繁育人在照顾猫咪时,饮食是关键环节。本文将详细介绍猫咪生食喂养的相关知识,包括猫咪的饮食特性、生食喂养的好处、从干粮转换到生食的方法,以及猫咪所需的营养元素等,帮助您更好地照顾猫咪,让它们健康成长。
猫咪是天生的肉食动物
猫咪是严格的肉食性动物,这是由它们的生理结构和消化系统决定的。看看猫咪嘴里那锋利的牙齿,就知道它们很擅长撕咬肉类。从专业角度来说,猫咪需要大量的动物蛋白来满足营养需求,而植物蛋白对它们的营养支持较少。因为猫咪缺乏某些特定的代谢途径和酶,无法像利用动物蛋白那样高效地利用植物蛋白。
同时,猫咪利用碳水化合物的能力也较低。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猫咪缺乏一种叫做淀粉酶的唾液酶,这使得它们对碳水化合物没有饮食需求,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反而对它们的健康有害。另外,猫咪的渴感很低,它们天生是从猎物中获取水分,而不是通过水碗。所以,吃干粮的猫咪虽然会比吃罐头或生食的猫咪多喝水,但总体算下来,吃干粮的猫咪摄入的水分大约只有吃罐头或生食猫咪的一半。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猫咪的肾脏和膀胱问题很常见,而水分摄入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
像糖尿病、膀胱炎、结石、下泌尿道疾病、肥胖、肾衰竭、牙科疾病等常见的猫咪健康问题,都与饮食密切相关,尤其是长期吃干粮。而生食喂养可以为猫咪提供合适的蛋白质来源(肉类)和水分摄入,有助于预防这些疾病。
如何让猫咪从干粮过渡到生食
如果想让猫咪从吃干粮过渡到吃生食,需要耐心和方法,因为这对猫咪来说是一个饮食上的重大改变。要知道,缓慢过渡通常是最好的方式。一般来说,年轻的猫咪可能更容易接受生食,而习惯了干粮甚至对干粮有依赖的老年猫咪,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如果改变太突然,猫咪可能会不配合,特别是超重的猫咪,如果一两天不吃东西,就可能会患上一种潜在致命的疾病——肝脂肪沉积症。以下是一些过渡的方法:
- 首先,要停止自由喂食,让猫咪习惯固定的进餐时间,比如一天两次。把食物碗放下去,15到30分钟后就收走。这样可以让猫咪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便于后续的饮食调整。
- 等猫咪适应了固定进餐时间后,开始在干粮中加入少量的生食,然后逐渐增加生食的比例,直到碗里只有生食。如果猫咪不愿意吃生食,可以先在干粮中加入少量的罐头(湿粮),逐渐增加罐头的比例,直到碗里只有罐头。然后再在罐头中加入少量的生食,逐渐增加生食的比例,直到完全过渡到生食。
- 如果到了这一步,猫咪还是不太接受生食,还有一些其他的小技巧可以尝试。比如,把湿粮(生食或罐头)加热到室温再喂给猫咪,不要喂冷的食物,可以把碗放在热水中温热几分钟。也可以加一点婴儿食品,或者罐头三文鱼、沙丁鱼、鲭鱼的汁,但不要加太多,不然猫咪可能会对罐头鱼上瘾。还可以把肉稍微煎一下,让它散发出香味,但不要煎熟,然后逐渐减少煎的程度。另外,用搅拌机把一些干粮磨成粉,撒在生食上,或者让猫咪和其他吃生食的动物一起进食,利用竞争心理让它尝试。也可以“不小心”把食物掉在猫咪能去的柜台或地板上,或者把一点生食放在猫咪的爪子上甚至嘴巴上,让它不得不舔掉。
关于肉类研磨和营养均衡
在准备生食时,如果有专门用来研磨肉和骨头的研磨机,会很方便,还能省钱。但要注意保持研磨机的清洁,每次使用前后都要清洗刀片和研磨机,防止细菌滋生。
一般来说,优质的干湿猫粮含有猫咪健康和活力所需的维生素。维生素A能维持视力并预防感染,维生素D有助于强健骨骼和牙齿,维生素E是天然防腐剂且对繁殖很重要,维生素K有助于血液凝固,维生素B12、叶酸、核黄素、烟酸、硫胺素和吡哆醇对红细胞形成、神经系统功能和能量代谢至关重要,生物素能促进皮肤和毛发健康。
维生素C比较特殊,健康的猫咪在肠道中能合成一些维生素C,但前提是饮食中富含其他所有营养物质,且日常压力不能太大。像极端的冷热、打架、受伤、被关起来、噪音、难闻的气味或领地被迫改变等压力,会让猫咪的维生素C消耗得很快。所以一般情况下,健康且没有压力的猫咪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C。
还有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是牛磺酸,它是一种对猫咪正常心脏功能、视力和繁殖至关重要的氨基酸,也有助于形成帮助消化的胆汁盐。牛磺酸与其他氨基酸不同,它以游离氨基酸的形式存在于心脏和眼睛等身体组织中,不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如果猫咪缺乏牛磺酸,会出现很多健康问题,比如视网膜细胞无法正常工作,可能导致视力受损甚至失明,这被称为猫中心视网膜变性;还会导致心肌细胞功能异常,心肌变弱,进而引发心力衰竭,通常是致命的;在繁殖方面,会影响母猫和幼猫在怀孕、哺乳和生长期间的结构发育,降低繁殖性能和生长速度。所以,为了确保猫咪摄入足够的牛磺酸,要选择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猫粮,因为牛磺酸天然存在于动物蛋白中。如果干粮中的蛋白质含有足够的牛磺酸,就不会在成分表中把它列为添加剂。
总之,了解猫咪的饮食需求并采用合适的喂养方式,对于繁育人来说至关重要。通过正确的方法让猫咪从干粮过渡到生食,并保证营养均衡,能让猫咪更加健康活泼,减少疾病的发生,也能让您在养猫过程中更加省心、放心。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ACBA 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