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宠物猫如今越发普及,这给它们带来诸多益处,如更安全的生活环境与更长的寿命。猫作为人类珍视的伴侣,多数主人将其视作家庭成员,不少主人还收养流浪猫,给予关爱、食物与抚慰。得益于安全环境与先进的猫科医疗,现在多数猫更为长寿。
然而,现实并不完美。数百万宠物猫几乎未曾接受兽医护理,身患严重却未被诊断出的疾病。还有些猫因不当环境和群居压力,陷入孤寂与紧张。压力源对猫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引发诸多反复性疾病。而且,每年都有大量曾受宠爱的猫咪,因不良或异常行为遭到弃养甚至安乐死。显然,即便宠物猫数量增长,它们却未得到最佳照料。
实际上,若能认识到宠物猫也会生病,家猫的多数问题都可预防或解决。主人和兽医面临的猫问题,大多并非猫咪故意为之,而是源于我们对猫正常行为和需求的了解不足。猫是独特的动物,虽能适应环境并社会化,但仍保留许多野生祖先的行为。
兽医有机会显著改善猫的生理和情绪健康,加强猫与主人的关系,让猫咪生活得更好,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行为与身体健康紧密相连,解决行为问题是全面猫科医疗护理的一部分。将行为检查纳入每次诊疗,才能实现完善的猫科兽医护理,维持猫的健康与满足,避免弃养。
猫病诊疗的挑战
兽医专业人员在为猫咪提供高水平医疗护理时,面临着四大挑战。
猫就医不及时
猫不定期接受兽医护理,致使患病或有行为问题的猫就医过晚。许多猫未定期进行预防性健康检查,患病前甚至从未看过兽医。猫善于隐匿病症和疼痛,就诊时往往已至疾病晚期,难以医治。有些猫幼年时因接种疫苗、驱虫和除蚤等预防性治疗看过兽医,但主人之后未带猫回诊进行疫苗加强或再次预防治疗。猫未持续接受兽医护理,主要是主人教育和警觉性不足,当然,主人不愿回诊也可能有其他原因,比如带猫去动物医院会给猫带来紧张。猫病患就诊率低,追求高水准护理的兽医团队可能会感到沮丧,工作满意度降低。此外,这还会影响兽医执业收入,以及兽医开发业务和挑选工作人员的能力,间接影响对猫的护理质量。
与紧张相关的疾病盛行
许多病例仅发现并治疗身体症状,却未考虑紧张和行为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所以疾病只是暂时缓解,常常复发。若不通过持续有效的方式满足猫对环境和社交的需求,疾病难以痊愈。因此,猫病临床兽医需要具备猫行为的基本知识。
猫行为问题发生率高
猫因行为问题、正常但不受主人欢迎的行为,或者无法与家中其他猫相处,可能会被弃养或安乐死。要知道,同一家庭中的猫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紧张、疼痛甚至疾病,且尚未得到兽医妥善治疗。
兽医处理行为问题能力不足
兽医专业人员虽努力为猫病患提供最佳医疗护理,但处理行为问题的能力大多欠缺,这也是导致前三类挑战的重要原因。行为医学是兽医领域的新兴学科,许多兽医学院尚未开设专门课程。猫与人的社交行为和沟通方式差异巨大,很难用人类直观的方式与猫互动,兽医对猫的处置方式是否恰当也存疑。保定猫时若未考虑其感受,会让猫恐惧并更具攻击性,不仅对猫有害,还可能使执业人员受伤。改善兽医行为医学领域的教育,对专业兽医而言是一大难题。
本书聚焦于解决与猫科兽医临床工作紧密相关的行为问题,阐述如何更好地理解猫的行为,这有助于改善猫病患的生理和情绪健康,提高主人和猫的生活品质,以及兽医团队与猫相处的满意度。
缺乏兽医照护
尽管多数主人把猫当作家人,但很多人并未意识到猫定期接受兽医检查的重要性。主人对猫的正常行为了解不足,产生诸多误解。由于收养猫成本低甚至免费,主人觉得猫是低消费、低护理需求的宠物。当猫看似健康且养在室内无疾病风险的环境中,主人就没有带猫去动物医院的理由。实际上,不少主人认为带猫去医院会给猫和自己带来压力,因而更不愿意前往。
猫的病症和疼痛通常很不明显,许多主人根本没察觉到宠物需要帮助,这使得说服主人让猫定期看兽医变得更加困难。当猫出现不良行为时,主人往往将其归结为“老化”或者调皮,想不到根本原因可能是疼痛或患病。
基于这些原因,兽医专业人员在努力确保猫得到应有护理时,面临着严峻挑战。尽管宠物猫数量增加,主人也视猫为家人,但美国在2001年至2011年间,猫去动物医院的就诊数下降了近15%。2011年,只有55.1%的猫主人带猫去过动物医院一次以上,而犬主人的这一比例为81.3%。同处一个屋檐下的犬猫,犬去动物医院的次数几乎是猫的两倍。一年接受兽医护理一次以上的猫中,仅48%是接受保健或预防护理。猫医疗护理的减少,对宠物猫、主人和兽医护理实践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美国与猫相关的兽医协会,如美国猫科医师协会(AAFP)、美国动物医院协会(AAHA)、美国兽医学学会(AVMA)等,从2006年起就致力于提高人们对猫定期医疗护理需求的认识。在这些协会的大力支持下,相关调查得以完成,兽医的意识和主人教育也得到了提升。即便如此,猫去动物医院的就诊次数仍在持续下降。与2006年相比,2011年美国未带猫去动物医院的养猫家庭数量大幅增加了24%。国际爱猫组织(International Cat Care)在英国和欧洲也开展了类似的医疗护理意识宣传活动,但其他国家的猫恐怕也很难得到更好的医疗护理。
为解决这一问题,兽医专业人员需关注猫医疗护理比例下降的原因,了解对猫行为的误解所带来的影响,指导主人和兽医团队减少猫的紧张,提高主人的配合度,实现定期带猫去动物医院就诊的目标。
主人认为猫能独立自主且容易饲养
对近2000名猫主人的调查显示,81%的主人认为猫独立且健康,不太需要照顾。另一篇报告指出,57%的猫主人觉得猫容易饲养,而犬、鱼、鸟类的主人则认为他们的宠物需要更精心的呵护。遗憾的是,有些人养猫正是因为觉得猫是“不太需要照顾”的宠物。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家中成年人都外出工作,居住在公寓的人增多,普遍认为“不太需要照顾”或“独立”的猫,比犬更容易饲养。
收养猫往往是一时兴起或是收养流浪猫
很多猫是主人一时兴起收养的,主人并不了解猫的需求。在新养猫的主人中,59%没有预期会养猫,69%的主人收养猫时没有花费任何费用,这与经过周全考虑且需付费收养犬的情况截然不同。这里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收养猫费用低或免费,导致主人误认为猫是“低消费”宠物;二是主人缺乏猫医疗和居家护理的概念。当猫主动上门、被当作礼物送人或者被领养时,主人对相关护理和养猫花费几乎没有概念。
许多主人对养猫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以至于收养后的头两周,有54%的猫被归还。主人最初兴奋地将新宠物带回家,最终却因失望和挫折感,觉得别无选择只能归还宠物。41.4%的主人表示近期不会再收养其他宠物,大部分主人意识到需要更多时间思考收养时应考虑的事项和程序,另一部分主人则表示需要更了解猫的行为。
主人低估猫咪对常规兽医照护的需求
在美国和澳洲等国家,提倡将猫养在室内,以保障猫的安全,避免野生动物受害。但这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主人认为室内猫不需要医疗护理;二是若家庭环境无法满足猫的需求,紧张会导致行为和健康问题反复出现,最终主人可能会弃养或对猫实施安乐死。值得注意的是,自2001年美国兽医学协会(AVMA)发布建议将猫养在室内的立场声明后,美国猫去动物医院的就诊次数开始减少。该声明旨在延长猫的平均寿命,减少伤害、疾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但却忽略了猫的行为需求和生活品质等因素。主人往往认为猫在室内就能免受疾病、伤害和寄生虫感染,所以不需要兽医护理。这种误解使室内猫更容易患病,而且大多数宠物猫患的是非感染性疾病,影响生活品质。研究发现,美国猫的牙科疾病增加10%、内寄生虫感染增加13%、跳蚤和壁虱感染增加16%、糖尿病增加16%。美国近60%的猫超重或肥胖,预计糖尿病猫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
主人因与猫关系深厚,自认为能早期发现猫患病。但猫善于隐匿病症,很多猫直到健康恶化、疾病难以治疗或控制时才被发现。主人常常察觉不到猫的疼痛和常见病症,如牙科疾病和退化性关节病。不定期去动物医院,兽医就没有机会早期发现疾病。即便发现疾病,许多主人也因难以给猫喂药,可能选择对患晚期疾病的猫实施安乐死,或者让猫在家中不接受止痛或其他治疗。
至动物医院就诊对主人与猫造成的紧张
去动物医院就诊带来的紧张感,是猫缺乏预防护理和许多病猫延误治疗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58%的主人表示猫不喜欢去动物医院,37.6%的主人称光是想到带猫去医院就感到压力。猫在动物医院因恐惧产生的行为让主人不安,就诊前后在家中的行为难题也同样困扰主人,比如抓猫放进外出笼、听猫在车里嚎叫、到医院清理外出笼里的尿液和粪便,以及猫回家后家中其他猫的敌意。在动物医院就诊5 – 30分钟,主人的压力可能会持续数天至数周。动物医院应给予主人具体建议,大幅减轻这种压力。
紧张造成的疾病
目前,慢性压力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已得到公认。近期众多资料表明,压力源也会给猫带来健康问题。虽然猫不一定会表现出明显的紧张迹象,但主人和临床兽医必须了解可能导致猫紧张的环境和社会不当状况。
猫的紧张与慢性疼痛综合征、猫自发性膀胱炎(Feline Idiopathic Cystitis,FIC)密切相关。猫自发性膀胱炎又称猫间质性膀胱炎,是猫下泌尿道疾病最常见的原因,54% – 64%有下泌尿道症状的猫属于自发性膀胱炎。最初认为猫自发性膀胱炎仅局限于膀胱,但现在发现该症状是由下丘脑压力反应系统激活脑内所引发。
猫自发性膀胱炎常与其他疾病并发,影响皮肤、胃肠道等器官或免疫系统。体内多个系统同时受影响,症状严重程度时好时坏,且猫对丰富环境反应良好,因此又被称为“潘多拉综合征”(“Pandora Syndrome”)。
除了确实会引发猫下泌尿道疾病,紧张对健康还有其他负面影响。例如,紧张会使猫食物摄入量减少,收容中心猫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增加。
紧张造成的疾病可能出现在家中、动物医院、收容中心。压力源包括不熟悉的环境和陌生人、缺乏可预测性与可控制性,比如照护人员、进食、清理习惯、明暗周期不固定时,住院猫可能无法预测情况,缺乏控制感。
研究表明,丰富、熟悉、感觉可控制的环境,能显著降低紧张相关疾病症状的发生率,恐惧和上呼吸道感染也会减少。基于这些原因,兽医必须解决环境压力源,考虑如何改善环境,让猫能够预测情况。家庭环境中导致猫咪紧张的因素可参考第2章,紧张作为疾病风险因子可参考第12章。
宠物猫弃养与安乐死
许多被收养的猫无法在原家庭中长久生活。不少看似健康的猫被领养后,又被遗弃成为流浪猫,或者被送至收容中心甚至安乐死。虽然主人的决定大多与猫的行为或个性有关,但主人生活环境的改变,如搬家、人际关系变化等,也是猫离开家的常见原因。在美国,因行为问题实施安乐死是成年猫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有数百万只猫因行为问题被安乐死。导致弃养的行为问题中,屋内随处便溺最为常见,其次是新猫无法与家中原有的猫相处,对人类有攻击性则是第三大常见原因。猫对人类的攻击性是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显示,15%的猫因对人类有攻击性被送至收容中心。
主人误解猫故意以不良行为表达恶意,这与猫被弃养有关。研究表明,65.8%的主人因猫在猫砂盆外排泄或破坏家具而弃养。所以,需要教育主人,让他们明白猫的行为并非为了惹恼他们。猫不受欢迎的正常行为(如扒抓)、主人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猫“非常需要关注”“不够友善”“不听话”“太好动”)或其他不受欢迎的特质,都是弃养的原因。
许多主人无法面对让猫接受领养或安乐死的决定过程,更倾向于将猫野放,许多国家因此出现流浪猫数量增加的情况。对于法律禁止将非重症宠物安乐死的国家,流浪猫问题更是沉重负担。将宠物猫野放至流浪猫群,对猫和野生动物的福祉都有影响,宠物猫难以适应流浪生活,易受伤害和感染病原体;流浪猫数量增加,野生动物受威胁的几率上升,影响野生动物种群的生存。
常见造成弃养或安乐死的猫只行为问题
在屋内随处便溺
对12座收容中心1286只被弃养猫的研究显示,约40%的猫因屋内随处便溺遭弃养,包括弃养原因归为行为问题或复合性问题的猫。因屋内随处便溺被弃养或安乐死的猫,大多是高龄或患病的猫。主人若误解猫在屋内随处便溺是故意的,就更可能弃养或安乐死猫。实际上,许多在不适当地点排泄的猫可能患有未诊断出的潜在疾病,或者对猫砂盆感到厌恶。兽医可有效处理这两种问题,减少猫被安乐死的情况。将行为问题难以解决的猫转诊至行为专科,也能降低猫被弃养的几率。
猫间冲突
研究发现,弃养行为与家中宠物数量以及带入新猫的情况有关。新猫常被收养来陪伴原有猫咪。为减少这类弃养,主人需要了解猫的社交行为和每只猫的环境需求,从而做出合适的收养决策,并在收养后以恰当方式让新猫融入家庭。
猫对人类的攻击行为
相较于犬,猫对人类的攻击虽不常见,但仍是严重且普遍的行为问题,也是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生率占猫主人提出的行为问题的12% – 47%。对美国12座收容中心超1000只猫的研究显示,15%的猫因对人类有攻击性遭弃养。攻击性常与触摸猫或与猫玩耍有关,美国调查显示,转移攻击也很常见,室内猫透过窗户看到户外猫,或猫受到噪音惊吓时最易发生。猫因恐惧自我保护或防御性攻击,也是攻击家庭成员的原因之一。猫在家中对人类的攻击行为,大多针对家庭成员,有研究显示猫攻击妇女和儿童的发生率较高。主人需要学习如何触摸猫和与猫玩耍,避免此类问题。同时,主人应避免接近愤怒的猫,防止遭受严重咬伤或抓伤。
正常但不受喜爱的行为
许多弃养原因与行为问题无关,而是主人不喜欢猫的正常行为。例如扒抓和标记都是正常行为,但不适合室内环境,所以猫常因破坏家具和标记行为被弃养。再次强调,主人教育至关重要,要让主人学习如何将不当行为引导至合适区域,或者改善猫的家庭环境,确保此类行为不再出现。
老猫的行为问题
美国研究发现,被弃养至收容中心的猫分为两类:高龄或患病的猫,多被送至收容中心安乐死;年轻的猫,则在收容中心等待收养。遭弃养并安乐死的猫中,59%是8岁以上的老猫,20%是16岁以上的老猫。主人大多长期饲养这些猫,视其为家庭成员,但在猫生命尽头,却选择将其送至收容中心,面对陌生环境,而非带猫去动物医院求诊治疗,或请兽医在家中为猫实施安乐死。
主人个人问题
弃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主人个人环境变化,使猫成为“累赘”,比如搬家、生孩子或有新室友、离婚、想要旅行等。全心致力于拯救动物的兽医专业人员可能难以理解,当主人不便饲养时,猫就被随意抛弃。领养前咨询、让主人了解与猫共同生活的责任,并帮助候选主人提前思考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对方法,有助于预防部分弃养情况的发生。
将行为学纳入猫病临床实务中
兽医有绝佳机会促进宠物猫接受兽医护理,提供涵盖身体、心理和情绪健康的全面护理,减少弃养和安乐死的数量。要记住,主人最关心猫的行为问题。将猫的天性和需求告知候选领养者和现有主人,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宠物以及定期接受兽医护理的重要性。
兽医在诊疗时可通过多种方式指导主人,如在医疗咨询时分享信息,借助网站和社交媒体进行教育,为主人举办专题讲座,与收容中心合作等。
为提供最完善的主人教育,兽医团队成员必须了解猫的正常行为,以及提供合适的家庭和动物医院环境以满足猫基本需求的重要性
领养前咨询
在兽医临床工作中加入领养前咨询服务,能让主人对与猫共同生活有合理预期,帮助主人打造适合领养猫的环境,还能劝服暂时不适合养猫的潜在领养者。对于家中已养猫的主人,应告知其原有的猫可能无法接受新成员,并协助主人判断实际情况。详细内容见第6章。
若主人未进行领养前咨询,在初次诊疗时应向其告知所有相关信息,但这种方式可能效果不佳。因为主人可能自认为已营造了合适的家庭环境,此时告知他们需要做出改变,尤其是在他们未察觉猫有任何问题的情况下,往往难以接受。还有些主人可能已经遇到问题,如家具被刮伤,或是孩子被抓伤、咬伤,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更详细的建议,以确保问题能尽快得到解决。这就要求兽医团队成员接受更多培训,从而能够为主人提供恰当建议,并且在门诊时花费更多时间,以满足猫的需求,帮助主人理解猫的行为。
将行为检查纳入每次兽医门诊中
行为学知识在所有猫病诊疗咨询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确保以最有效且友善的方式对待猫,还有助于收集准确的病史以辅助确诊。当猫患病、疼痛或感到紧张时,其行为会发生变化。例如,食欲下降、梳理毛发次数减少、无法正常使用猫砂盆等细微变化,都可能促使主人带猫前往动物医院就诊。
由于猫的病症通常十分隐匿,在猫病门诊时提出开放式问题,有助于收集关于猫行为的关键信息。猫的行为与身体健康紧密相关,同时询问行为与医学问题,能使兽医的诊断更为精准。
于基层动物医院解决行为问题
许多猫的行为问题由潜在疾病引发,或者与其他健康问题同时存在。因此,对于有行为问题的猫,首要步骤是确诊疾病。每个病例都需要全面收集病史、进行临床检查以及诊断。有些病例中,行为问题可能会随着疾病的治疗而缓解,但在大多数病例中,仍需进一步处理行为问题。
例如,即便猫觉得猫砂盆不理想,如过小、不干净、猫砂有刺激性,通常也会在猫砂盆内排泄;但当猫患上泌尿道疾病时,就会开始寻找更舒适或理想的排便地点。即便疾病痊愈,猫可能仍会继续在自认为更舒适的地方排便。若要彻底解决问题,就需要告知主人猫正常的排便行为,并建议主人如何提供合适的排便设施(详见第24章)。可以在猫初次诊疗、行为追踪咨询门诊以及疾病复诊时,将行为指导纳入治疗计划。
结论
随着猫的人气不断攀升,兽医专业人员为猫群提供充足且适宜医疗护理的难度也日益增大。许多猫并未定期接受医疗护理,若动物医院想要打造让猫不感到紧张的环境,并鼓励主人更频繁地带宠物前来就诊,提升对猫行为的认知必不可少。
行为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解决行为问题是猫诊疗过程的一部分。将行为学纳入基层医院诊疗中,增进主人对猫生理、社交、环境需求的了解,能够为猫和主人创造双赢的局面。这也能提高主人的警觉性,一旦对猫的行为产生疑虑,就会尽快联系动物医院。如此一来,不仅能够预防行为问题,还能尽早发现疾病。。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ACBA 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