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无论是公猫还是母猫,有时会杀害小猫,无论是自己的小猫还是其他猫的小猫呢?
目前,对于这种现象有几个已被认可的原因,所有这些原因都有实地观察作为支撑,也有繁育者记录在案,并且与其他已知的猫科动物行为相关。

公猫杀害小猫
虽然猫常被认为是完全独居的动物,但在野猫群体和家养环境中,它们经常组成类似于狮子群体(狮群)的社会群体。这些群体本质上是母系社会,即由雌性主导,通常只有在雌性处于可交配状态时,雄性才会出现(不过这个规则也有灵活性,有些群体中会有常住的雄性)。一只公猫通常会建立一个领地,这个领地内有若干只雌性或雌性群体。对它自身而言,击退其他公猫并消灭可能由其他公猫所生、携带其竞争对手基因的小猫符合它的利益。许多群居动物都是如此,相对而言,很少有动物会耗费自身精力去养育其他雄性的后代。
公猫如何知道小猫的父亲是谁呢?猫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气味和气味标记来判断谁在它们的领地内,以及谁曾访问过该领地。如果一只公猫闻到了竞争对手公猫的气味,它可能会认为属于它“后宫”的小猫是来访的公猫所生。这不符合它自身的基因利益。因此,它可能会杀死那些小猫。这有两个目的。首先,确保它的母猫不会养育竞争对手公猫的小猫。其次,母猫通常会在几天内发情,这样它就可以确保与母猫交配,后续出生的小猫就是它的后代。
当一只新的公猫接管或继承一个领地(前领地所有者被赶走、绝育从而失去竞争力,或者死亡)时,它也可能会被驱使去消灭领地内的小猫,以“建立自己的血脉”。一个领地可能小到只是房子里的一个房间。这些都是相当拟人化的说法,实际上描述的是一种本能驱使,目的是让自己的基因有最大的生存机会。说“公猫就像狮子一样,它们杀死小猫以便能与雌性交配”这种说法过于笼统,因为这取决于有多少只公猫在争夺雌性,即与竞争情况相关。流浪公猫无法确定小猫是自己的,还是由其他来访的公猫所生,因此会杀死一定年龄以下的所有小猫(对母猫来说,在小猫脆弱时将它们藏起来是最有利的做法)。少数公猫似乎是真正的“流氓父亲”,会杀死自己所生的小猫。这是一种异常行为,而且具有自我限制的特性——因为杀死自己的后代,它们的基因就无法传递下去(除非在繁育项目中,雄性无法接触到自己的后代)。
有些公猫的行为方式更为友善,也许它们缺乏这种本能驱动力,或者这种驱动力发展得不太完善。这似乎也与该地区没有其他公猫有关,使得这只公猫处于反应性较低的状态。一些繁育者会让小猫在父母都在场的情况下成长,同样,周围通常只有一只公猫。总体而言,绝育的公猫由于其荷尔蒙状态(或缺乏荷尔蒙刺激)往往更友善。这些公猫可能会容忍不是自己的小猫,只有当小猫性成熟时,才会通过打斗将它们赶走。
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公猫不会参与养育小猫,但也有一些例子表明,即使是未绝育的公猫也可能提供食物、照顾或转移小猫,甚至愿意像“阿姨”一样照顾小猫,甚至允许小猫“吮吸”。少数公猫甚至会从能力不足的母猫那里接管大部分育幼职责(除了哺乳),或者在小猫成为孤儿时承担起这些职责。当小猫玩耍时,可能会出现一个潜在问题。大多数母猫能够在“玩耍模式”和“捕猎模式”之间切换,以免伤害到自己的后代。而在公猫身上,这种“捕猎模式”的切换可能不完全,当它们在玩耍中高度兴奋时,“捕猎”本能就会发挥作用,可能会杀死小猫。捕猎本能非常强烈,当猎物出现时很难关闭,因此可能会导致小猫被肢解甚至被吃掉。
小猫被抓住后颈时的本能反应是身体放松,以便母猫能够提起并移动它。咬后颈的行为既出现在交配行为中,也出现在支配行为中(猫之间确实会出现支配行为,尽管不像狗之间那么频繁)。公猫可能试图对小猫,特别是不听话的小猫,表现出支配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弄断小猫的脖子。被正在哺乳的母猫吸引的公猫可能会试图与母猫交配(母猫的荷尔蒙状态会引发性冲动),但如果遭到拒绝,它可能会转而试图骑上小猫(这是一种转移或受挫后的行为,为交配冲动提供另一种发泄途径)。同样,它的咬合力可能会弄断小猫的脖子。
将小猫的大小、声音和活动与猎物的大小、声音和活动进行比较。它们都很小,声音尖锐,行动快速且不稳定。所有这些都会触发捕猎行为。对公猫来说,母性行为并不总是能压倒捕猎行为,它对待小猫的方式与对待小猎物完全一样。它的本能出现了混淆;即使它通常对小猫没有攻击性,也可能无法抑制由小猫的大小、声音和动作所引发的捕猎反应。有些母猫对其他母猫的小猫也会有同样的行为。
最后一个问题是,母猫是否会保护自己的小猫免受四处游荡的公猫的伤害。在狮群中,雌狮会顺从雄狮,比如把猎物让给它,并且在雄狮攻击幼崽时也很少试图保护。猫的社会结构没有那么明确。与狮群不同,公猫出现的时间较少,母猫也不那么顺从。人们曾看到共同筑巢的母猫赶走攻击的公猫。一个群体中的“常住”公猫也可能赶走游荡的公猫,不过这可能是出于领地本能,而不是为了积极保护自己的后代。母猫是否会保护自己的小猫,可能取决于它是否在场(大多数公猫的攻击发生在母猫离开巢穴时)、它的身体状况(保护小猫且自身不受伤的能力)以及它的体型(它可能比公猫小,力量也较弱)。大多数母猫会保护自己的幼崽免受大型动物的攻击,例如短尾猫、郊狼、狗,所以它们很可能也会保护幼崽免受公猫的伤害。公猫攻击小猫的情况大多发生在母猫不在巢穴的时候,这一事实表明,母猫确实会保护自己的幼崽免受其他猫的伤害。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观察到的杀小猫事件太少,无法得出确切结论。
母猫杀害小猫
母猫杀害小猫的情况更常见,仅仅是因为公猫通常不在巢穴附近。这种行为有很多原因。
和公猫一样,有些母猫在小猫出现时无法关闭捕猎行为。有些母猫的母性本能发育不良,或者可能存在荷尔蒙失衡,导致怀孕和分娩没有触发母性行为。由于小猫可能会遗传这种基因特征(这是假设,但非常有可能),明智的做法是不再让这样的母猫繁育后代——这不仅是为了避免看到小猫被母亲杀害的悲剧,也是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普遍。没有生育过的母猫可能会把其他母猫生下的小猫当作猎物。怀孕和分娩会产生通常会触发母性本能的荷尔蒙。没有小猫的母猫没有经历这个过程,小猫的大小和声音会触发她的捕猎本能。
有些小猫出生时带有人类无法察觉的异常。因此,它们可能无法茁壮成长,甚至在母猫看来行为或气味“不对劲”。当有一两只小猫被杀死或遗弃时,往往会发现这些小猫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缺陷的”。母猫只是不想在养育生存几率很小的小猫上浪费精力。此外,她在怀孕期间消耗了大量能量,可能会吃掉部分或全部这些小猫,试图弥补一些能量损失(就像她吃胎盘一样),同时处理掉可能会引来捕食者的“腐肉”。对于生病的小猫也是如此——她能闻到问题,而人类不能。
在野外,在“一年中不好的时节”出生的小猫,例如早春、深秋或冬季,由于猎物匮乏,生存几率很低。一些母猫会杀死在“不好的时节”出生的小猫,以免在自己都难以找到足够食物时,还要耗费宝贵的能量养育小猫。在野猫身上已经注意到这种情况。
众所周知,如果巢穴受到干扰,母猫可能会杀死小猫,尤其是当她被困住,无法转移或隐藏自己的幼崽时。这被认为是一种受挫的“保护”本能。由于无法保护小猫免受感知到的威胁,她以一种徒劳的方式杀死小猫,试图保护它们。也许本能告诉她,自己杀死后代然后逃跑,比试图以她认为无法战胜的劣势去保护它们,同时可能危及自己的生命要好。一些母猫试图把小猫推到门下,想把它们转移到新巢穴时,意外地杀死了小猫;一些过度焦虑但没有被困住的母猫,由于母性能力不足或感知到巢穴受到威胁,也杀死了小猫。这些母猫通常要么绝望,要么缺乏经验,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一些紧张的母猫会被附近公猫的气味严重干扰,以至于会采取“吃掉即保护”的机制。
压力大的母猫可能会干脆决定减少损失。也许她发现自己无法成功养育或拯救自己的小猫,那么在以后的某个时间或在更有利、更安全的地方重新尝试会更好。然而,她在怀孕和哺乳小猫(以及为较大的小猫捕猎食物)上投入了大量精力,所以她吃掉小猫,以便重新吸收部分能量投入。通过重新吸收小猫从她那里获得的营养,她会更快地恢复到可繁殖状态,并且可能在同一繁殖季节晚些时候成功养育小猫。有些母猫会直接抛弃小猫,但这样做会让她们失去在部分养育后代上的投入,而且可能要到下一个季节才能再次繁殖。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母猫会杀死一些,但不是全部小猫——通过减少一窝小猫的数量,她们增加了存活小猫成功被养育的几率。
有时她会杀死小猫,因为小猫被其他人或动物触摸过。小猫身上她自己的气味被掩盖了,她要么不再认出它们是自己的孩子,要么感到受到威胁且无法逃脱。小猫在大小、声音、气味和动作上都变成了猎物,或者她试图通过杀死小猫这种最后的手段来“保护”它们。之前处于受虐环境的母猫可能会对小猫感到焦虑,从而杀死它们;压力似乎压倒了正常的母性本能。
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有多窝小猫出生,不乏会出现一只母猫(通常是更具统治力的那只)杀死竞争对手的小猫或“绑架”它们的情况。这可能会提高她自己那窝小猫的生存几率;可能会消除来自其他母猫的基因竞争;也可能是具有掠夺性的母猫的母性本能没有延伸到将其他小猫视为除猎物之外的东西,或者是她试图绑架小猫并将它们当作自己的小猫来养育(过度发育的母性本能?),导致在一只母猫试图绑架小猫,而另一只母猫试图保护小猫(甚至可能自己杀死小猫)的过程中,小猫意外死亡。在许多这样的案例中,母猫可能会搬到一个共同的巢穴,轮流照顾小猫,但在其他案例中,一些小猫(通常是较小、更脆弱的,或者是统治力较弱的母猫的小猫)会死亡。在狗身上,绑架幼崽的情况有更详细的记录,但在猫身上也有观察到。
另一个导致母猫杀害小猫的原因很罕见,但并非不可能。一只缺乏经验或过度焦虑的母亲可能会过度清洁她的小猫。在某些情况下,已知母猫在小猫还小且相对脆弱时,由于过度清洁行为,咬掉小猫的爪子、尾巴或耳朵。在极少数情况下,她清洁(和约束)小猫的力度过大,导致小猫死亡。为了卫生地处理尸体,她可能会吃掉或部分吃掉小猫。
最后,小猫的死亡也会自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许多母猫会通过将尸体从巢穴中移走,或者将巢穴搬离尸体来处理。另一种处理腐肉的方式是吃掉它。如果小猫只是被部分吃掉,看起来可能像是母猫杀死了它,即使她只是在试图处理一个可能会吸引捕食者的东西。
幸福家庭
另一方面,群体中的猫(野猫群体、繁育猫舍等)可以表现出一些真正的社会行为。它们可能会与其他正在哺乳的母猫、未哺乳的母猫,甚至公猫(最常见但不限于绝育的公猫)合作养育小猫。在大多数情况下,参与养育的“阿姨”和“叔叔”有血缘关系,通常是姐妹或母女对,她们可能会把小猫集中在一起,或者在照顾小猫方面进行合作。在大多数情况下,小猫可能有相同的父亲(或者有多个父亲,因为同一窝小猫可能有不同的父亲),或者母猫之间的血缘关系足够近,以至于共同养育小猫符合参与的母猫的基因利益。在家养环境中,合作的猫可能没有血缘关系,但彼此非常熟悉,表现得就像有密切血缘关系一样。即使它们与不同的公猫交配过,它们的本能可能会被误导,从而允许这种合作行为,特别是如果家里有一只常住的种猫——母猫不太可能去比较她们实际与谁交配过,只是把自己看作是那只公猫后宫的一部分,生下的小猫都有共同的父亲。一些公猫也会成为出色且可靠的小猫保姆。
在家养环境中,主人可能会被视为“另一只母猫”,不乏会出现母猫把所有小猫都叼到主人的腿上、椅子上或床上,以便主人能在她暂时从育幼职责中解脱出来时照顾小猫的情况。
结论
幸运的是,家猫具有足够的适应性,通常会出现“幸福家庭”的情况。杀害小猫的行为在缺乏经验或压力极大的母猫中更为常见。而且,由于杀害小猫的母猫所剩下的小猫长大后自己可能也会成为糟糕的母亲,可能存在一些基因问题(导致荷尔蒙或行为问题)影响母猫杀害小猫的行为。对公猫来说,杀害小猫的行为通常是由于它们高度竞争的天性,这种天性虽然通过选择性繁育有所改变,但并没有完全消除,因为这是雄性本能的一部分。由于这似乎与竞争公猫的数量有关,通过避免竞争情况可能会减少这种行为。目前还没有关于“流氓父亲”是否会遗传其行为倾向的研究,因为它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小猫。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Sarah Hart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