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虎斑(Spotted Tabby)是最引人注目的猫咪花纹之一,代表性品种如孟加拉猫(Bengal)展现出的豹斑、玫瑰斑和大理石般的毛色图案,让人仿佛看到了野性与优雅的结合。那么,这种与生俱来的美是如何形成的?是一个独立的花纹基因,还是经典虎斑的“变体”?本文将揭示目前我们对斑点花纹遗传机制的了解,并探索未来研究的方向。
斑点虎斑的遗传假设:来自于鱼骨与经典的变形?
早在 20 世纪中后期,研究者们便提出假设,斑点花纹并不是由一个独立的主控基因决定,而是对已存在的虎斑模式(如鱼骨或经典)进行“打散”或“中断”的修饰效应(modifier effect)。
- 鱼骨型(Mackerel) 是最原始的条纹图案,由 Taqpep 基因调控;
- 经典型(Classic) 由 Taqpep 的隐性突变引起;
- 而斑点型(Spotted) 被认为是在此基础上由未知修饰基因作用而来,使条纹被打断成一颗颗点状。
正如 2012 年 Kaelin 等人所指出的,Taqpep 基因只负责决定条纹的分布,而斑点形成则需其他基因共同参与。因此,斑点花纹不属于 Taqpep 的等位系列,而是一个独立表现位点(locus)的变异结果,这一观点也得到了遗传学文献的支持。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Kerry Fow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