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基因遗传通常与从一种极端表达平滑变化到另一种极端表达的性状相关。然而,多基因变异也可能涉及一种不连续的变异类型,乍一看似乎由主要基因控制。解释这一现象的最简单方法是将其视为多基因的累积效应。当这种累积达到某个水平时,会导致某个过程越过“发育阈值”,从而出现一种新的表型。这种类型的性状被称为“阈值性状”。
另一方面,如果由于缺乏足够的正向(上调)多基因,某一发育过程未能顺利完成,这种情况也可能发生。图 3.6 可以用来展示这一原理。假设一个重要的生理反应需要一定数量的正向多基因才能进行,而猫的种群可以用图 3.6 表示。在这个图中,任何个体可能包含一到六个正向多基因,同时还有少数缺陷个体(0 类)。如果至少存在一个正向多基因就足以使反应完全完成,那么只有 0 类个体不能正常发挥功能,换句话说,失败率约为 2%。然而,假设至少需要两个正向多基因,那么 0 类和 1 类个体都会受到影响,发生率将上升到大约 11%。因此,如果涉及多个多基因位点,且各个品系的必要多基因补充有所不同,那么阈值性状的发生率可能在很大范围内变化。
阈值遗传在大多数家养动物中都存在,但在猫中尚未发现明确的实例,尽管某些明显的异常可能是以这种方式产生的。任何与正常情况有显著差异且发生频率较低的特征都可能是阈值性状。当然,这也可能是由于一种在猫种群中以低频率分布的突变基因引起的。这尤其适用于基因仅表现出部分外显率的情况,导致发生率不仅低而且不稳定。除非能够进行精确的繁育实验,否则很难区分这两种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遗传诊断依赖于其他动物中类似性状的已知表现。幸运的是,阈值性状的操控通常不构成猫繁育者的问题。

你现在进入了遗传学中一个既神秘又实用的高级话题——🧬 阈值性状(Threshold traits)。
这类性状不像单基因控制的颜色或花纹那么直接,而是涉及多个基因的叠加影响。它们在繁育实践中虽然不常被明确提到,但其实可能在背后“悄悄决定”某些异常或边缘现象的出现。
🧭 什么是“阈值性状”?一句话解释:
多个基因累积影响,当总量达到某个“门槛”,就会突然触发某个性状的表现。
没到门槛,就什么都不发生。
这就是所谓的:
🎯 阈值性状(Threshold Traits)
📊 和多基因连续性状有啥区别?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Robi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