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猫的驯化与起源

几个世纪以来,家猫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尽管在某些文化中,它们被视为备受尊崇的生物,但有时也会被当作恐惧和迷信的对象。

猫至今仍是神秘的动物,我们对它们的了解还不完全。尽管有着悠久的与人类相伴和被人类接纳的历史,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依然与人类保持着一定距离。猫能够保留其野生祖先的特征和尊严,同时又能舒适地适应我们现代生活的家庭环境和条件。

在一个人类个性不断受到威胁的时代,当过度拥挤、噪音和视觉上的千篇一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压力时,人们几乎会羡慕猫的自主精神。广告行业将猫用作人们熟悉的象征,代表着独立、力量、优雅的风度和柔和的奢华。猫令人赞赏的自给自足能力,加上它们能够给予深情、有趣陪伴的特质,让许多人能在自己家中体验到自然的动物行为。

曾经,在美国和其他地方,猫主要因其在农村农场的捕猎能力而受到赞赏。如今,城市家庭对猫产生兴趣仅仅是因为它们的美丽和个性。人道组织和爱猫人士在教育人们方面越来越成功。随意繁育不受欢迎的猫和流浪猫的行为,也许有一天会被杜绝,这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那时所有的猫都将受到珍视和保护。

有目的且负责任地繁育纯种猫,在世界许多地方曾一度是边缘活动,这种活动始于19世纪末的英国。公众对猫展的热情回应,以及近年来关于不同猫品种的大量书籍,都证明了人们对各种纯种猫的起源和特征的好奇心与日俱增。要理解猫的选择性繁育概念,需从探索猫早期的驯化过程,以及我们如今所知的猫品种的起源和基因发展开始。

驯化

人类文化在数千年前从游牧狩猎采集的生存方式演变为以农业为基础的文明。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动物的驯化开始了。古代被驯化的动物包括牛、狗、山羊、猪和绵羊。这些物种最早的遗迹是在中东地区发现的,沿着地中海的东岸,一直延伸到里海和波斯湾。最初繁育动物的动机是为了获取肉食。后来,人们认识到了活体动物的许多其他用途,据说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有目的的动物繁育就开始了。

考古学家在古埃及、克里特岛、塞浦路斯、东方以及新大陆的前哥伦布时期文化中发现了最早的猫的遗迹。印度的古代艺术作品中有猫的雕塑。当农耕和畜牧开始后,粮仓和谷仓很可能促使老鼠大量繁殖,因为老鼠受到了保护,远离了它们通常的捕食者,并且有丰富的容易获取的食物。当古埃及伟大的农业文明在尼罗河谷开始发展时,野生的,以及后来半野生的猫很可能受到了早期农民的热烈欢迎。猫传入埃及通常被认为是埃塞俄比亚人的功劳,他们在征服努比亚后,将一些猫带入了埃及。

古埃及人是多产的艺术家,他们在无与伦比的雕像、绘画、浅浮雕、饰带和装饰品中描绘了猫。他们是敏锐的观察者,对细节的处理技艺精湛,这让我们今天有机会看到这些早期的猫。很明显,古埃及人欣然接受了猫,并且像我们今天一样,出于许多相同的原因而热爱它们。通过古埃及的艺术,我们可以理解他们对这些动物的美丽和优雅的审美欣赏,这种欣赏超越了猫的实用目的。从绘画中可以明显看出,猫成为了古埃及家庭生活的一部分,画中的猫像今天的猫一样被宠爱。猫被佩戴上珠宝,死后常常被制成木乃伊,埋葬在专门的猫墓地中。

古埃及的猫是在什么时候被认为已经驯化的,以及这一驯化过程是如何发生的,目前尚不清楚。有一种理论认为,野生小猫可能是在圈养环境中长大的,那些比较温顺的小猫会留下来抓老鼠并繁殖,而那些野性较强的小猫则会离开。后来,人们可能尝试繁育猫,挑选那些有捕鼠能力且性情温顺的猫,这可能导致了猫的逐渐驯化。还有一种推测是,基因突变,无论是突然发生还是逐渐发生的,可能抑制了某些类型的行为。虽然野猫除了在交配、哺育幼崽以及作为一窝猫的一员时,基本上都是独居的,但家猫会接纳人类,通常也会接纳其他猫以及其他动物,这种接纳方式暗示着一种类似“一窝猫”的归属感。因此,家猫永远不会发育成“正常”的成年猫。

与其他被驯化的动物物种一样,家猫的大脑比野猫小。这不仅降低了它们的攻击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它们的敏感度。家猫的激素平衡可能也发生了改变,这主要与较小的肾上腺和减少的肾上腺分泌物有关。很可能包括基因和选择性繁育在内的许多因素,在现代家猫的形成过程中都起到了一定作用。无论如何,猫在大约公元前2000年时处于半驯化状态,到大约公元前1000年,也就是近3000年前,在埃及完全被驯化了。

对猫的崇拜

没人知道,对一种既美丽又有用的动物单纯的喜爱,是如何逐渐演变成神化崇拜的。在古埃及,对猫的崇拜最终达到了狂热的程度,杀死一只猫会被判处死刑。
这种崇拜可能源于古埃及人对黑暗的恐惧。古埃及人注意到,猫拥有他们所认为的在夜间视物的神奇能力。古埃及语中“猫”一词是“maur”,意思是“看见”。猫瞳孔的放大和缩小,显示出猫与太阳和月亮之间的某种联系。死亡被视作终极黑暗,因此,人们认为猫甚至拥有战胜死亡的力量。每年尼罗河泛滥,摧毁谷物庄稼,但太阳又带来新的丰收。太阳的力量和对太阳神拉(Ra)的崇拜,与猫融合在了一起。猫睡觉时蜷成的圆形,成为了自然循环、永恒和重生的象征。
猫早期还与母性和生育联系在一起。因此,猫逐渐代表着巴斯泰特(Bastet),即司掌性与生育的女神。对猫的崇拜在公元前950年左右达到顶峰,当时每年都会举行纪念巴斯泰特的节日。每次节日,超过70万人前往布巴斯提斯。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在这些集会中,醉酒狂欢的成分远远多于宗教热忱。有人将这些仪式描述为一场充斥着饮酒、音乐和疯狂氛围的大型狂欢。这种狂欢被认可,因为它似乎能促进生育,不仅有助于庄稼丰收,对古埃及女性的生育也有益。
猫与愉悦相关联,它们优雅的肢体动作、仿佛能洞察灵魂与思想的眼睛令人着迷,而且即便被驯化,它们仍保持着自给自足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都是如今许多人被猫吸引的深层原因 。

猫的传播迁徙

古埃及人严防猫外流,但腓尼基商人最终将猫出口到了欧洲。当时欧洲鼠患日益严重,急需猫来灭鼠。云游的僧侣将猫带到了东方,罗马军队则从埃及偷运猫。罗马人对埃及的一切都极为珍视,猫也不例外。罗马军队所到之处,都会带上包括猫在内的各种动物。罗马人很可能也把猫带到了英格兰,不过最早将猫引入不列颠群岛的是腓尼基人,他们用猫换取锡。

当猫在世界其他地区普及,其作用逐渐局限为捕鼠的工作动物后,大约从公元前350年至公元前100年开始,对猫的崇拜热潮开始消退。最终,由于希伯来人将猫与异教偶像崇拜联系在一起,再加上基督教的兴起,在整个中世纪的欧洲,猫被视作恶魔的化身,与巫术紧密相关。

基督诞生几个世纪后,一些亚洲国家开始大量引进猫。印度率先将猫融入宗教和印度教仪式,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要求每位信徒在家中至少喂养一只猫。在中国,自公元纪年开始,猫就是颇受欢迎的宠物,人们认为猫能带来好运。

在日本,家猫可能在公元6世纪,与佛教同时传入。由于当时每座寺庙都有养两只猫来保护经文免遭鼠害的习俗,日本早期猫的作用主要是守护寺庙。后来,人们会在村舍门口放置猫的雕像,以保护家园,驱赶携带病菌的啮齿动物。猫深受日本人喜爱,人们将它们养在家里,或者拴上绳子遛猫。直到1602年,日本政府颁布法令,要求放生所有的猫,让它们自由捕杀破坏本国养蚕业的害虫。从那以后,日本的猫从备受尊崇的地位,降为普通的工作动物。

家猫能在全球范围内迁徙传播,主要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蛮族入侵席卷欧洲,带来了老鼠和鼠疫。猫捕鼠的本领使其被带到世界各个角落,也帮助扭转了欧洲教会对猫的负面态度。二是从很早开始,猫就被赋予各种象征意义,还与迷信观念相关联。船上养猫,除了为了灭鼠,还因为人们相信猫能带来好运,预知风暴。因此,海洋并未像阻碍其他陆地动物迁徙那样,阻止猫的传播。猫能随人类探险家乘船抵达新大陆和澳大利亚,在每个港口,船上出生的小猫都会上岸,在新的地方定居。毫无疑问,美洲的第一批猫是由清教徒带来的欧洲家猫 。

源自野猫的起源

家猫究竟源自哪种野猫,这仍是一个未解之谜。猫主要分为三大类属:大型猫科动物(狮子、豹、美洲豹、老虎);猎豹;以及小型猫科动物,后者包含30多个品种,均属于猫属。全球所有家猫都属于这一属,学名是Felis catus。猫属中体型最大的是美洲狮(体重100 – 130磅)和狞猫(体重30 – 50磅)。体型最小的则是非洲南部和卡拉哈里沙漠的黑足猫(体重2.5 – 4.5磅 )。

在猫属中,包含多个物种和亚种。判定家猫祖先的一个基本标准,是其能否与猫属的其他物种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尽管家猫能与猫属的许多其他小型猫科动物成功交配,但其染色体决定了后代不可育。

家猫与几种小型野猫交配后,能够生出可育后代。家猫的野生祖先起源于中东地区,学界普遍推测其祖先是非洲野猫Felis libyca,它属于欧洲野猫物种群Felis silvestris complex。这种体型中等(体重10 – 18磅)的猫分布在非洲和亚洲,从中东到印度,以及科西嘉岛、撒丁岛和马略卡岛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身形矫健,毛色呈黄褐色,毛发类似野兔的斑纹,并带有浅色条纹。腿部和尾巴有环状条纹。遗憾的是,如今这些野猫数量稀少,基因纯正的个体几乎灭绝。它们能与家猫杂交,产生可育的杂交后代,而且二者的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相同。大英博物馆对古埃及猫木乃伊的检测发现,其大脑大小与非洲野猫相同。

曾经,人们认为家猫的祖先是欧洲野猫Felis silvestris。这种野猫性情凶猛、难以驯服,在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和中欧的许多地区都有分布,但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却不见其踪影。欧洲野猫体格壮硕、肌肉发达,体重可达10 – 24磅甚至更重。其头部宽阔,头骨宽大,侧面轮廓明显凸起。它下颚厚实,毛发浓密,尾巴短粗,带有浓密的环状斑纹。其毛色呈黄灰色,带有纵向鲭鱼状条纹。

人们认为非洲野猫Felis libyca和欧洲野猫Felis silvestris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它们的核型相同,不仅能相互交配,还能与家猫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欧洲野猫可能通过与引入欧洲的家猫杂交,在家猫的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或许为家猫引入了深色虎斑图案、矮壮体型,以及更小、更圆且间距更宽的耳朵等基因特征。欧洲野猫的大脑在欧洲野猫物种群中是最大的,比家猫的大脑大得多,因此它不太可能是家猫的主要祖先。

也有观点认为,其他野猫物种对家猫的进化有贡献。其中,沙猫Felis chaus因与阿比西尼亚猫品种相似而常被提及。这种猫分布在埃及及整个南亚地区。大英博物馆的莫里森 – 斯科特对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200年的猫木乃伊进行检查时,发现其中有一小部分是沙猫。然而,这些可能是野猫而非家猫,并且数量可能很稀少。此外,据食肉动物遗传学中心报告,现代埃及和苏丹缺乏阿比西尼亚猫的虎斑基因,这表明这里并非家猫的起源地 。

1.1 猫的驯化与起源
1.1 猫的驯化与起源

原文以较为文学化的笔调描述了猫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神秘性以及它们如何在全球扩散,这些表述符合当时人类学与考古学界的主流观点。但近年来基因组研究和考古证据对猫的驯化过程提供了更为具体与系统的解释,尤其是在猫的起源与驯化时间、地理分布、祖先种群等方面已有实质性进展。

一、关于猫的驯化起源

原文提及猫可能于公元前2000年处于半驯化状态,并在公元前1000年被古埃及人彻底驯化。该时间节点与早期考古记录大致吻合,但当前研究已将猫的驯化历史进一步提前。

2007年《Science》杂志发表的基因研究(Driscoll et al., 2007)确认,现代家猫主要起源于中东地区的非洲野猫 Felis lybica,其驯化过程始于大约 公元前7500年 的新石器时期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这一过程比原文描述的“古埃及为驯化中心”提前至少2000年以上。古埃及确实发挥了家猫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但并非最早的驯化起源地。

二、关于驯化机制与行为改变

原文合理地提出猫在驯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脑体积缩小、攻击性减弱等现象,并指出圈养、挑选温顺性格是关键驱动机制。现代研究进一步证实,猫的驯化属于“松散驯化模型(loose domestication model)”,即人类并未主动干预交配,而是通过长期共生关系对特定性状(如亲社会性)施加选择压力。与狗等主动驯化动物相比,猫更接近“自我驯化”的范式。

2022年研究指出,驯化猫的大脑区域确实有所萎缩,尤其是在控制攻击性和警觉性的区域。这些神经行为特征的改变,与哺乳类动物驯化过程中的“行为综合征(domestication syndrome)”一致(Zeder, 2012;Lord et al., 2020)。

三、关于遗传多样性与亚种关系

原文指出,家猫的祖先被认为是非洲野猫(Felis lybica),并排除了欧洲野猫(Felis silvestris)为主要祖先的可能性,这一判断是准确的。分子遗传研究表明,现代家猫与非洲野猫的 mtDNA 和核基因组序列高度一致,而与欧洲野猫虽可杂交,但差异显著,后者不具备家猫所特有的行为顺应性。

家猫的驯化过程似乎并未导致大规模基因突变,而是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对某些性状的轻微选择,如毛色、社交行为和繁殖周期。2017年的全基因组分析研究显示,现代猫与野猫在蛋白质编码基因上的变异很少,大部分选择压力集中在神经信号传导、皮肤感知与嗅觉通路相关基因。

四、关于猫的文化与地理传播

原文描述猫由埃及传播至欧洲、亚洲和新大陆的过程,基本符合考古路径。补充而言,最新的考古证据显示:

  • 最早的家猫骨骼遗迹发现于 塞浦路斯岛(约公元前7500年),推测为人类从中东大陆携带;
  • 猫传入中国的时间早于原文描述的“公元纪年左右”,在陕西泉护村新石器遗址发现有距今 5300 年前 的小型野猫骨骼;
  • 欧洲中世纪对猫的迫害历史,也正在通过教会文献和物种演化模型进行反思,其实部分偏见并未在所有国家普遍存在;
  • 美国的第一批家猫确由欧洲移民携带进入,包括清教徒与西班牙探险者所带。

五、关于“祖先猫”的多源可能性

原文提到沙猫(Felis chaus)可能为阿比西尼亚猫祖先,这一说法如今基本被遗传研究否定。现代品种猫的建立主要通过19世纪后人工选择塑造,与野外物种的直接杂交贡献有限。大多数现代品种的性状基因来源仍归属 Felis lybica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Niels C. Pedersen  

上一篇 2025 年 4 月 3 日 下午1:41
下一篇 2025 年 4 月 3 日 下午1:48

相关文章

  • 2.11 其他器官的遗传性疾病

    动脉导管未闭 暹罗猫品种中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病率较高,这表明其存在遗传基础。动脉导管未闭是由于胎儿时期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血管旁路未能闭合所致。在猫的后期生活中,它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 原发性心内膜纤维弹性组织增生症 心内膜纤维弹性组织增生症是在暹罗猫和缅甸猫中观察到的一种异常病症。这种疾病在缅甸猫中似乎具有遗传性,但在暹罗猫中的遗传基础尚不清楚。人们认为,心脏异常的淋巴引流会导致慢性心内膜水肿。其…

    2025 年 4 月 3 日
  • 3.3 繁殖调控

    诱导排卵 养猫者常常希望在不进行实际配种的情况下让猫结束发情期。这可以通过诱导猫排卵来实现。诱导排卵有几种方法。最符合生理规律的方法是使用做了输精管切除术的公猫,或者经过睾酮处理的已去势公猫。被选来用于此目的的公猫,在做输精管切除术或去势手术前,应该是性欲旺盛且配种能力强的。使用公猫来检测母猫是否发情的一个优点是,公猫比主人更能判断母猫何时处于发情状态。对于那些发情时不会明显表现出外在发情迹象的猫…

    2025 年 4 月 3 日
  • 3.4 非分娩式不育

    不育在母猫和公猫中是一个相对常见的问题。不育通常指的是动物无法受孕。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难以确定。母猫异常的性行为以及未交配母猫逐渐发展的子宫疾病,是导致不育的重要原因。在接下来的部分,将讨论那些受孕了但却无法产下存活幼崽的动物的繁殖失败问题。 持续性季节性发情 母猫偶尔会出现持续发情的情况,发情时间比通常的5到6天要长。持续性发情可能是由于性行为异常、卵巢卵泡异常生长模式,或者卵巢活动…

    2025 年 4 月 3 日
  • 2.13 常染色体的多倍体现象

    染色体 从一只处于妊娠后期的母猫体内取出的一只明显发育迟缓且已浸软的猫胎儿,其染色体数量为39条。多出来的这条染色体是由于常染色体D2出现三体现象导致的。 本段简要描述了一例猫胎儿出现 染色体三体现象 的情况,即核型为 39 条染色体(正常为 38 条)。额外的一条染色体为 常染色体 D2 的三体型,提示这是一起猫类常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导致的胚胎发育迟缓案例。

    2025 年 4 月 3 日
  • 2.1 正常遗传学

    遗传学基本原理 在动物学研究中,有一个可用于比较变异形态的标准是很方便的。在遗传学中,这个标准就是正常动物的表型,正式术语称为 “野生型”。对于家猫来说,野生型是指有着光滑被毛、鲭鱼纹虎斑的非洲野猫(Felis libyca)。非洲野猫是栖息在亚洲大部分地区和北非的小型猫科动物之一。欧洲野猫(Felis silvestris)与非洲野猫有亲缘关系,一些权威人士认为这两个物种是同一物种复合体的不同地…

    2025 年 4 月 3 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添加微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