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遗传性血液系统疾病

齐-希二氏综合征(Chediak-Higashi综合征)

齐-希二氏综合征(CHS)在已被描述存在该异常的不同物种(牛、小鼠、水貂、人类)之间有着显著的跨物种相似性。在所有这些物种以及猫中,该异常是由隐性基因ch引起的。

齐-希二氏综合征的特征表现为一系列多样的症状。由于毛发的髓质和皮质中的色素颗粒大量融合,猫的毛色比正常的要浅。这种毛色被称为“蓝烟色”,据说比正常的蓝烟色更浅。眼睛的色素沉着减少。虹膜比正常的颜色更浅,呈淡黄色、黄绿色或绿色。眼底呈现出红色反光,而非通常明亮的黄绿色。明毯大多色素缺失或不存在。因此,患病的猫会畏光,明显可见细微的眼球震颤。大多数患病动物患有不同程度的白内障。

患病的猫在骨髓和血液的白细胞中存在大小各异的胞浆内异常大颗粒。在小型手术后,出血时间会延长,并且在静脉穿刺部位经常会形成小血肿。这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功能缺陷导致的。患病的猫可能更容易感染传染病(与其他患有CHS的物种一样),但这一点尚未得到证实。

患有CHS的猫存在视神经纤维的错误走向,这与在暹罗猫和白化猫中观察到的情况类似。不过,这种异常情况没有在白化动物中观察到的那么严重,尽管这可能是因为所检查的CHS猫是色素沉着相对较多的样本。

佩尔格-许特异常(Pelger-Huët异常)

这种异常表现为循环粒细胞的细胞核分叶减少。红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看起来正常。骨髓中巨核细胞的细胞核分叶略有减少。佩尔格-许特异常可能源于造血干细胞的细胞核分割或分叶缺陷。繁殖数据与单基因显性遗传(Ph)相符。这种情况通常是良性的,不过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功能和体外免疫反应性会降低。

中性粒细胞颗粒化

正常猫的中性粒细胞在经过伊红染色后,其细胞质呈现出淡色、不明显的颗粒外观。然而,曾观察到一些个体的细胞质中含有细微的嗜酸性颗粒。这种颗粒化可能是由于正常颗粒的酶含量存在质量差异,或者是存在异常颗粒(可能是溶酶体)。拥有这些异常中性粒细胞的猫在临床上没有患病症状。与正常细胞质相比,这种情况作为隐性性状(ng)遗传。

哈格曼因子缺乏症(Hageman因子缺乏症)

血液凝固因子XII(哈格曼因子)的缺乏会导致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因子XII缺乏的纯合子猫的血浆中,因子XII的活性仅为正常水平的1%至2%,而杂合子的平均活性为64%。这种疾病是由不完全显性基因(hag)引起的。不过,由于杂合子在临床上并非正常,所以该性状通常被视为隐性性状。

血友病A

血友病的特征是在受伤或手术后形成血肿以及出血时间延长。出血是由于复杂的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某一个步骤出现故障导致的。血友病的一种常见类型被称为血友病A。这种情况是单基因遗传且与性别相关;致病基因的位点位于X染色体上。通常情况下,只有雄性会受到影响。如果缺乏情况严重,雄性可能无法存活到可繁殖的年龄。

曾有描述指出,存在明显凝血因子VIII缺乏的猫,这表明患有血友病A。没有给出繁殖结果,但3只受影响的猫均为雄性。其表现出的症状与人类的该疾病典型症状一致。不过,与受影响的狗相比,在轻微创伤后,这些猫的出血情况没那么严重。

血友病B

曾有描述指出,有一个猫家族存在血液凝固因子IX缺乏的情况。这种缺乏会导致血友病B,其特征是在受伤或手术后出现自发性且持续的出血。临床症状比血友病A的症状要轻。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病)

在一只9岁的喜马拉雅猫身上,发现了一种与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血管性血友病相符的出血性疾病。这只猫在早年没有表现出出血问题,且相关的猫也没有类似问题的病史。在人类和其他动物中,这种情况作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性状遗传,与因子VII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蛋白的减少以及血小板聚集问题相关。

卟啉病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主要的携氧蛋白,由血红素和珠蛋白合成。血红素合成或降解过程中的缺陷会导致前体分子的积累,主要是尿卟啉I和粪卟啉I。这些前体分子大量沉积在各种组织中,并大量随尿液排出。尿卟啉和粪卟啉是有色化合物,会使患病个体的牙齿和骨骼呈现出褐色变色,尿液则呈现出从褐色到红色的变色。尿液、骨骼和牙齿在紫外线下会发出红色荧光(图18)。

在猫中,至少已经确认了两种不同的血红素生物合成遗传缺陷。家猫所患的这种疾病与牙齿和尿液变色、轻度贫血以及红细胞中折射体数量增加有关。除此之外,这些动物在临床上没有患病症状。这种类型的卟啉病作为常染色体隐性性状(po)遗传。红细胞和肝脏中的卟胆原脱氨酶活性降低至正常水平的大约一半。这种类型的酶缺乏与人类肝性卟啉病中所描述的情况类似。

在暹罗猫中曾有描述过另一种类型的卟啉病。患病动物的牙齿、骨骼和尿液也有类似的变色情况,但会患病,表现为精神抑郁、无精打采以及严重的低色素性贫血,同时红细胞形状异常(红细胞大小不均、异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对该性状的系谱分析与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相符。需要更深入的生物化学和遗传分析来明确猫的这两种卟啉病之间的差异。

再生障碍性贫血

在日本短尾猫的一些血统中,观察到了一种迟发性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受影响的小猫在大约6个月大之前都很正常,然后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会出现进行性骨髓纤维化和全血细胞减少。这种疾病的遗传基础尚未确定。

2.10 遗传性血液系统疾病
2.10 遗传性血液系统疾病

本段原文系统地汇总了猫科动物中若干已识别的血液系统遗传缺陷,包括白细胞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缺陷、卟啉代谢异常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这些疾病中部分已明确基因定位,部分仍停留在临床表型与病理阶段,以下为各类病种的现代解读与补充:

1. 齐-希二氏综合征(Chediak-Higashi 综合征, CHS)

现代研究已明确该综合征由 LYST 基因突变引起,编码调节溶酶体大小和移动的蛋白质。在猫中,其临床表型与人类相似,包括毛色变淡、虹膜色素减少、巨噬细胞内巨大溶酶体形成、出血倾向与免疫功能缺陷。该病已用于研究溶酶体生物发生和细胞内运输机制。

与原文相比,现代诊断除组织学外,已可通过 PCR 检测 LYST 的已知突变位点,并结合流式细胞术评估颗粒细胞异常功能。色素稀释与视神经纤维投射异常在猫中也与人类 CHS 患者类似,支持其作为 CHS 模型的价值。

2. 佩尔格-许特异常(Pelger-Huët anomaly)

此异常由 LAMIN B receptor (LBR) 基因突变引起,影响粒细胞核形态形成。在猫中已观察到该病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分叶不足,但大多无症状。人类中该病也为良性异常,与骨骼发育障碍有关。

现代观点认为该表型在猫中多为偶发性良性突变或非遗传性“类佩尔格样反应”,不具有高度临床相关性。若用于繁殖筛查,需排除其与白血病或药物相关的获得性核形态改变。

3. 中性粒细胞颗粒化异常(ng)

原文将此表型描述为隐性遗传,目前该现象未被证实为特定基因突变导致的稳定遗传病种。现代观点更倾向将其归类为非特异性或非致病性变异,除非与功能障碍(如杀菌能力下降、NETs 缺陷)同时出现。

4. 哈格曼因子(因子 XII)缺乏症(hag)

因子 XII 缺乏在猫中确实存在,现代检测可通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来初筛,但该缺陷通常不引起出血倾向。这与人类相似,被归为“生化异常但临床不显性”病种。F12 基因突变已被报道,属不完全显性表达。

5. 血友病 A 与 B(因子 VIII 与 IX 缺乏)

猫的血友病 A 与 B 均有文献报道,属 X 连锁隐性遗传。已知 F8F9 的特定突变可导致因子活性缺失,现代可通过 RT-PCR 或 Sanger 测序检测。

猫的血友病一般比狗轻,部分原因是猫体内凝血因子冗余机制较强,出血表型较不典型。对于繁育与术前筛查,建议进行凝血因子活性测定与家系基因分析。

6. von Willebrand 病(vWD)

目前仅零星猫病例报告与 vWD 表型一致,但尚未有大规模遗传学研究确认 VWF 基因突变。现代诊断需使用 VWF 抗原 ELISA 定量与胶体电泳分析。

猫 vWD 发病率远低于狗,常被视为偶发。尽管如此,对于表现出黏膜出血倾向的个体仍应纳入鉴别诊断。

7. 卟啉病(Porphyrias)

原文描述的“牙齿变色、紫外荧光、轻度贫血”类型,与人类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或肝性卟啉病类似。现代研究已确认猫的某些病例为 PBGDHMBS 基因突变导致。

暹罗猫的更严重表型可能代表与人类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CEP)相近的亚型,涉及 UROS 基因。目前尚缺乏系统研究,两型应分别考虑。

8.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原文提及日本短尾猫群体中的家族性 AA 表现。目前尚无致病基因位点被确认。现代研究怀疑此类病例可能与 DNA 修复基因(如 FANCA)或骨髓微环境相关信号通路有关。诊断上需结合骨髓穿刺、染色体断裂实验与基因组分析。

总结:

以上疾病反映出猫在造血、凝血、代谢与免疫领域存在与人类高度相似的遗传病模型。部分疾病的病理机制已被分子定位并纳入商业化筛查体系,另一些仍待现代基因组学工具进一步揭示。随着多样性数据库建设(如 99 Lives Cat Genome Project)的推进,未来这些罕见病有望获得更系统的分类、筛查与治疗路径。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Niels C. Pedersen  

上一篇 2025 年 4 月 3 日 下午3:54
下一篇 2025 年 4 月 3 日 下午4:01

相关文章

  • 2.20 活力丧失

    在遗传上具有纯合性的血统内进行高强度的近亲繁育,最终会导致活力丧失。这种活力的丧失通常表现为成年时体型变小、生长速度减缓、常见传染病的病情加重且持续时间延长、产仔数减少、新生幼崽死亡率上升,以及出现更多的发育异常情况。疾病发生率的上升和繁殖力的下降,进而会对该品种或血统的受欢迎程度产生负面影响。 一个品种或血统内遗传活力的丧失,往往是由于育种者试图将该品种的正常特征强化到超出品种标准的极端程度所导…

    2025 年 4 月 3 日
  • 2.3 身体变异

    除了影响毛色和被毛的突变基因外,一些能改变身体特征的基因也已被确认。由于这些基因都与毛色和被毛基因没有关联,所以在许多品种的猫中都能发现它们。不幸的是,其中一些突变基因与不良的身体异常状况有关。 马恩岛猫 最著名的基因是导致马恩岛猫无尾的基因。无尾状况是由显性基因M引起的,当该基因纯合(MM)时,会导致胚胎在出生前死亡。尽管杂合子(Mm)能够存活,但它们容易出现一些危及生命的下脊椎和肠道异常状况。…

    2025 年 4 月 3 日
  • 3.7 分娩期疾病

    难产 难产,即分娩困难,可能在一窝小猫中的任何一只或全部小猫出生时发生。不过,在分娩第一只小猫时,难产更易在分娩开始阶段出现。如果第一只小猫顺利产出,后续小猫的分娩通常会正常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整个分娩过程可能会延长,有时会持续超过24小时。 难产通常是由于胎儿卡在子宫或骨盆腔内。小猫可能因畸形或异常巨大而无法通过骨盆。骨盆可能过小,无法让正常大小的小猫通过,或者小猫可能以异常胎位娩出。侧位娩出的…

    2025 年 4 月 3 日
  • 2.7 感觉器官的遗传性疾病

    进行性视网膜萎缩 进行性视网膜萎缩(PRA)是一种隐匿性疾病。在明显的外在症状出现之前,视网膜变性可能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在晚发型病例中,这种情况甚至可能在猫繁殖之后才出现。这增加了通过选择性育种来消除该疾病的难度。已知至少有3种不同形式的PRA(rt、Rdy、rdy),它们通过发病年龄和遗传方式相互区分。猫的PRA综合征与人类的色素性视网膜炎相似,可以作为人类疾病的有用动物模型。PRA的临床症状…

    2025 年 4 月 3 日
  • 2.2 毛色变异

    自由生活的家猫群体在毛色和毛发质量上存在差异,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数百年。导致这种变异的突变基因数量很少,而且它们的遗传模式以及与表型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已被阐明。19世纪后半叶,猫爱好者(尤其是在英国)将表型变异作为培育品种的基础,为具有一种或多种不同表型的品种拟定了名称和优秀的展示标准。 从早期开始,人们又发现了更多的突变基因,这些基因产生了更多猫爱好者认可的毛色变种和毛发样式。如今,展示猫的…

    2025 年 4 月 3 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添加微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