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兽医及其他兽医专业人员有义务将保护动物福祉作为日常工作重点,旨在为患者提供最佳医疗护理,促进饲主与宠物建立更美好、长久的关系。然而,直至近期,兽医训练往往仅从身体健康角度关注动物福祉。猫是知觉敏锐的生物,它们有意识、有情感,能够感知痛苦。因此,所有兽医专业人员都需从全方位维护猫患者的福祉。若不了解猫及其正常行为与需求,将对猫的福祉产生负面影响。许多行为问题与福祉不佳相关,且常因出现不当行为才察觉到猫的福祉问题。
身体健康方面的妥善医疗护理并不能确保猫生活得好。尽管猫饲主可能认为已给予猫最好的生活,甚至觉得猫被娇生惯养,但仍有部分受宠爱的猫福祉不佳。当人类对其他物种了解不足时,常从人类角度考虑该物种的最佳做法(拟人化),这种善意往往会损害动物福祉。
处理动物福祉实际操作并不容易。必须明确猫的需求与犬及人类差异巨大,即便室内生活的家猫,相较于其他宠物或人类,与先祖非洲野猫更为相似。考虑与猫互动对其福祉的影响时,需从猫的视角思考。比如,将饥寒交迫的流浪猫带回充满关爱的家中,提供营养膳食与温暖猫窝;但从猫的角度看,户外虽条件艰苦,却是熟悉的领地,能展现各种正常行为。把猫带回家当作家庭成员看似美好且具同理心,可猫可能会害怕人类及陌生室内环境,这种恐惧或许需数周或数月才能消退,甚至可能永远无法适应新环境。判断一项决定对猫福祉的影响,需将每只猫视为独立个体,考量其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上述案例中,猫在两种情况下福祉都欠佳,或许折中的办法更好,让猫能继续独立生活,同时提供户外躲避处与食物,以保障其身心健康与福祉。
无论所属科室如何,诊疗猫患者的基层兽医都有机会和责任向饲主普及猫福祉的各方面知识。福祉不良问题频发,兽医若能在门诊时开展饲主教育,便能预防或解决这些问题。
俗话说猫不是小型犬。如今,许多人将猫视为“孩子”或终身伴侣,但猫也不是小型人类。只有满足猫的情绪、社交与生理需求,让它们在丰富环境中展现正常行为,才能确保猫获得良好福祉。
行为与福祉之间的关联
“动物福祉”指动物对生活环境的应对方式。理想的福祉状态能使动物展现正常行为,满足物种特定需求。无法满足猫的需求,会影响其生理与心理健康。当猫无法展现正常行为时,往往会出现不当行为。实际上,行为变化和问题是猫福祉状态及是否需要兽医护理的重要指标。行为问题会破坏饲主与宠物关系,是猫被送至收容中心或实施安乐死的常见原因。因此,务必满足猫的需求,让其展现自然行为,预防紧张与不良行为,增进猫的健康与福祉。
人与猫的关系及其对猫福祉的影响
人猫关系史
教育饲主了解猫伴侣的福祉需求至关重要。猫福祉的变化与人猫关系的逐渐演变相关。这些变化大多使猫受益(尤其是在20世纪),但也有人对人猫互动日益密切持保留态度。了解过去和现在的人猫关系,有助于发现相关问题。
家猫(Felis catus)的历史及福祉与人类历史紧密相连。从非洲野猫(Felis sylvestris lybica)演化成家猫,猫与人类共同生活了约1万年。几个世纪以来,人猫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猫先是被埃及人奉为神祇,中世纪时遭到妖魔化,如今则成为备受欢迎的宠物。猫的日益受欢迎对其福祉有正反两方面影响。从最初的互惠关系以及关系演变背景了解猫的正常行为,有助于理解早期关系的优点及当前存在的一些不足。
人类与猫相处的历史颇为引人入胜。约1万年前,人类从狩猎采集转向农耕社会,作物吸引了啮齿动物,进而吸引了猫。猫接近人类定居点,确保了双方的食物来源,形成互利关系。与人类和犬的关系相比,人类与犬的关系历史更悠久,且人类通过遗传选育让犬满足自身需求(如猎犬、牧羊犬),而农夫发现猫的天性就很令人满意,人与猫的关系无需遗传选育。所以,现今家猫的行为与野生原种先祖并无显著差异。
直至约50 – 60年前,猫的主要功能仍是控制啮齿动物数量。那时,大部分猫既能自由出入温暖舒适的室内环境,又能在户外继续捕猎,还有机会展现其他自然行为。
由利用关系至视猫为家庭成员
上个世纪,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人猫关系发生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猫越来越受欢迎。如今,在许多国家猫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宠物 。城市化发展和人类家庭单位分散,宠物常常取代大家庭成员,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由于人类工作时间变长,在家时间减少,居住空间变小,便于照顾的猫成为理想宠物。
1947年猫砂的发明,使猫更适合室内生活。1970年,美国部分兽医协会建议将猫养在室内,以避免猫受户外危害,同时保护野生动物。猫从狩猎工具转变为备受珍爱的宠物。虽然猫不再依赖捕食生存,但本能依旧,这使得以往许多维系人猫关系的行为如今成为关系紧张的潜在源头。
随着人与宠物关系的变化,“人类与动物的连结关系”这一术语应运而生,体现了饲主与宠物关系的重要性。绝大多数饲主都想为心爱的宠物尽心尽力,可惜人类认为对猫有益的事往往与事实有偏差。比如,人类常想为现有猫找同伴而收养其他猫,却因不了解猫的正常社交行为,未意识到将陌生猫带回家可能会给猫带来压力 。人类生活方式对家猫情绪状态的潜在影响常被低估。猫具有领地性,熟悉且稳定的环境对其安全感至关重要。人类家庭常发生变化,如定期装修、家庭成员和动物成员变动,或搬家等,这些都会实质性改变猫的领地。这些非故意的领地安全威胁,加上城市住房面积变小、猫群密度增加,导致猫领地缩小,家中还禁止猫的许多正常行为,如狩猎和标记,使得家猫压力增大。
兽医专业人员与猫的关系
许多为猫服务的兽医专业人员深知猫患者的独特之处,对猫的天性和行为着迷。但也有人觉得为猫服务麻烦,部分兽医专业人员甚至认为为猫服务成就感低,甚至不愉快 。一般来说,能理解猫及其恐惧,并知道如何在动物医院环境中缓解猫恐惧的人,更能享受为猫服务的过程。
成功处置猫患者是兽医工作的一大挑战。遗憾的是,目前仍在教授的许多保定方法从根本上违背猫的自然行为,导致猫的恐惧和防御行为增加,反而提高了人类受伤的可能性,也增加了兽医团队为猫患者服务时的焦虑。有些兽医专业人员因处置训练不当或错误,不了解猫在动物医院的反应,给猫贴上攻击性甚至凶恶的错误标签。不乏将特定猫形容为“暴躁”“邪恶”“不听话”的兽医和助理。后续章节介绍的以猫为本位的处置技术,有助于减少猫的恐惧和攻击性。
猫的医疗护理无疑因兽医学知识的进步而显著改善。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治疗水平的提高,大幅延长了猫的寿命。预防疼痛和对急慢性疾病的疼痛管理的进步,也极大提升了猫患者的生活品质 。兽医与饲主定期合作,能实现控制和预防猫疾病的目标,但也要考虑这些目标是否能满足猫的福祉需求。
本章重点关注与行为和身体健康相关的福祉问题,这些问题是基层兽医日常会遇到却常忽视的。临床诊疗中,猫的自由常受到妨碍,如免于疼痛和疾病的自由、展现大部分正常行为的自由,以及免于恐惧和痛苦的自由。在了解解决方法前,需先关注这些问题。
造成猫只福祉负面影响的问题
许多猫生活在紧张的社交环境或不恰当的实体环境中,这限制了猫展现正常行为的能力,导致它们无法应对生活状况,产生恐惧和紧张等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猫的福祉不佳未被发现,可能与严重的人类心理健康问题——囤积动物有关。在囤积动物的环境中,可能有数十甚至数百只猫生活在充满粪便和尿液的环境里,甚至有猫死亡,而囤积者却可能坚信自己给了猫最好的生活。本书不详细讨论这种疾病,但兽医专业人员有责任向相关部门报告,以便动物和人类都能得到妥善照料。
对于照顾猫的人和兽医专业人员来说,有些情况下猫的压力早期并不明显,但如果不及时解决,往往会引发行为问题,恶化猫与饲主的关系,甚至导致猫被遗弃到收容中心或被安乐死。
无论是在家庭、动物医院还是收容中心,都应以最初为解决家畜福祉而提出的“五种自由”作为判断宠物福祉的依据 :
- 免于饥饿与口渴的自由:能获取干净的水和食物,维持完全的健康与活力。
- 免于不适的自由:提供适宜的环境,包括庇护场所和舒适的休息区域。
- 免于痛苦、受伤或疾病的自由:提供预防或快速诊断与治疗。
- 展现正常行为的自由:提供足够的空间、合适的设施以及同类陪伴。
- 免于恐惧与紧迫的自由:确保猫所遭遇的状况和接受的处置方式不会对其心理造成创伤。
本书各章将介绍与上述自由相关的问题,本章着重探讨最后三项自由,它们对猫科兽医临床工作的行为医学方面有重大影响。考虑这三项自由能防止猫遭受痛苦,对猫的福祉产生积极影响。
关注猫的自由
免于疼痛与疾病的自由
通过预防、快速诊断和治疗,让猫享有免于疼痛与疾病的自由,这是大多数兽医了解并致力于解决的福祉问题。遗憾的是,数百万宠物猫未能得到充分的兽医护理,饱受未诊断出的严重病痛折磨。猫病患有两年以上未接受任何兽医护理的情况并不罕见。当饲主不带猫去动物医院就诊,也不回应定期回访通知时,可能是搬离了原地区,或者选择了其他动物医院。而当饲主最终带猫就诊时,往往声称猫近期健康状况变差,此前一直良好,所以未及时就医。饲主可能会道歉,表示因就诊对自己和宠物来说都是非常紧张的经历,所以不愿前往。若是老猫,饲主可能认为老化必然导致健康变化,特别是食欲和活动力下降,觉得猫无需治疗,或者因给猫喂药困难而不愿就医。当饲主最后不得不带猫去医院时,可能很难获取准确病史,也难以确定猫的健康状况是在过去几个月逐渐恶化,还是在最近几天或几周内急剧变差。当医生告知猫已处于疾病晚期时,饲主常常会为未尽早带猫就诊而感到愧疚。
若疾病可治疗,能让猫舒适安好,最终对猫和饲主来说可能会有积极结果。许多慢性病(如退化性关节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慢性肾脏病)可以得到控制或稳定病情。因此,饲主对兽医护理的重视和意识会提高,也更有可能带猫回动物医院进行适当的追踪护理。如果家中饲养多只猫,饲主也更可能接受正确观念,让其他猫预防和早期发现疼痛与疾病。但很遗憾,多数情况并不理想。若判定猫的疾病已到晚期无法治疗,决定安乐死会加重饲主的愧疚感。饲主可能因难以面对失去心爱宠物,而决定继续治疗,但这对猫和饲主可能都很痛苦。当饲主需要更多时间接受宠物重病并与之告别时,短期内优质的安宁疗护或临终关怀可能更适合维持猫的福祉。然而,在讨论宠物福祉时,后续沟通并提供猫生活品质量表(见相关章节),可以确保猫在过渡期间的福祉,帮助饲主了解何时为患者实施安乐死,避免动物遭受痛苦。
还需告知饲主止痛、营养和支持护理的方法,并说明如何喂药。若不提出建议或建议不够详尽,也可能导致动物福祉不佳。例如,患者有轻微疼痛但难以察觉,饲主可能决定停止止痛治疗。再比如,疾病导致猫食欲不振时,许多饲主不愿选择喂药或放置喂食管,而是用针筒强行喂食,或把食物硬塞进猫嘴里,这两种方式可能都会让猫感到疼痛和恶心。提供多种食物,或拿着食物追着猫喂,也可能使猫恶心、厌恶食物、紧张,甚至躲避饲主。这种试图提供营养支持的善意行为,反而会对猫的福祉产生不良影响,避免这些问题可减少猫的痛苦。决定安乐死对饲主来说可能很痛苦,情感上也难以接受,但从宠物福祉考虑,这或许是正确的决定。
猫福祉的潜在威胁包括就诊时已是疾病晚期、临终护理抉择的两难,以及尚未发现的慢性病。饲主误以为宠物患齿科或骨科疾病时会有明显症状,如食欲不振或跛行,所以未察觉疾病,导致未治疗牙周病、吸收性齿病灶、猫退化性关节病(DJD)引起的疼痛。兽医界近期才认识到猫DJD相当普遍。现在已知由于临床检查时症状非常不明显,往往导致诊断延迟。在慢性疼痛状态下,必须关注猫的福祉。慢性疼痛的详细讨论见相关章节。处置疼痛患者的信息见相关章节。
相反,饲主通常认为肢体伤残的猫福祉较差,但实际上有很多出生时腿部畸形或失明的猫,福祉状况良好,因为它们有应对伤残的方法。
展现大部分正常行为的自由
为了获得良好的福祉,猫应在合适环境中展现各种自然行为,合适环境包括充足空间、适宜资源以及与其他动物的适当互动。猫的许多天生行为不受饲主欢迎,如狩猎、标记、抓挠、攀爬、跳跃。猫常因这些本能行为被弃养或安乐死,部分饲主则采取替代方法阻止宠物展现这些行为。为帮助饲主继续饲养宠物,兽医专业人员曾提出一些建议,如将猫养在室内避免狩猎,进行去爪手术防止家具损坏,用喷雾器驱赶在厨房台面的猫。然而,这些干预措施限制了猫展现天生行为的能力,不利于其福祉。
人类和猫的行为目的可能相互冲突,去爪手术就是典型例子。虽然去爪手术在一些国家违法,在另一些国家存在争议,但在美国许多兽医仍常规开展。从纯临床医学角度,若手术技巧精湛,围手术期及术后止痛良好,该手术尚可接受;但从福祉角度看,去爪手术旨在阻止猫抓挠,会引发严重问题。去爪手术有很好的替代方案,包括教导饲主如何护理猫爪,并在合适位置提供合适的猫抓板,防止家具被抓挠 。此主题详细信息见相关章节。
猫的正常进食行为也受到严重影响。作为独行捕猎者,猫正常情况下每天少食多餐,因为每次进食前都要追逐、攻击、捕捉猎物,短时间内消耗大量能量 。而家猫通常每天进食一到两次,且食物放在碗里。在多猫家庭中,饲主往往同时喂猫,期望猫从相同或相邻的碗里进食 。尽管共同用餐对人类有社交意义,但对猫来说进食过程并无社交重要性。与其他猫一起进食产生的压力,会对猫的行为产生诸多影响,如因恐惧陌生或关系不好的猫而食欲不振,为缩短接近其他猫的时间而加快进食速度,导致恶心和食道逆流,这两种情况都表明猫的福祉不佳。
猫砂盆设施维护不善、不干净或放置位置不当,也常限制猫在家庭环境中的天生如厕行为 。这不仅对猫的福祉有负面影响,还会导致猫在家里随地大小便,这是猫被弃养或安乐死最常见的原因。
无论是短期(如住院或寄宿)还是长期(在家中),猫的安置方式对其福祉有重大影响 。猫会通过许多行为应对环境,包括躲藏和登高 。在野外,猫通过分散、避开陌生或有威胁的猫来维持领地,减少冲突可能性 。家庭环境中的猫通常无法采用这些应对策略,尤其是当猫处于陌生环境(如家中有陌生人、去动物医院就诊)或生活在多猫家庭中时。饲主将猫介绍给朋友和家人的好意,反而会让猫感到被剥夺,面对陌生人时,猫登高和躲藏的可能性增加。同样,在多猫家庭中,饲主共同喂食,或限制猫的休息和躲藏处,以鼓励猫亲近,都会导致猫长期紧张,可能引发许多行为问题。了解猫的自然行为和沟通方式,可帮助饲主避免这些情况,营造对猫友好的家庭环境,使猫更好地适应家庭生活。
免于恐惧与痛苦的自由
恐惧是对潜在威胁的正常情绪反应,在陌生环境或情况下,受威胁感可能增强 。猫对陌生事物都会感到威胁,如去动物医院、搬家,或有陌生人、其他宠物出现。强行抓住猫、把猫放在腿上、尾随猫等让猫感到压迫的互动都可能引发恐惧,实际上应等猫准备好再与之互动 。当恐惧只是感觉,而非真实威胁时,恐惧会停止并逐渐适应,所以兽医有责任给饲主适当建议,避免患者心理受创。恐惧通常会导致紧张,短期和长期紧张都会损害猫的福祉 。由于攻击行为可能对双方造成严重伤害,是猫防御策略的最后手段。猫更倾向于选择消极防御,如逃避和压抑 ,许多恐惧的猫因负面情绪状态而变得不活跃、安静 。内向的猫表达恐惧和紧张的行为可能很晚才被发现,这会影响其福祉。
当恐惧和痛苦导致慢性紧张时,猫可能停止展现正常行为,如食欲变差、不梳理毛发,但也可能表现出与紧张相关的正常行为(但对共同生活的人类来说是不当行为)。例如,猫紧张时常用尿液标记,或在猫砂盆外排尿,从而受到饲主惩罚或被弃养,使猫更加紧张。无论是再次送养、被送到收容中心,还是被赶出家门成为长期流浪猫,猫失去对环境的熟悉感和安全感,会加剧恐惧和紧张。作为群居动物的宠物猫,还会同时失去与人类(甚至家中其他宠物)的联系。
同时剥夺多种自由的范例
临床情境中,“五种自由”常常不止一种受到影响。例如,一只患有尚未被发现的退化性关节病的猫,当家中即将饲养新狗时,这不仅妨碍了猫免于疼痛与疾病的自由,由于关节炎使猫无法跳到高处休息和躲藏,也妨碍了它展现大部分正常行为的自由;此外,猫还必须忍受与令其恐惧的幼犬互动,使其免于恐惧与紧张的自由也受到妨碍。如果猫试图保护自己,对好奇的幼犬发出嘶嘶声,饲主可能会惩罚猫,导致猫的恐惧进一步增加,对其福祉产生不良影响。为维护这类猫的福祉,兽医不仅需要治疗造成疼痛的关节疾病,还需要教导饲主猫对环境的需求以及社交行为。
兽医专业人员的责任
兽医专业人员直到最近才开始重视猫患者的社交和情感需求,而大多数兽医教育仍主要侧重于解决身体需求。虽然关注动物福祉对兽医专业人员来说并非新观念,但重点大多放在食品、研究、动物园或其他圈养动物上。一些国家近期才修订兽医宣言,强调所有非人类动物的福祉。世界小动物兽医协会(WSAVA)在2014年修订协会宣言时加入了动物福祉内容。目前,大多数兽医协会,包括猫专科协会,都有关于福祉的声明,以帮助兽医专业人员理解并满足与人类差异巨大的物种的需求。此外,还成立了专门提升宠物与非宠物福祉的新协会,其中关注非宠物福祉的协会涵盖了庞大的流浪猫群体。
不同兽医协会的福祉原则包括:采用适合个别物种的处置技术治疗动物,尊重动物并维护其尊严,提供适宜照顾个别物种的环境,并对各物种的常见行为进行适当考量。在照顾动物时,应减轻其恐惧、疼痛、紧张和痛苦,这在动物医院和家庭环境中都极为重要。
结论
猫的福祉不佳往往源于对猫缺乏了解。由于猫与人类的社交行为和沟通系统存在显著差异,这种误解导致人类无意间限制了猫的正常行为,进而影响猫的福祉,最终常常引发行为问题或行为异常。本书旨在帮助兽医及其他兽医专业人员了解猫的需求,预防或改善不利于猫福祉的情况,同时增强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ACBA 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