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8世纪,即便不是更早,一些人开始对根据外貌区分猫的品种产生兴趣。1756年,布丰伯爵在《自然史》一书中重点介绍了猫,这表明人们对猫的品种有了一定认知。到19世纪中期,猫的品种概念在英国得以确立。英国人在贸易和殖民旅行中把一些长相奇特的猫带回了家,这些猫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与常见的、体格健壮的英国本土短毛猫相比,从远东进口的猫令人惊叹。来自土耳其和波斯的长毛猫同样引起了轰动,来自阿尔汉格尔斯克海港地区的俄罗斯蓝猫也别具一格。
19世纪中期,随着路易·巴斯德的研究成果问世,猫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突然间,大多数动物都被视为潜在的疾病携带者而令人恐惧。但猫以爱干净著称,被人们所接受,再次受到欧洲和英国家庭的欢迎,人们欣赏它们的美丽和个性。由于维多利亚女王养了两只蓝色波斯猫,猫的品种变得更受推崇。
猫展
1871年,在伦敦水晶宫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猫展标志着人们观念的转变,也真正开启了为参展而进行的猫的繁育。这次展览吸引了170只猫和小猫参赛,但并非所有人都认可这些不寻常的猫。当时的一份期刊将其中一只猫描述为 “一种不自然的、像噩梦般的猫”,这只猫是一只海豹重点色暹罗猫。1884年,全国猫俱乐部成立,英国人开始培育和改良大多数最终出口到美国的猫品种。到1889年,水晶宫猫展的参赛猫达到了600只,超过两万人涌入大厅观看这些纯种猫。
在美国,第一只有血统记录的猫是本土的缅因库恩猫。早在官方的猫登记机构成立之前,缅因州的人们就为他们漂亮的长毛猫感到自豪,并记录它们的血统。早在1861年,猫的文献中就提到了一只黑白相间的猫,名叫 “海军陆战队骑兵队的詹克斯上尉”。1895年,美国在纽约举办了第一届大型猫展,一只缅因库恩猫被评为最佳猫。随着更加华丽的波斯猫从英国引入美国,缅因库恩猫的受欢迎程度有所下降。
爱猫者协会
美国短毛猫品种的起源是1900年或1901年进口的一只带有血统证明的红色虎斑英国短毛猫。这只猫最终成为了第一只在爱猫者协会(CFA)登记注册的短毛猫。后来又有其他英国短毛猫被进口到美国,并与美国本土短毛猫进行繁育。这些美国猫仍然保留着早期定居者带来的猫那种强壮的肌肉体型,因为它们没有机会与体型更纤细的东方猫杂交。在1966年之前,这个品种一直被称为 “本土短毛猫”,之后更名为 “美国短毛猫”。直到近几年,这个品种一直保持 “开放式登记”,允许与混血的本土猫进行杂交,以扩大基因库,保持品种的健康和活力。
除了自然品种和已经培育成熟的品种(这些品种通过不断繁育保持其原始外貌,或者根据繁育者的主观喜好进行改良),某些品种被认为是杂交品种。例如东方短毛猫、重点色短毛猫、孟买猫、东奇尼猫和奥西猫。这些猫是通过将两个或更多品种的猫交配而培育出的独特品种。
还有一些品种是自发突变的结果。根据爱猫者协会的规定,一个突变品种或杂交品种,可能会在特定时间内与它起源的品种回交,以确保有一个庞大的基因库。爱猫者协会的规定通常要求任何进口猫或来自其他协会的猫,其血统中至少有五代是在爱猫者协会登记注册的猫;然而,这一要求也有很多例外情况。
1906年爱猫者协会的成立,使得猫和小猫的登记注册、猫展的推广以及改善猫的整体福利的目标在美国得以稳固确立。1906年5月2日出生的一只橙白相间的雄性长毛猫 “彼得”,成为了第一只在爱猫者协会登记注册的猫。如今,这个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纯种猫登记机构,每年在北美和日本授权举办超过350场猫展。1988年,爱猫者协会修改了章程,允许外国俱乐部成员加入,这开创了历史,也标志着爱猫者协会的猫展开始走向世界。
其他登记机构包括美国的几个较小的协会、英国的猫爱好者管理委员会(GCCF)、加拿大猫协会、欧洲的国际猫联合会(FIFe)及其在世界各地的附属俱乐部,以及欧洲和澳大利亚的独立猫登记组织。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猫展规则、品种认可或接受标准,以及各品种的书面标准。世界各地的繁育者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并且为了繁育目的进行猫的交换。1987年,俄罗斯举办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猫展,吸引了约三万人前往莫斯科参观。
偶尔会有新的品种被引入,有的是在其原产地被发现,有的是杂交繁育的结果。最近被认可的突变品种是卷耳猫,这种突变发生在1981年,由此产生了美国卷耳猫这一新品种。所有的登记机构对于接受新品种和新颜色都有自己的规定。爱猫者协会在对待新品种方面比较保守,接受新品种的难度较大。
制定严格要求的目的是为了有足够的时间全面评估一个新品种是否真的能提升猫爱好者群体的水平。一个新品种应该具有独特性,且不会与现有品种的外貌产生冲突。这不应只是某个人的一时兴起,而应该有足够多的繁育者对有计划的繁育项目感兴趣,并且有理由相信公众会积极地将这些新猫视为理想的宠物。繁育配对必须证明后代的外貌是可预测的,并且一旦对繁育出的后代有了一定经验,就必须制定出相应的标准。最重要的是,要确定新品种没有任何有害的遗传特征,并且能为纯种猫的世界增添光彩。
至少需要10名繁育者参与一个新品种的繁育工作,并记录至少50只样本,才能正式申请在爱猫者协会登记注册,这是获得认可的第一步。一旦完成登记注册,这些猫可以参加 “杂项类” 猫展,这类展览不具有竞争性,这样可以让评委、其他繁育者和公众熟悉这些新猫的特征。在申请进入下一步之前,这个品种至少需要经过5年的时间。
“临时品种” 地位要求有100只或更多的样本,并且除其他要求外,还需要提交一份品种标准提案。然后,这个品种必须在全国各个地区广泛参展,由评委提交报告,并向爱猫者协会董事会提供关于该品种各个方面的信息。最后,当证明有25只不同的猫在全美国7个地区都参展过,繁育者们达成了一致的品种标准,并且制定出了所有可接受的颜色和图案的大纲后,这个新品种就可以提交给爱猫者协会董事会,申请 “冠军品种” 地位,从而可以与其他品种进行全面竞争。
在初步阶段被接受并不保证最终能自动获得 “冠军品种” 的认可。通常需要经过许多年的时间,花费大量的费用,付出辛勤的努力和心血,一个品种才能完全被爱猫者协会接受。对于现有品种中出现的新颜色的认可也有类似的要求,并且有时会遭到已有的繁育者的强烈抵制。
爱猫者协会目前认可31个纯种猫品种(见表1)。另外还有4个品种已被爱猫者协会接受登记注册。波斯猫和缅甸猫这两个品种内部又进行了细分。据估计,在美国的近6000万只家猫中,纯种猫的比例不到10%。根据品种登记数据统计的各个品种的受欢迎程度见表2。1988年和1989年在爱猫者协会登记注册的纯种猫中,近三分之二是波斯猫品种。


以下是本段关于猫品种发展、猫展历史与登记制度的现代精读与解读,从品种概念的形成、猫展制度的演进、注册机构的发展与现代遗传繁育理念的变化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关于品种概念的建立与猫展的兴起
原文准确描绘了猫品种观念在19世纪中叶英国逐渐形成的过程。这一时期恰逢维多利亚时代兴起,对“分类”“审美”与“自然展示”的热情蔓延到各类动植物。第一届水晶宫猫展(1871年)确实是猫作为被“审美消费”对象的标志性事件。这一时期的品种认定主要依靠外貌标准,并且在遗传机制尚不明确的前提下,广泛依赖人工选择与主观判断。
现代研究认为,19世纪末期对猫品种的界定主要基于“人类感知上的显著差异”,包括毛色、体型、耳型、尾长等,而非稳定的遗传背景。直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遗传学在动物繁育中的应用,品种的定义才逐渐向“遗传结构一致性”靠拢。今天的品种标准更强调遗传同质性与谱系可追溯性,并辅以 DNA 分型确认。
二、关于遗传管理与基因库控制
原文指出,美国短毛猫最初通过与英国短毛猫的引种杂交建立起品种基础,并曾长期维持“开放式登记”以拓展基因库。这种做法符合早期品种建立的普遍策略,即宽泛界定基础种群、允许与本地个体杂交、再逐步标准化。如今,开放登记机制已被许多协会谨慎使用,仅适用于需要扩大遗传基础或恢复衰退品系的情况下。
目前,多数协会要求品种登记需满足:
- 明确的品种标准(standard of points);
- 至少五代血统可查;
- 样本数量足够支撑稳定繁殖;
- 遗传病筛查结果清晰。
这种从“外貌辨识”到“基因谱系管控”的转变,是现代品种遗传管理的核心。
三、关于突变品种与杂交品种的接受机制
原文描述了多个新兴品种的来源,包括:
- 自发突变:如卷耳猫(Curl)、无毛猫(Sphynx)、折耳猫(Scottish Fold);
- 人为杂交:如孟买猫(黑色美短 × 缅甸)、奥西猫(阿比西尼亚 × 暹罗 × 美短)等。
现代繁育理念强调,突变本身并不能构成一个品种的充分依据。突变是否可持续、是否影响健康、是否稳定遗传,是注册新种时必须长期观察的对象。多个协会(如 CFA、FIFe)都对新种登记设置观察期与“杂项组参展”机制,以在广泛样本和环境中验证其遗传与表现的可控性。
举例来说,苏格兰折耳猫的耳折基因(Fd)是不完全显性,与软骨发育异常有关,在纯合状态下会导致严重四肢畸形。因此,现代协会中仅部分组织仍接受该品种参展,而多数要求与正常耳猫交配,控制基因携带频率。
四、关于繁育伦理与新品种评估标准的演变
原文强调了 CFA 对新品种接受的保守性,并列举了品种登记所需的样本数、时间跨度、繁育者数量等。这些制度仍广泛应用于现代猫协会中,目的在于:
- 防止“商业炒作型”品种短期涌现;
- 验证新性状的可遗传性;
- 监控潜在遗传缺陷;
- 建立健康数据与繁育追踪体系。
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多数登记机构开始引入“繁育伦理审核机制”与“健康遗传排查要求”。例如,TICA 要求新登记品种提交健康调查数据,GCCF 明确禁止注册带有致病突变(如 Munchkin 的短肢基因)的新种,FIFe 则在品种认可评审中设立“健康性/福祉”维度。
五、关于品种数量、比例与品种多样性的现代现状
原文指出,截至1989年,CFA 认可 31 个品种,其中波斯猫注册量约占全部三分之二。这一趋势在进入 21 世纪后有所变化。当前(截至 2020 年代):
- 波斯猫注册量下降,Exotic Shorthair(异国短毛猫) 与 Ragdoll(布偶猫) 等新兴品种占据主导地位;
- CFA 与 TICA 分别认可 40+ 个品种;
- 多数品种仍集中在少数大类,前五大品种占登记猫总数 60% 以上;
- 纯种猫在欧美家庭猫中的比例维持在 8%–12% 之间,与原文数据基本一致。
此外,近年来“家养猫(Household Pet)”类别参展与登记制度的发展,也表明猫展文化正逐步放宽对血统猫的限制,以适应更广泛的公众参与。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Niels C. Peder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