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 猫γ疱疹病毒1型(Felis catus gammaherpesvirus 1;FcaGHV1)感染在猫群中呈地方性流行。
- 与猫γ疱疹病毒1型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雄性、年龄较大、非纯种猫,以及同时感染猫免疫缺陷病毒(FIV)和血巴尔通体属微生物。
- 根据已确定的危险因素和相关的合并感染情况,攻击性行为可能是猫与猫之间传播猫γ疱疹病毒1型的一种合理方式。
- 到目前为止的研究不支持猫γ疱疹病毒1型在淋巴瘤或其他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病原体特性
疱疹病毒的病毒粒子含有磷脂包膜,其基因组为线性双链DNA。正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目)可细分为三个亚科:α疱疹病毒亚科、β疱疹病毒亚科和γ疱疹病毒亚科(GHV)。γ疱疹病毒亚科进一步分为七个属:博萨病毒属、淋巴隐病毒属、猕猴疱疹病毒属、曼蒂卡病毒属、巴塔哥尼亚病毒属、珀卡病毒属和拉迪诺病毒属。已知γ疱疹病毒会感染人类和不同的动物物种,导致持续性且可能终生的感染,病毒在有限的范围内但会反复进行复制(埃勒斯等人,2008年;芬纳,2017年)。这种特性被称为潜伏性。γ疱疹病毒亚科的成员具有嗜淋巴性,并在淋巴细胞中建立潜伏感染。猫γ疱疹病毒1型(Felis catus gammaherpesvirus 1;FcaGHV1)于2014年首次被描述,并被归类为珀卡病毒属内的一种γ疱疹病毒(比蒂等人,2014年)。猫γ疱疹病毒1型与猫疱疹病毒无关,猫疱疹病毒是α疱疹病毒亚科的成员,是引起猫上呼吸道和眼部疾病的病原体(西里等人,2009年)。
流行病学
自2014年首次描述猫感染猫γ疱疹病毒1型以来,已经发表了几项关于不同国家猫群中该病毒感染流行情况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通过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病毒DNA来确定猫γ疱疹病毒1型的感染情况,检测样本主要为血液,也包括组织样本,同时还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特异性抗体(血清阳性率)来确定感染情况。抗体检测还可以识别出那些曾接触过猫γ疱疹病毒1型感染的猫,因为处于潜伏感染状态的猫可能不表达病毒DNA,或者病毒DNA的含量极低(斯图茨曼-罗德里格斯等人,2016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猫γ疱疹病毒1型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发现,在欧洲、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巴西和新加坡都有猫感染的报告,1%至23.6%的猫血液中检测到病毒DNA(比蒂等人,2014年;特洛伊尔等人,2014年;厄特尔等人,2015年;麦克卢基等人,2016a;库里西奥等人,2018年;马昆迪等人,2018年;卡里内拉等人,2019年;诺瓦科等人,2019年)。为了检测抗体,开发了一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使用了两种重组蛋白(由ORF38和ORF52基因表达),这两种蛋白能引发最为一致且强烈的抗体反应。正如预期的那样,血清阳性率高于猫γ疱疹病毒1型DNA的分子检测阳性率,32%的样本血清学检测呈阳性,而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阳性率为15%(斯图茨曼-罗德里格斯等人,2016年)。除了一只猫外,所有qPCR检测呈阳性的猫血清学检测也呈阳性(斯图茨曼-罗德里格斯等人,2016年)。
在几项关于猫γ疱疹病毒1型感染流行情况的研究中,已经确定了一些可能的感染危险因素。与检测到猫γ疱疹病毒1型显著相关的因素包括雄性、年龄较大、非纯种猫,以及同时感染猫免疫缺陷病毒和血巴尔通体属微生物(麦克卢基等人,2016a;诺瓦科等人,2019年)。此外,感染猫免疫缺陷病毒的猫体内猫γ疱疹病毒1型的病毒载量明显高于与之匹配的对照组猫。在一项针对新加坡猫的研究中,报告称猫白血病病毒(FeLV)的合并感染与猫γ疱疹病毒1型感染有关(比蒂等人,2014年)。在瑞士的一项研究中,猫白血病病毒血症往往与猫γ疱疹病毒1型相关(但不显著),与未感染的对照组相比,猫白血病病毒血症阳性的猫更常检测到较高的猫γ疱疹病毒1型血液载量(诺瓦科等人,2019年)。然而,在其他流行病学研究中,未能证实猫γ疱疹病毒1型感染与猫白血病病毒感染之间的关联(麦克卢基等人,2017年;库里西奥等人,2018年)。
在155只猫中的26只(16.8%)的口咽拭子中检测到了猫γ疱疹病毒1型DNA,这支持了口咽部作为病毒排出部位的观点(罗斯等人,2022年)。通过原位杂交技术,在唾液上皮细胞中检测到了病毒DNA,但在其他口鼻腔组织中未检测到。唾液上皮细胞也被认为是猫γ疱疹病毒1型潜在的持续存在部位(罗斯等人,2022年)。唾液中存在猫γ疱疹病毒1型,以及已确定的危险因素(雄性、年龄较大、非纯种猫、同时感染猫免疫缺陷病毒和血巴尔通体属微生物),支持了水平传播的观点,很可能是在攻击性行为期间传播(比蒂等人,2019年)。猫免疫缺陷病毒和血巴尔通体属微生物的感染都与检测到猫γ疱疹病毒1型有关。对于猫免疫缺陷病毒,其自然传播的主要途径被认为是在打斗过程中通过唾液接种传播(山本等人,1989年)。对于血巴尔通体属微生物的感染,猫之间的攻击行为也被认为是一种传播方式(塔斯克等人,2018年)。
自2014年首次证实猫感染γ疱疹病毒以来,在其他猫科动物中也发现了新型γ疱疹病毒:在短尾猫(Lynx rufus,LruGHV1和LruGHV2)、美洲狮(Puma concolor,PcoGHV1)、豹猫(Leopardus pardalis,LpaGHV1)(特洛伊尔等人,2014年;洛萨诺等人,2015年)和加拿大猞猁(Lynx canadensis,LcaGHV1)中均有发现。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在一只非洲狮中发现了一种γ疱疹病毒(PleoGHV1)(埃勒斯等人,2008年)。除了美洲狮γ疱疹病毒1型(PcoGHV1)和非洲狮γ疱疹病毒1型(PleoGHV1)属于拉迪诺病毒属外(特洛伊尔等人,2014年;洛萨诺等人,2015年),之前发现的所有猫科动物γ疱疹病毒都属于珀卡病毒属。
γ疱疹病毒被认为具有宿主特异性。但是,从日本对马岛上的一只对马豹猫中检测到猫γ疱疹病毒1型,这表明猫γ疱疹病毒1型可能感染家猫以外的猫科物种(马昆迪等人,2018年)。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