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展评审看似有标准可依,但你是否曾经疑惑过:为什么同一只猫在不同场次、不同评审手中,结果会截然不同?明明标准是写在纸上的,为什么结果却存在差异?
这一切,都源于品种标准本身具有不可回避的“主观性”。评审在解读标准时,不是对照图纸或模型,而是在“文字中寻找意义”,靠经验和判断去还原一个理想的猫种形象。本文将带你深入理解,为什么评审标准无法实现完全统一,作为繁育人又该如何理性看待这些差异。
评审不是照图打分,而是解读文字
大多数猫协会发布的品种标准,几乎都是文字说明,而非配有图示的说明书。也就是说,评审无法通过图片对比来判断猫只是否符合标准,而必须凭借自身对文字的理解与经验积累,来“翻译”出一个理想品种猫的内在模型。
目前只有极少数协会(如法国 LOOF)提供带有图例的“图解标准”,对繁育人和评审来说确实更直观。但主流国际协会如 CFA、TICA、FIFe 等,依然以文字为主要表达方式。这种文字表达在细节描述上具有极大弹性,也正是主观性产生的源头。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Kerry Fow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