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手繁育人来说,参加猫展往往会遇到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同一只猫,在不同协会、不同场合的评审结果可能截然不同。这种差异并非评审不公,而是因为不同协会对同一品种的标准定义可能存在明显差异。从品种名称、颜色术语,到体态描述与失格判定,各方面的细节都有可能因组织不同而产生变化。
了解这些差异,是繁育人与参展者迈向专业化的关键一步。
品种标准为何不统一?
在全球范围内,猫的品种认证与展览组织多种多样。国际、国家、地区和地方层级的协会可能各自制定了独立的标准。例如 World Cat Congress(WCC)旗下多个成员协会如 CFA、FIFe、ACF、TICA、GCCF 等,虽然在大方向上趋同,但在具体细节上依然有各自的定义。这也意味着,同一只猫可能在不同协会下符合或不符合相应的品种标准。
评审在评判时,必须依据该场展览所属协会的官方标准。这就是为什么一只猫在 ACF 的评审下获得了奖项,在 CCCA 的比赛中却因某项结构特征而被扣分的原因。
名称上的差异:一个品种多种叫法
即使是广为人知的品种,也可能因协会不同而使用不同名称。以 Oriental Longhair(东方长毛猫)为例:
- 在 CFA、TICA、FIFe 等 WCC 成员中,这一名称为主流用法。
- 在新西兰猫协会(NZCF),该品种被称为 Javanese。
- 南非猫理事会(SACC)则采用 Oriental Medium Hair 一称。
- 法国的 LOOF 和部分欧洲协会也使用不同命名方式。
这种命名差异容易造成新手的误解,甚至在注册、参展或跨协会交流时产生实际障碍。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Kerry Fow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