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 西尼罗河病毒(WNV)宿主范围广泛,主要是鸟类和蚊子,也包括哺乳动物(如人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蜱虫。
- 西尼罗河病毒在鸟类 – 蚊子 – 鸟类的传播循环中维持存在。
- 猫感染西尼罗河病毒是通过蚊子叮咬或摄入受感染的小型哺乳动物,可能还有鸟类。
- 猫出现临床症状和死亡的情况很少有报道。实验性感染后,观察到猫有轻度、非特异性症状,包括嗜睡和食欲不振。
- 如果怀疑猫因急性西尼罗河病毒感染出现临床症状,应对症治疗。
- 由于当前的西尼罗河病毒株不会或很少引起轻微的临床症状,目前不需要给猫接种疫苗。
病原体特性
西尼罗河病毒(WNV)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人畜共患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日本脑炎抗原组。它是一种包膜病毒,含有一个线性、正链、单链RNA分子。可以区分出几个系统发育谱系,但大多数分离株可归为谱系1和谱系2。西尼罗河病毒宿主范围广泛,主要是鸟类和蚊子,也包括哺乳动物(如人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蜱虫。它可导致人类、马和几种鸟类患病。疾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感染病毒株的(神经)毒力。在其他野生和家养动物中,这种疾病并不常见。在家养动物中,偶尔有羊驼、绵羊、驯鹿、狗以及猫感染发病的报道(彼得森等人,2013年)。
流行病学
1937年,西尼罗河病毒首次从乌干达西尼罗河地区一名发热患者的血液中被分离出来。从那时起,该病毒通过候鸟从非洲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包括中欧和南欧、亚洲和大洋洲(彼得森等人,2013年;桑布里等人,2013年)。1999年,该病毒传入美国纽约市,导致马、鸟和人类患脑脊髓炎。从那以后,该病毒在美国、拉丁美洲部分地区和加拿大传播开来(彼得森和海斯,2008年)。
西尼罗河病毒在鸟类 – 蚊子 – 鸟类的传播循环中维持存在。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是库蚊属吸食鸟类血液的蚊子。据报道,有300多种鸟类感染了西尼罗河病毒,但维持和扩增病毒主要涉及雀形目鸟类(科马尔等人,2003年)。这些鸟类的病毒血症水平足以感染吸食它们血液的蚊子。不同鸟类的死亡率不同。乌鸦和知更鸟的死亡率尤其高。在其他野生鸟类以及鸡和鸽子中,感染后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在这些鸟类中,会出现低水平的病毒血症,不太可能再次感染蚊子。此外,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病毒血症水平较低,因此被认为是终末宿主,作为病毒储存宿主的重要性不大(彼得森等人,2013年)。

西尼罗河病毒传播循环 来源: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与其他哺乳动物和鸟类一样,猫可以通过蚊子叮咬感染,也可以通过食用受感染的小型哺乳动物,可能还有鸟类而经口感染,血清学研究和实验性感染证明了这一点(奥斯特根等人,2004年)。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圣塔马尼教区进行的一项血清学调查显示,9%的猫呈血清阳性,流浪猫的西尼罗河病毒血清阳性率几乎是家猫的3倍,尽管差异不显著(基尔等人,2005年)。在美国和中国的其他地区也发现了血清阳性的猫,阳性动物的百分比在10 – 15%之间(兰等人,2011年;利维等人,2011年)。在阿根廷最近的一项研究中,94只猫中只有2只(2.1%)被发现血清阳性(柯伦蒂等人,2020年)。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