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古埃及猫在外貌上相当一致。从艺术品和对猫木乃伊的研究来看,它们的毛发似乎较短,呈淡红色或淡黄色,只有残留的类似虎斑的斑纹或浅色斑点。这些特征使它们能适应沙漠环境。它们身形矫健、肌肉发达,骨骼修长优美。头部大小适中,下颚较大,这种体型有助于在广阔且缺乏遮蔽的区域狩猎。
环境适应
随着这些猫开始在全球传播,它们逐渐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环境。欧洲猫最早且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明确的虎斑图案以及不同的身体和头部形态的形成。这些变化可归因于对寒冷环境的进化适应。遗传学家罗伊·罗宾逊将其描述为家猫的两种主要结构类型,即“寒冷气候下的紧凑体型”和“温暖气候下的蜿蜒体型”。不过,也不能排除欧洲野猫(Felis silvestris)与家猫交配可能产生的影响。欧洲野猫体格健壮,头部宽阔,鼻子钝圆。与古埃及猫相比,它们的鲭鱼虎斑图案更为清晰,可能将这一重要图案引入了家猫品种,使其在森林环境中能更好地伪装。
突变
家猫获得鲭鱼虎斑图案以及带有黑色斑纹的沙灰色毛发后,发生了一些 “古老突变”。原始或 “野生” 鲭鱼虎斑等位基因的隐性突变,产生了经典虎斑图案;非刺豚鼠色基因(纯色毛发)阻止了所有猫都携带的虎斑图案基因的表达;伴性遗传的橙色基因;淡化基因;花斑白色斑点基因;显性白色基因;以及长毛基因。
尽管家猫的许多主要基因在培育不同品种所需的基因变异中发挥了作用,但与其他动物物种相比,猫的突变基因较少。所有猫要么是黑色,要么是伴性遗传的红色,雌性猫则可能是这两种颜色的组合。受其他遗传因素影响,这些颜色会以各种形式和图案呈现。例如,淡化基因作用于颜色,使其色调变浅,将黑色变为蓝色,红色变为乳白色。红色阿比西尼亚猫看似红色,其实并非如此。这是黑色系列中一种隐性基因,即淡棕色或肉桂色基因作用的结果。红化多基因会增强黄色底色,共同作用产生浓郁的红色调。
后来其他重要的突变包括阿比西尼亚猫的毛尖色虎斑图案、白化系列(暹罗猫、缅甸猫等)、抑制系列(金吉拉猫、阴影色猫和烟色猫)、曼岛猫、短尾猫、雷克斯猫(康沃尔雷克斯猫、德文雷克斯猫)、无毛斯芬克斯猫,以及较新出现的刚毛猫和卷耳猫。
遗传学家通过 “渐变图谱” 揭示了许多原始颜色和图案的可能起源。例如,阿比西尼亚猫毛尖色虎斑图案的突变,很可能起源于如今该基因浓度最高的地区。这个区域以加尔各答为中心(当地37%的猫带有毛尖色虎斑图案)。锡兰岛(今斯里兰卡)30%的猫带有这种图案。其他该基因浓度较高的地区包括新加坡(24%)、香港(19%),并延伸至俄罗斯。
尽管基于该基因的原始品种在英国得到改良,但它被引入英国及其他国家,很可能是因为殖民者和商人在印度洋的主要登陆港口加尔各答停留。1834年左右,荷兰莱顿博物馆购买并记录了一只来自印度、有150年历史的阿比西尼亚猫标本,这是现代品种早期的独特实例,证实了阿比西尼亚猫(Ta)基因起源于远东地区。同一基因也是东南亚另一个毛尖色品种新加坡猫的成因。
在远东某地发生了一种特别有趣的突变,产生了对温度敏感的白化系列等位基因,由此出现了暹罗猫、缅甸猫(早期被称为铜猫)以及两者杂交而成的东奇尼猫。泰国古都阿瑜陀耶(1350年至1767年存在)的手稿中对这些猫进行了描述和绘图。这个系列还产生了蓝眼纯色白猫和白化粉眼白猫。
地理限制
除了环境适应,突变基因得以延续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地理限制。古老的隐性长毛基因就是一个例子。这个基因可能是自发产生的,然后在寒冷且与世隔绝的地区通过近亲繁殖固定下来。据推测,这种情况发生在土耳其,也可能在伊朗和俄罗斯。1856年,M. 洛坦·德拉瓦尔在一封信中提到,他在埃尔祖鲁姆的大亚美尼亚高原上遇到了 “一种美丽的猫”,这些长毛安哥拉猫是库尔德斯坦的主要品种。他描述了白猫、灰猫(蓝猫)和橙色斑点猫(土耳其梵猫)。库尔德斯坦是土耳其东部的一个山区高原,与伊朗接壤。这里具备隔离条件和寒冷气候,似乎是长毛基因形成的合理地点。早期居民是原始的游牧民族,不太可能将这些不寻常的猫当作来自其他地方的贸易物品。到16世纪后期,安哥拉猫和波斯猫最终通过商队翻越山脉进入欧洲。长毛猫也从俄罗斯直接进口到英国。但与波斯和土耳其的纯色猫不同,这些猫大多是棕色虎斑猫,只有两只黑色猫例外。
英国人最终开始区分来自土耳其的体型较长、耳朵较大且大多为蓝眼的白猫,以及来自伊朗的体型更紧凑、骨架较大、头部较短且金眼的猫。他们更喜欢波斯类型的猫,主要是因为土耳其白猫存在耳聋问题,这降低了如今我们所知的土耳其安哥拉猫的受欢迎程度。要不是在安卡拉动物园建立了土耳其安哥拉猫种群,这个美丽的品种可能已经灭绝。现在,土耳其安哥拉猫有多种颜色,不再局限于白色,而且耳聋问题在其他白色猫中同样存在。
18世纪早期出版的《航海通史》一书中描述了另一种早期长毛猫。这种猫叫 “Sumxu”,来自中国北京周边地区,耳朵下垂,黑色或黄色的长毛极具光泽。有趣的是,猫的突变经常反复出现。1838年,约瑟夫·斯托克的一幅美国画作《玛丽·简和她的猫》描绘了一个小女孩和一只折耳猫。而1961年在苏格兰才发现导致苏格兰折耳猫品种诞生的突变,这幅画比这早了123年。
美国国内的长毛猫很可能是随新英格兰早期定居者来到美国的欧洲短毛猫的后代。携带隐性长毛基因的猫更能在新英格兰北部的恶劣气候中生存。通过地理隔离和适者生存,它们成为缅因库恩猫品种的基础。
其他著名品种很可能也是地理限制的结果。曼岛猫是自发突变的最古老例子之一,它在英格兰西海岸爱尔兰海中的曼岛上与世隔绝地存在了几个世纪。据信,科拉特猫起源于泰国东北部一个偏远的高原地区,即科拉特高原。
迷信
除了进化适应和地理限制,品种形成的第三个因素是神话和迷信。像其他东方猫一样,泰国人认为科拉特猫能带来好运,只能作为礼物获得。一对科拉特猫是传统的结婚礼物,象征着白银礼物,能带来繁荣,确保婚姻长久幸福。因此,由纯黑色隐性淡化产生的蓝色以及银色毛尖得以延续。
这些猫偶尔也作为极高敬意的象征被送出。在远东地区,猫有时被当作寺庙中的圣物饲养,因为人们相信,精神境界极高的人去世后,其灵魂会进入猫的身体。猫死后,这个人的灵魂最终会升入天堂。因此,东方猫常被僧侣在与世隔绝的寺院中圈养和繁育,这使得基因库相互隔离,有助于稳定地培育品种。
人类偏好
另一个重要因素——人类偏好,影响了具有各种图案和颜色的猫的传播。例如,伴性遗传橙色等位基因在印度、东南亚和日本出现的频率最高,并向西传播。这种鲜艳的颜色可能很吸引人,促使人们将猫作为兼具美丽外表和捕猎能力的动物引入欧洲和英国。


以下是本段内容的现代精读与解读,结合最新的遗传学、考古学与品种发展研究,对原文中关于猫的外貌变异、基因突变、地理演化等论述做出系统化补充和澄清:
一、关于体型与毛色的环境适应解释
原文中将家猫体型的分化归因于气候适应,并引用罗伊·罗宾逊提出的“寒冷气候下的紧凑体型”与“温暖气候下的蜿蜒体型”作为结构类型分类。该观点在过去曾广泛应用于动物生态学领域,属于“贝格曼法则”与“艾伦法则”的范畴。然而,现代研究表明,猫的体型分化并非仅由气温驱动,而与人类选择压力、食物来源、基因漂变等因素协同作用更为密切。
欧洲野猫与家猫的杂交是否直接贡献了虎斑图案的显现,目前仍存在争议。虽然二者在染色体结构上相容,并能产生可育后代,但目前并无直接证据表明野猫血统广泛渗入了现代家猫品种。相反,现代虎斑图案的遗传机制已被解析为受特定基因座控制,如 Taqpep 基因(影响鲭鱼纹与经典虎斑型)。
二、关于毛色、图案与遗传突变的认知更新
原文列举了多种“古老突变”所带来的外貌特征,包括经典虎斑、纯色、白斑、白化、长毛等。这些内容与当前对毛色遗传的科学认识基本吻合,但可以进一步细化与规范表达:
- Taqpep 基因 控制虎斑图案,是决定“鲭鱼纹”与“经典虎斑”分化的主因。
- MC1R 基因变异 影响黑色与橙色的表现,且橙色为 X 连锁性状,导致三色猫大多为雌性。
- Dilution 基因(MLPH 基因) 使黑变蓝、红变奶油,是常见隐性遗传机制。
- KIT 基因变异 与显性白色、白斑有关,且与先天性耳聋存在关联,尤其在蓝眼白猫中表现突出。
- 长毛性状 由 FGF5 基因突变 控制,该突变可在多个区域独立出现,并因地理隔离而被固定。
此外,“红化多基因”一词在当前遗传学中并无确切定义,可考虑以“增强黄色表达的调控性修饰因子”表述,以提高学术精度。
三、关于品种性状的地理分布与历史演化
原文对多个品种性状的地理来源进行了追溯,如:
- 阿比西尼亚猫 的毛尖色(ticked tabby)图案,被认为源自东南亚或南亚(如加尔各答、新加坡、斯里兰卡等),现代遗传分析支持 ticked 基因可能为 Ta 基因座 的产物,其分布具有区域性聚集现象。
- 暹罗色(point 色) 由 温度敏感性白化基因(如 TYR 突变) 导致,是经典的 白化系列 表型,包括暹罗、缅甸、东奇尼等。
- 长毛基因 的早期固定,确实与地理隔离和寒冷气候高度相关。现代家猫长毛突变可在多个品系中追溯至 中亚高原、伊朗高原与俄罗斯南部,原文提及土耳其东部库尔德斯坦为潜在源地与当前推测相符。
关于“Sumxu”(折耳猫)是否确实存在,目前缺乏确凿遗传证据支持。18世纪西方对东方猫的描绘常包含想象与误译成分,其真实性需谨慎看待。
四、关于迷信、文化选择与基因保留
原文指出,迷信与宗教习俗促使特定表型得以延续(如蓝色科拉特猫、寺庙猫),这一观点得到现代文化人类学与动物传播研究的间接支持。在非工业化社会中,特定颜色的动物往往因象征意义而被有意保留,形成地区性品系。例如:
- 科拉特猫(Korats) 被视为泰国吉祥象征,拥有地方性谱系;
- 暹罗猫 曾作为礼仪性动物被皇家垄断,限定赠与外交使节;
- 日本的“招财猫”文化可能助推了白底黑斑与三色猫在本土的持续繁育;
- 僧侣保育制使某些毛色基因被长期隔离而稳定表现。
五、关于人类偏好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原文提及橙色基因的高频分布与人类对亮色偏好的传播效应。这种描述与现代行为生态学观点一致。遗传数据也表明,在某些文化中较显眼的颜色(如橙色、白色)可能因美学喜好而被选择保留,形成区域高频表现。例如,在日本与东南亚沿海地区,橙色与白斑型猫的出现频率显著高于中东、中欧等地,部分原因可能源于传统象征系统对颜色的选择性偏好。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Niels C. Peder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