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猫的毛色和被毛遗传学是一门令人着迷的学科,它揭示了猫的外貌如何由基因精确地决定和塑造。从炭黑色的短毛猫到斑斓的玳瑁色长毛猫,每一种毛色和毛发类型都深深植根于遗传学的奥秘中。这篇文章系统地梳理了猫毛色和被毛遗传学的重要概念,从颜色基因座到基因的不同版本(等位基因),为读者详细解析了控制猫被毛特征的核心基因及其作用。这不仅是对猫爱好者的一次科学普及,也为兽医、繁育者等专业人士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知识框架。如果您想更好地了解猫毛色多样性的遗传机制,这篇文章将是不可错过的资源。
颜色相关基因位点及其等位基因版本
A 基因位点(Agouti 基因)
A 基因位点代表 ASIP 基因,该基因编码一种小型信号蛋白,信号蛋白能刺激黑色素细胞(生成色素的细胞)产生黄色素(褐黑素)。


显性等位基因 A 是野生型版本,能够合成黄色素,表现为Agouti 表型。
隐性等位基因 a 编码一种非活性蛋白。a/a 基因型会阻止黄色素的合成,仅允许黑色素合成,形成非 Agouti 表型。显性 A 基因型允许虎斑图案基因的表达,而隐性 a/a 基因型会屏蔽虎斑图案,使猫表现为纯色。
A 基因位点的 a/a 基因型是形成黑猫的原因:毛干上的黑色带与背景上的黑色条纹叠加,表现为纯黑猫。不论虎斑基因为何种状态,a/a 基因型均可屏蔽其作用。
A 基因位点编码的信号蛋白与 E 基因位点编码的黑色素细胞表面受体蛋白交互。
B 基因位点(棕色基因)
B 基因位点代表 TYRP1 基因,该基因编码一种帮助**酪氨酸酶(Tyrosinase)**正常运作的蛋白。显性野生型等位基因 B 允许正常色素生成。
在猫中,B 基因位点有两种隐性版本:
- b/b(纯合):形成棕色毛色。
- b’/b’(纯合):形成肉桂色毛色。
C 基因位点(重点色基因)
C 基因位点代表 Tyrosinase 基因(TYR 基因),该基因编码一种关键酶 酪氨酸酶,用于色素的生成。当 C 基因完全活跃(野生型 C 等位基因)时,黄色素和黑色素均可生成。
当 C 基因完全不活跃(隐性纯合 c/c)时,动物无法生成色素,表现为白化(隐性白)。这一隐性白化基因会掩盖(上位效应)所有其他颜色基因的作用。
猫中,C 基因位点还存在几种额外的隐性等位基因,酪氨酸酶的活性会因体温不同而变化:
- 在低温区域(腿部、尾部、脸部)活性较高。
- 在高温区域(背部、腹部)活性较低。
例如:
- cb/cb:形成缅甸猫的深褐色。
- cs/cs:形成暹罗猫的重点色。
- cb/cs:形成水貂色(东奇尼猫的颜色)。但东奇尼猫不会遗传纯合性,因此无固定品种。
- cm/cb 或 cm/cs:形成缅甸猫的新变种颜色 Mocha 或 Bangkok。
D 基因位点(稀释色基因)
D 基因位点代表 MLPH 基因,该基因编码一种黑色素蛋白(Melanophilin)。显性野生型等位基因 D 允许毛发中色素均匀分布,而隐性等位基因 d 会导致色素聚集,形成未色素化的部分。
d/d 基因型会对黄色素和黑色素产生稀释效果,例如:
- A 基因位点为 A/- 时表现为浅淡毛色。
- A 基因位点为 a/a 时形成稀释黑色。


E 基因位点(延伸基因)
E 基因位点代表 MRC1 基因,该基因编码一种黑色素细胞表面受体蛋白。该受体蛋白与 A 基因位点信号蛋白结合,并通过 C 基因位点的酪氨酸酶指令生成黄色素和黑色素。
- 显性 E 等位基因:在大多数猫品种中是野生型,允许正常色素生成。
- 隐性 ea 等位基因:在挪威森林猫中形成琥珀色。
- 隐性 er 等位基因:在缅甸猫中形成红棕色。
- 隐性 ec 等位基因:在库里短尾猫中形成深红色。
D-M 基因位点(稀释色修饰基因)
显性等位基因 Dm 在 d/d 基因型存在时起作用:
- 蓝色毛色修饰为蓝焦糖。
- 丁香色修饰为丁香焦糖。
- 奶油色修饰为杏色。
D-M 基因位点尚未在基因层面上被表征。
I 基因位点(银色基因)
显性等位基因 I 决定银色表型,掩盖黄色素生成。I 基因位点尚未在基因层面表征。
O 基因位点(橙色/红色基因)
O 基因位点位于 X 染色体上,决定橙色毛色。显性等位基因 O 使黄色素生成,抑制黑色素生成;隐性等位基因 o 允许黄色素与黑色素同时生成。
雌性猫由于随机 X 染色体失活,可表现为玳瑁色(O/o)。
S 基因位点(白斑基因)
S 基因位点与白色斑块有关。其遗传机制可能为多基因遗传,尚未完全解析。
W 基因位点(显性白基因)
W 基因位点代表 KIT 基因,其显性等位基因 Wd 导致巨型白斑(即全白毛色)。Wd 等位基因与耳聋相关,而其他等位基因未表现出这一特性。
纯色表型(Locus A 为 a/a)
以下是当 Locus A 基因型为 a/a 时,不同基因位点组合所形成的纯色毛色表型及其遗传机制:
黑色(Ebony, Seal)
Locus A: (a/a),隐性遗传
巧克力色(Chestnut)
Locus B: (b/b),隐性遗传
肉桂色(Cinnamon, Sorel)
Locus B: (b’/b’),隐性遗传
蓝色(Blue, Grey)
Locus D: (d/d),隐性遗传
丁香色(Lilac, Lavender)
Locus B: (b/b),隐性遗传
Locus D: (d/d),隐性遗传
浅棕色(Fawn, Beige, Sable)
Locus B: (b’/b’),隐性遗传
Locus D: (d/d),隐性遗传
焦糖色(Caramel, Taupe)
Locus B: (b/b),隐性遗传
Locus D: (d/d),隐性遗传
Locus DM: (Dm/-),显性遗传
红色(Red, Orange, Yellow, Marmalade, Ginger)
Locus O: (XO/XO) 雌性,性连锁,X 染色体失活
Locus O: (XO/Y) 雄性,性连锁,显性遗传
奶油色(Cream)雌性
Locus O: (XO/XO),性连锁,X 染色体失活
Locus D: (d/d),隐性遗传
奶油色(Cream)雄性
Locus O: (XO/Y),性连锁
Locus D: (d/d),隐性遗传
杏色(Apricot)雌性
Locus O: (XO/XO),性连锁,X 染色体失活
Locus D: (d/d),隐性遗传
Locus DM: (Dm/-),显性遗传
杏色(Apricot)雄性
Locus O: (XO/Y),性连锁
Locus D: (d/d),隐性遗传
Locus DM: (Dm/-),显性遗传
白色(显性白)
Locus W: (Wd/-),显性遗传(”-” 可为任意等位基因)
白色(隐性白,白化症)
Locus C: (c/c),隐性遗传
此表总结了纯色表型的主要基因位点组合及其显性或隐性遗传特性,用于理解不同毛色的遗传机制。
雌性玳瑁色表型(Locus O)
玳瑁色(Torti, Particolor)是性连锁毛色图案,由橙色/红色基因位点(Locus O)中的显性等位基因 O 和隐性等位基因 o(XO/Xo)决定,并由雌性胚胎(XX)发育过程中的随机 X 染色体失活形成。
正常玳瑁色
Locus O: (XO/Xo),性连锁遗传
巧克力玳瑁色
Locus O: (XO/Xo),性连锁遗传
Locus B: (b/b),隐性遗传
肉桂玳瑁色
Locus O: (XO/Xo),性连锁遗传
Locus B: (b’/b’),隐性遗传
奶油玳瑁色
Locus O: (XO/Xo),性连锁遗传
Locus D: (d/d),隐性遗传
丁香玳瑁色
Locus O: (XO/Xo),性连锁遗传
Locus B: (b/b),隐性遗传
Locus D: (d/d),隐性遗传
浅棕玳瑁色
Locus O: (XO/Xo),性连锁遗传
Locus B: (b’/b’),隐性遗传
Locus D: (d/d),隐性遗传
焦糖玳瑁色
Locus O: (XO/Xo),性连锁遗传
Locus B: (b/b),隐性遗传
Locus D: (d/d),隐性遗传
Locus DM: (Dm/-),显性遗传
重点色表型(Locus C)
重点色(暹罗猫)
Locus C: (cs/cs),隐性遗传
深褐色(缅甸猫)
Locus C: (cb/cb),隐性遗传
水貂色(东奇尼猫)
Locus C: (cb/cs),隐性遗传
Mocha/Bangkok 色(缅甸猫)
Locus C: (cm/cm),隐性遗传
白化(Albino)
Locus C: (c/c),隐性遗传
白斑表型
手套(白手套)
Locus W: (wg/wg),隐性遗传
燕尾服
双色型
面罩和披肩
帽子和鞍状斑块
小丑花纹(Harlequin)
梵型(Van)
三花色:玳瑁色与白斑结合。
重点色与白斑:见于雪鞋猫和布偶猫品种。
虎斑图案基因与位点
虎斑(Mc)
显性突变(Mc)导致鲭鱼条纹图案(类似老虎条纹)。隐性等位基因(mc/mc)表现为经典虎斑(漩涡状斑纹)。
点斑(Sp)
显性等位基因(Sp)导致类似豹纹的斑点图案;隐性等位基因(sp/sp)无斑点。
麻纹(Ta)
显性突变(Ta)产生麻纹图案,掩盖其他虎斑图案。杂合基因型(Ta/ta)可能在腿部、尾巴和脸部仍表现出部分条纹。
宽带(Wb)
显性等位基因(Wb)扩展黄色素的毛发带宽;需 Locus A 的功能性显性基因(A)支持作用。
虎斑图案表型(Locus A 必须为 A/A 或 A/a)
鲭鱼虎斑(虎纹)
基因型: (Mc/Mc) 或 (Mc/mc)
经典虎斑(漩涡型、牡蛎型虎斑)
基因型: (mc/mc)
点斑虎斑
基因型: (Sp/Sp)(点斑基因尚未表征)
破碎虎斑
基因型: (Sp/sp)
麻纹虎斑
基因型: (Ta/Ta) 或 (Ta/ta)
宽带虎斑
基因型: (Wb/Wb) 或 (Wb/wb)
银色与金色表型(Locus I)
抑制基因(I 基因位点)会赋予猫毛色以渐层、尖端颜色特征,抑制黄色素生成,对黑色素的影响较小。
银虎斑
银渐层
烟色(银烟)
基因型: (I/I) 在纯色背景上(Locus A: a/a)。在长毛猫中更明显。
烟虎斑
烟色表型在短毛猫上表现为部分显现的虎斑图案。
金色
基因位点: Locus A、Locus D 和 Wide Band 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
浮雕
基因位点: Locus O 的 I 等位基因在橙色猫中产生。
品种特定毛色和图案
红褐色(Ruddy):见于阿比西尼亚猫和索马里猫。
琥珀色(Amber):挪威森林猫中见到,由 E 基因位点隐性等位基因(e/e)决定。
红棕色(Russet):缅甸猫中见到,由 E 基因位点另一隐性等位基因(er/er)决定。
阳光金色(Sunshine):西伯利亚猫中的一种金色虎斑。
被毛类型表型
长毛(Locus L):FGF5 基因四种隐性突变可导致长毛。
卷毛(Cornish Rex、Selkirk Rex):分别由 LPAR6 和 KRT71 基因突变导致。
无毛(斯芬克斯猫):KRT71 基因隐性突变。
形态学特征
短尾(日本短尾猫):由 HES7 基因隐性突变引起。
短尾(马恩岛猫):由 T-box 基因三种显性突变引起。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Labgenv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