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杯状病毒感染指南

要点

  • 猫杯状病毒(FCV)是家猫常见的病原体。它具有高度传染性,在猫群中广泛传播。
  • FCV 感染在多猫环境以及卫生条件不佳时尤其成问题。将猫饲养在不超过三只猫的稳定隔离群体中有助于减少问题。
  • FCV 对许多消毒剂有抗性。应使用基于次氯酸钠、过一硫酸钾和二氧化氯的消毒剂。
  • 大多数感染 FCV 的猫会出现口腔疼痛性糜烂以及轻度上呼吸道疾病。FCV 感染也可能与慢性龈口炎或伴有转移性跛行的跛行综合征相关。
  • FCV 感染还可能导致严重甚至致命的疾病,尤其是对因肺炎而患病的小猫,或者当高毒力的 FCV 变异株引发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时,其特征为动物流行病传播和高死亡率。
  • FCV 最好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然而,检测结果为阴性并不能排除 FCV 感染,健康的猫检测结果也可能呈阳性。
  • 所有猫都应接种针对 FCV 的疫苗(这是一种核心疫苗)。接种疫苗通常可以预防疾病,但不能预防感染。考虑到 FCV 的高遗传变异性,如果已完全接种疫苗的猫出现明显疾病或疾病复发,更换为不同的疫苗株可能有益。
  • 多猫环境中猫的疫苗接种方案应采用每年接种的时间表。
  • 感染诱导的免疫力并非终身有效,也不能预防所有毒株的感染,因此建议对从杯状病毒病中康复的猫进行接种。

病原体特性

FCV 属于杯状病毒科,水疱病毒属。杯状病毒包括人类的重要病原体(如诺如病毒,是人类感染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以及其他动物物种的病原体,包括欧洲棕兔综合征病毒和兔出血症病毒(格林等人,2000 年)。

杯状病毒颗粒呈六边形或星形,在电子显微镜制片中显示出杯状凹陷;其名称源自希腊语“calyx”,意为杯子或高脚杯(图 1)。

猫杯状病毒感染指南

图1.在高倍放大下,在病毒粒子表面上可以看到同名的高脚杯(杯状)。©玛丽安·霍兹内克

FCV 的基因组 RNA(gRNA)是单链 RNA,较小(约 7.5 千碱基对),具有正(信使)极性,这使其能够快速进化。它是一种无包膜病毒,缺乏脂质包膜使其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也解释了为什么该病毒不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磷脂融合,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进入细胞。FCV 的 gRNA 是非分段的,包含三个功能性开放阅读框(ORF)(图 2A)。ORF1 编码一种多聚蛋白,在翻译后被切割成非结构蛋白(蛋白酶、聚合酶等)(索斯诺夫采夫等人,2002 年),而 ORF2 编码一种多聚蛋白,随后被加工释放出一种小蛋白,即衣壳前导蛋白,以及主要衣壳蛋白(VP1),ORF3 编码次要衣壳蛋白(VP2)(索斯诺夫采夫和格林,2000 年)。ORF2 分为 A 到 F 六个区域,其中 E 区域包含一个 5’ 高变区(HVR)、一个中央保守区和一个 3’ HVR(图 2A)。

猫杯状病毒感染指南

图2. A)FCV基因组RNA的基因组组织,具有开放阅读框(ORF)1至3、VP1衣壳前体蛋白的抗原区(A至F)、抗原区E的高变区和保守区以及衣壳蛋白VP1的结构域(N-末端臂[NTA]、壳[S]和具有P1和P2子域的突出结构域P)。B)FCV病毒结构的示意图。在衣壳区F和E5’HVR的保守区识别出线性非中和抗原决定簇;此外,在E5’HVR中识别出中和抗体的线性抗原决定簇(Milton et al.,1992;Geissler et al.,2002;Cubillos-萨帕塔et al.,2020)(由红色圆圈表示,见图中图例)。VPg=病毒蛋白,基因组连接。NTR=非翻译区。NTPas=nucleoside-triphosphatase。LC=衣壳前导。HVR=高变区。未按比例绘制。组合和改编自(Ohe等人,2006年;Campelay-Veliz等人,2020年;Cubillos-萨帕塔等人,2020年;Urban和Luttermann,2020年)。

FCV 的 gRNA 由 90 个衣壳蛋白 VP1 的二聚体包裹(图 2B),VP1 是免疫优势蛋白,是宿主免疫反应的靶标(东谷等人,1997 年;拉德福德等人,1999 年 a;盖斯勒等人,2002 年;库维洛斯 – 萨帕塔等人,2020 年)。每个衣壳蛋白 VP1 单体由结构域 N 端臂(NTA)、壳(S)和突出结构域(P)组成,P 结构域又由 P1 和 P2 子结构域组成;同时,VP1 的 A 到 F 六个抗原区域已被描述(图 2A)。E 区域(P2)负责与细胞受体(猫连接黏附分子 A,fJAM-A)结合,以及宿主的免疫识别(卢等人,2018 年;库维洛斯 – 萨帕塔等人,2020 年)。FCV 的细胞受体 fJAM-A 位于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处,调节这些细胞层的完整性和通透性。紧密连接的破坏会导致口腔和皮肤溃疡。此外,fJAM-A 也存在于猫的血小板和外周白细胞上。VP1 与 fJAM-A 结合后,病毒会发生构象变化,这是感染细胞所必需的(卢等人,2018 年)。VP2 对于在感染的最初阶段通过形成类似通道的结构,将病毒基因组通过内体膜释放到宿主细胞的细胞质中至关重要,并且对于传染性病毒粒子的产生也必不可少(康利等人,2019 年)。VP1 和 VP2 的相互作用是通过 VP1 的 Y451、D452、A454 和 D455 残基建立的(康利等人,2019 年)。后者靠近 VP1 的 P2 子结构域 E5’ HVR 中已确定的表位。一个能被中和抗体识别的线性表位位于氨基酸 445 到 451(ITTANQY),一个非中和表位位于氨基酸 431 到 435(PAGDY)。此外,在 VP1 的 F 区域发现了一个能被非中和抗体识别的线性表位(库维洛斯 – 萨帕塔等人,2020 年)(图 2)。E5’ 和 E3’ HVR 被认为是 FCV 持续感染期间免疫逃逸的靶点,并且在中和逃逸突变体中发现了在中和表位 ITTANQY 内或附近的点突变(东谷等人,1997 年)。相比之下,尽管也在高变区内,表位 PAGDY 被发现相当保守,并且会与大多数 FCV 分离株发生反应,针对该区域的抗体具有广泛的交叉反应性,可能有进一步用于 FCV 诊断的潜力(库维洛斯 – 萨帕塔等人,2020 年)。

不同 FCV 分离株之间的抗原差异在试图最大化疫苗的交叉保护时可能会带来一些困难(普莱等人,2000 年)。尽管如此,大多数 FCV 毒株在抗原上具有足够的相关性,能够诱导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这已被用于开发疫苗。从基因角度来看,大多数 FCV 属于一个单一的、多样化的基因组群(盖斯勒等人,1997 年;格伦等人,1999 年;科因等人,2012 年);然而,在东亚的一些地区已经描述了第二个基因组群(大江等人,2006 年;佐藤等人,2017 年;金等人,2021 年;郭等人,2022 年;梁等人,2022 年;毛等人,2022 年),并且在俄罗斯莫斯科的 12 只猫中的 8 只猫中也发现了该基因组群(科米纳等人,2022 年)。在对 FCV 毒株的时空分布进行调查时,发现 FCV 毒株具有非常高的遗传和抗原复杂性,猫群中有许多不同的 FCV 毒株在传播,没有单个野外毒株占主导地位(科因等人,2012 年;斯皮里等人,2016 年)。基于这一观察结果,有人提出 FCV 的进化与猫群中不同毒株之间的选择性竞争无关(科因等人,2012 年)。尚未证明 FCV 衣壳基因序列或抗原特性与不同的疾病表现之间存在关联(盖斯勒等人,1997 年;普莱等人,2000 年;佩雷拉等人,2018 年;斯皮里等人,2019 年;博尔迪西亚等人,2021 年)。

流行病学

流行率

FCV 感染在普通猫群中广泛传播。流行率大致与家庭中猫的数量成正比。在健康的、饲养数量少于四只猫的小群体家庭猫中,流行率最低(2.5%),而在四只或更多只健康猫的群体中,流行率较高(32%)(伯杰等人,2015 年;克拉策等人,2020 年)。在个体猫群和收容所中的流行率各不相同,从低到高(50%-90%)不等(拉德福德等人,2001 年 a;拉德福德等人,2003 年;班纳施和福利,2005 年;赫尔普斯等人,2005 年;科因等人,2006 年 a)。意大利一项对流浪猫群的研究发现,85% 的猫对 FCV 抗体呈阳性(达尔阿拉等人,2019 年)。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发现,猫主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与 FCV 感染的流行率之间没有关联,这与猫免疫缺陷病毒(FIV)感染的研究结果形成对比(特兰等人,2019 年)。

猫群中 FCV 的高流行率与 FCV 毒株的高多样性相关,这与少数持续感染的猫以及猫群中其他成员再次感染相同 FCV 毒株的变异株或不同毒株有关(拉德福德等人,2003 年;科因等人,2007 年 b)。每个猫群或群体通常感染的是由不同祖先进化而来的独特病毒(拉德福德等人,2001 年 b;拉德福德等人,2003 年)。同时,个别猫可能感染不止一种 FCV 毒株(拉德福德等人,2000 年;科因等人,2007 年 b)。将新毒株引入猫群以及个别猫感染不止一种毒株可能导致重组事件,增加遗传变异性;后者可能与猫体内抗原变异株的选择有关,这些变异株能够逃避集体免疫反应,从而使猫群中出现地方性感染(科因等人,2006 年 c;科因等人,2007 年 b)。在猫只流动率高的收容所环境中,进而频繁引入新的 FCV 毒株,已证明 FCV 具有特别高的遗传变异性(佩雷拉等人,2018 年)。相比之下,在稳定的多猫家庭中发现 FCV 的病毒多样性水平较低(佩雷拉等人,2018 年)。良好的卫生和生物安全措施可能会减少 FCV 在猫收容所内的传播(科因等人,2007 年 a)。

除了野生猫科动物外,FCV 没有已知的储存宿主或替代宿主。人类对 FCV 感染不敏感。除了存在特定的犬杯状病毒外,偶尔也从狗身上分离出类似 FCV 的病毒(桥本等人,1999 年;罗林克等人,1999 年;马尔泰拉等人,2002 年;迪马蒂诺等人,2009 年)。这些类似 FCV 的病毒在狗和猫的 FCV 流行病学中的作用尚不确定(宾斯等人,2000 年;赫尔普斯等人,2005 年),但可能并不重要。

传播

患有急性疾病的猫主要通过口腔和鼻腔分泌物排出 FCV,但在感染猫的血液、尿液和粪便中也能检测到该病毒。康复后,许多猫仍会继续排毒,其中大多数猫在感染后至少持续 30 天排毒,少数猫会持续数年甚至终身排毒(沃德利,1976 年)。发现一小部分猫即使长期持续接触 FCV 也不排毒;这些猫被认为对感染具有抗性,可能依赖于免疫介导机制或宿主遗传因素(科因等人,2006 年 a)。

感染通常通过直接接触急性感染猫和带毒猫的分泌物发生(沃德利和波维,1977 年)。然而,该病毒能在环境中存活,在室温下的干燥表面上可保持传染性长达一个月,在更寒冷的条件下甚至更久(杜尔特里等人,1999 年;杜伊泽等人,2004 年;克莱等人,2006 年)。与干燥环境相比,该病毒在潮湿环境中持续时间更长,并且在有排出 FCV 的猫的场所中检测到了气溶胶传播(斯皮里等人,2019 年)。间接传播也可能发生,尤其是在猫舍的狭小空间内,分泌物可能会污染笼子、喂食和清洁工具或人员。此外,在场所内也必须考虑通过污染物或人员进行间接传播,就像对毒力增强型 FCV(VS-FCV)变异株的描述那样(佩德森等人,2000 年;肖尔 – 埃文斯等人,2003 年;雷诺兹等人,2009 年)。在一项研究中,报道了护理人员的手在 VS-FCV 疫情传播中的主要作用;尽管已经实施了洗手和消毒程序,但据推测,一名学生在对猫进行身体检查或口服给药时感染了多达十只猫(德尚等人,2015 年)。该病毒还能在跳蚤粪便中保持传染性长达八天,并且通过接触感染的跳蚤或其粪便,小猫会在实验中感染 FCV(门克等人,2009 年)。

剩余内容需解锁后查看

您需要付费解锁才能查看当前内容

学习会员学习会员免费
猫舍会员猫舍会员免费
永久猫舍永久猫舍免费
已付费?登录刷新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ABCD  

上一篇 2025 年 4 月 16 日 上午10:42
下一篇 2025 年 4 月 16 日 上午10:50

相关文章

  • 猫传染性腹膜炎指南-FIP

    猫传染性腹膜炎指南最早由阿迪(Addie)等人于2009年发表在《猫医学与外科学杂志》第11卷第7期第594至604页,之后塔斯克(Tasker)等人于2023年发表在《病毒》杂志第15卷第9期第1847页。本次更新内容由塞弗琳·塔斯克(Séverine Tasker)和欧洲猫病咨询委员会(ABCD)的同事们撰写。它提供了易于阅读的基本事实概述,方便快速获取无需参考文献的信息。 由欧洲猫病咨询委员…

    2025 年 4 月 16 日
  •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指南

    关键点 病原体特性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或猫细小病毒(FPV)是从狗、水貂、浣熊、貉、狐狸及其他犬科动物中分离出的密切相关细小病毒的原型(帕里什,1990)。它们最初以分离出病毒的宿主来命名,例如,犬细小病毒2型(CPV-2)、水貂肠炎病毒、浣熊细小病毒、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V)等。当前的分类学将这些病毒定义为一个单一实体,即食肉动物原细小病毒1型(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2019年分类报告)。 …

    2025 年 4 月 16 日
  • 猫传染性腹膜炎(FIP)

    久远的历史 很久以前,曼荷莲女子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一位喜爱猫咪的拉丁语教师决定改变自己的职业。她考入了当时美国最好的兽医学院——康奈尔大学,后来在当时美国最好的兽医医院——安杰尔动物医疗中心(Angell)任职。她成为了该医院的首位猫科医学专科兽医。1962年,这位名叫让·霍尔茨沃思(Jean Holtzworth)的兽医在她检查的众多猫咪中,报告了一种令人困惑且总…

    2025 年 4 月 9 日
  • 如何识别和治疗猫癣

    癣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可影响猫咪,并可能传染给人。不过,”癣 “这个名字有误导性,因为这是一种真菌感染,而不是由虫子引起的。癣实际上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在猫身上被称为猫皮癣。猫通过接触环境中或其他受感染动物皮毛上的真菌孢子而感染。 识别体癣 查看猫身上是否有脱毛斑。癣菌生长在毛干周围,并向下迁移到毛囊中。这将导致炎症,使毛发脱落,留下一块块秃头、脱皮的皮肤。[1] 确定猫咪…

    2025 年 1 月 16 日
  • 猫摇摆病指南

    要点 简介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瑞典西部的猫身上发现了摇摆病,这是一种非化脓性脑膜脑脊髓炎(引用自库比特和德拉托雷,1994年;伦德格伦等人,1995年)。后来发现,在这些病例中,能识别博尔纳病病毒1型(BoDV-1)的抗体很常见(伦德格伦和路德维希,1993年)。最终,在1995年,博尔纳病病毒1型被 “确定” 为摇摆病的致病病原体(伦德格伦等人,1995年)。根据目前的认识,这些数据很可能…

    2025 年 4 月 16 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添加微信
目录
📢 重要更新:会员专栏陆续上线深度播客解读!
🎧 当前已更新:《加拿大猫舍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