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前言

家猫是在密集圈养和高强度繁育条件下最难繁殖的动物物种之一。部分原因在于它们被驯化的程度相对较低,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它们独特的体质特性。与牛、马、羊、山羊和狗不同,猫是独居且具有领地意识的动物。因此,将它们圈养在有限的空间内,并且与大量其他猫共处,这违背了它们的天性。过度拥挤和不当的饲养管理会引发无数的传染病和行为问题。猫是纯粹的肉食动物这一事实,也导致了许多营养方面的问题。尽管猫需要大量的动物组织作为食物,但现代商业猫粮越来越多地源自非动物原料。这就引发了一系列有趣的营养失调问题。

尽管在有限空间内大量饲养猫存在诸多困难,但猫舍和养有多只猫的家庭已成为现代文明中一种长期存在且日益普遍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以一种有利于猫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和繁殖能力的方式来养猫。这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通过精心的选择性繁育进一步驯化猫,使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多猫环境;二是优化多猫环境中的条件,以确保猫的健康。不幸的是,这两种方法都未得到广泛应用。基因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体型外貌和毛色的,而且常常涉及大量的近亲繁殖。尤其是不当的近亲繁殖,会导致更多的遗传缺陷和发育异常,以及活力下降。不良的饲养管理和繁育做法并非是故意为之,而是由于缺乏对正确的饲养管理和繁育程序的了解。因此,这就是撰写本书的初衷。

本书是为兽医、实验动物管理者、兽医专业学生以及猫咪繁育者而写的。之所以针对这个读者群体,是因为要实现饲养健康猫咪的目标,需要兽医和猫咪繁育者共同努力。遗憾的是,猫咪繁育者和兽医往往只关注个体患病的动物:它得了什么病?我们该如何治疗它?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它得了什么病?为什么会得这种病?我们怎样才能防止其他猫也患上这种病呢?

在处理圈养的猫群时,每一只个体猫只是整个环境中存在问题的一个指标。大多数疾病,无论其本质上是行为方面的、繁殖方面的、遗传方面的、传染性的还是营养方面的,主要都是由于现代猫所生活环境的管理不善导致的。因此,在多猫环境中控制疾病需要良好的饲养管理措施。“饲养管理”(husbandry)这个词字面意思是“精心且经济地管理”。尽管这个词常常用于描述农民照料牲畜的行为,但良好的饲养管理对于每一个参与人与动物互动的人来说,都是一种道德责任。

0.0 前言
0.0 前言

以下是对上述原文段落的现代解读与补充说明,结合最新研究成果、饲养实务经验以及对“多猫环境”理解的更新,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认识。

✦ 原文要点

作者指出家猫在密集圈养和高强度繁育环境下极难管理和繁殖,其原因主要包括:

  1. 驯化程度较低,保留强烈的独立性和领地性;
  2. 纯肉食性生理需求对营养管理提出极高要求;
  3. 密集群养会引发多种疾病、行为问题与生理应激;
  4. 繁育选择偏重外貌,忽视适应力与健康;
  5. 饲养者和兽医往往聚焦个体治疗,忽略群体性防控;
  6. 多猫环境中的疾病控制,本质上是一场“管理之战”。

这些观点在 1991 年出版时极具前瞻性,至今依然有许多启发。然而,部分表述也暴露出当时研究阶段的局限性,现代繁育和兽医领域已有大量进展可以予以补充。

一、关于“家猫的驯化程度较低”

现代基因组学研究(Ottoni et al., 2017;Montague et al., 2014)表明,家猫的驯化过程“去攻击性”有限,其驯化模式更类似于“自主驯化”而非主动人工干预:

  • 驯化过程中并未像犬或牛一样出现大规模的神经行为相关基因组突变;
  • 猫依然保持较高的应激敏感性、领地性与群体不稳定性;
  • 即使在饲养条件优越的家庭中,猫仍倾向独居而非协作性社交。

因此,多猫环境并不符合猫的种群生态本能,现代猫舍管理学主张从空间、气味、社交结构上设计“群体分离但资源共享”的架构,而非强制性群养。

二、关于“营养来源非动物组织”的担忧

1990 年代确实存在猫粮植物蛋白替代率偏高的问题。但进入 21 世纪后,尤其是 AAFCO 和 FEDIAF 标准普及后,主流商业猫粮普遍满足肉食性动物的营养需求,包括:

  • 添加 牛磺酸、维生素A、视黄醇、精氨酸、烟酸 等猫必需营养素;
  • 优化钙磷比例、脂肪酸来源与蛋白质消化率;
  • 精准调整赖氨酸/精氨酸比值以平衡病毒性应激反应(如疱疹病毒)。

近年来甚至出现 “高蛋白低碳水”、“冷冻生骨肉”、“高肉含量湿粮” 等新产品线,以匹配猫的肉食性本能。作者的担忧在今日已部分缓解。

三、关于“不良近亲繁殖导致发育缺陷”的警示

此处判断在今日依旧成立。大量研究与临床数据证实:

  • 长期近亲繁殖会增加 FIP、肥厚型心肌病、遗传性肾病、眼科疾病 等的发病率;
  • 高代内同质化(inbreeding coefficient)与窝产仔率下降、寿命缩短直接相关;
  • 多数登记协会已设立繁育伦理准则,鼓励使用血缘无关的个体、开展遗传筛查。

现代工具包括:

  • DNA多态性分析与ROH(Runs of Homozygosity)测定
  • PawPeds、UC Davis、Wisdom Panel 等提供的遗传疾病检测服务
  • ACBA 推行的谱系软件血统可视化工具,协助评估遗传多样性。

因此,今日的科学繁育已能有效避免“外貌选择导致活力下降”的困局,但依然需要不断普及。

四、关于“多猫环境的疾病本质是管理问题”

这是全书核心观点之一,至今仍具现实指导意义。最新研究与实践显示:

  • 多数“群体性健康危机”起点不在个体,而在环境应激:如密度过高、资源竞争、空气质量差、清洁流程不规范
  • 控制猫群健康的第一步应是“结构干预”而非“个体治疗”;
  • 管理学、行为学、免疫学、建筑学的交叉融合已成为猫舍设计新趋势。

例如,美国 ABVP(兽医行为专科)近年推广“Fear-Free Practice”理念,强调“行为控制即疾病预防”;FECAVA(欧洲小动物兽医协会)则强调“空间流动性 + 气味控制 + 同龄同步隔离”是群体管理基础。

五、从“动物照护伦理”到“人类责任伦理”

作者用“husbandry”一词强调人对动物健康的道德义务。这种伦理观点已在现代兽医学中演化为“人类 – 动物关系责任论”,主张:

  • 养育动物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选择与道德判断
  • 动物健康的代价不能以“人类娱乐或审美”为前提;
  • 责任繁育(responsible breeding)照护型环境(care-based environment)是现代猫舍发展的方向。

ACBA 编译本书,正是为推动中国本土猫繁育事业向这种伦理与科学并重的路径迈进。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Niels C. Pedersen  

上一篇 2025 年 4 月 3 日 下午1:13
下一篇 2025 年 4 月 3 日 下午1:45

相关文章

  • 1.1 猫的驯化与起源

    几个世纪以来,家猫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尽管在某些文化中,它们被视为备受尊崇的生物,但有时也会被当作恐惧和迷信的对象。 猫至今仍是神秘的动物,我们对它们的了解还不完全。尽管有着悠久的与人类相伴和被人类接纳的历史,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依然与人类保持着一定距离。猫能够保留其野生祖先的特征和尊严,同时又能舒适地适应我们现代生活的家庭环境和条件。 在一个人类个性不断受到威胁的时代,当过度拥挤、噪音和视觉上…

    2025 年 4 月 3 日
  • 2.9 因遗传性代谢缺陷导致的神经肌肉疾病

    在猫身上,越来越多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缺陷已得到确认。这些缺陷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行为异常,像震颤或共济失调,以及全身性的虚弱。即使某些疾病是由不同的酶缺乏所引发,但它们在神经元通路上的退行性变化可能相似。其中一些异常情况还可以作为人类类似疾病的研究模型。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 患有这种神经元退行性综合征的小猫在2到3个月大之前一切正常,之后头部和后腿会出现轻微的震颤。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震颤会愈…

    2025 年 4 月 3 日
  • 1.3 猫的品种与猫展

    到18世纪,即便不是更早,一些人开始对根据外貌区分猫的品种产生兴趣。1756年,布丰伯爵在《自然史》一书中重点介绍了猫,这表明人们对猫的品种有了一定认知。到19世纪中期,猫的品种概念在英国得以确立。英国人在贸易和殖民旅行中把一些长相奇特的猫带回了家,这些猫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与常见的、体格健壮的英国本土短毛猫相比,从远东进口的猫令人惊叹。来自土耳其和波斯的长毛猫同样引起了轰动,来自阿尔汉格尔斯克海港…

    2025 年 4 月 3 日
  • 2.3 身体变异

    除了影响毛色和被毛的突变基因外,一些能改变身体特征的基因也已被确认。由于这些基因都与毛色和被毛基因没有关联,所以在许多品种的猫中都能发现它们。不幸的是,其中一些突变基因与不良的身体异常状况有关。 马恩岛猫 最著名的基因是导致马恩岛猫无尾的基因。无尾状况是由显性基因M引起的,当该基因纯合(MM)时,会导致胚胎在出生前死亡。尽管杂合子(Mm)能够存活,但它们容易出现一些危及生命的下脊椎和肠道异常状况。…

    2025 年 4 月 3 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添加微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