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 家猫是猫疱疹病毒(FHV)的主要宿主,不过其他猫科动物也可能被感染。
- 该病毒感染的流行率很高,尤其是在猫群数量较大的环境和收容所中。
- FHV感染会引发急性上呼吸道和眼部疾病,在幼猫中病情尤为严重。角膜树枝状溃疡被认为是FHV眼部感染的特征性表现。
- 在疾病的急性期过后,几乎所有的猫都会进入潜伏感染状态,这可能导致临床症状复发,主要是在病毒间歇性激活后引发眼部疾病(结膜炎和角膜炎)。不过,病毒激活也可能不出现症状。
- 在生物样本中检测FHV的首选方法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在不同部位取样(如结膜、口咽和鼻拭子)能显著提高检测率。
- 曲氟尿苷(局部用药)和泛昔洛韦(全身治疗)是治疗急性FHV眼部疾病的首选抗病毒药物,但也有其他抗病毒药物可供选择。
- 细胞免疫在预防该疾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抗体检测对预测保护效果并无帮助。
- FHV疫苗被视为核心疫苗。目前只有改良活疫苗和灭活注射疫苗可用,且在预防疾病的效果方面没有差异。所有疫苗都与猫杯状病毒(FCV)疫苗联合使用。
- 母源抗体通常会在幼猫大约8周龄之前干扰其对疫苗的反应。一般建议首次接种疫苗时,无论疫苗类型如何,都要进行两次接种,间隔2至4周。首次进行年度加强免疫后,如果感染风险较低,应优先每3年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在收容所或高风险情况下,可以考虑每年进行一次加强免疫。
病原体特性
猫病毒性鼻气管炎的病原体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属于疱疹病毒目、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水痘病毒属。这种病毒的新(现用)名称是猫α疱疹病毒1型(不过,在本指南中,为了方便起见,一直称其为FHV)。另一种属于疱疹病毒科γ疱疹病毒亚科的猫疱疹病毒(FcaGHV1:猫γ疱疹病毒1型)已在猫身上被发现(Troyer等人,2014年),但它与FHV无关。虽然FHV仅有一种血清型,但不同病毒株的毒力可能有所不同(Gaskell等人,2007年);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也可以观察到差异(Hamano等人,2004年;Thiry,2006年)。然而,最近的一项分子研究未能发现病毒基因组多态性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Lewin等人,2020年)。
FHV的基因组双链DNA被包裹在一个二十面体衣壳中,衣壳外有一层蛋白质包膜和一层磷脂包膜,磷脂包膜中至少含有十种糖蛋白。

图1 疱疹病毒-假彩色电子显微照片(©Fred Murphy)
在猫宿主中,FHV在结膜、角膜和上呼吸道的上皮细胞以及神经元中复制。神经元感染使病毒在初次感染后能够建立终身潜伏感染。FHV在抗原性上与犬疱疹病毒以及海豹疱疹病毒1型和2型相关;目前尚未发现存在跨物种传播的情况(Gaskell等人,2006年)。
该病毒在37°C下3小时内会失活,并且对大多数市售消毒剂、防腐剂和洗涤剂敏感。在4°C下,它大约能保持5个月的传染性,在25°C下大约能保持1个月的传染性,在56°C下4至5分钟内会失活(Pedersen,1987年)。
流行病学
流行率
家猫是FHV的主要宿主,但FHV也从其他猫科动物中分离出来过,包括猎豹和狮子,并且在美洲狮体内检测到了抗体(Carmel等人,2017年;Chaber等人,2017年;Witte等人,2017年)。野生猫科动物感染后也出现过临床症状,包括猎豹的皮炎。猎豹对FHV尤其敏感,包括在接种改良活疫苗后会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Pennings等人,2020年)。
在健康的小规模猫群中,病毒排出的流行率通常不到10%,而在大规模猫群中,尤其是那些有明显临床症状的猫群中,高达50%的猫可能会排出病毒(Coutts等人,1994年;Binns等人,2000年;Zapirain等人,2004年;Helps等人,2005年;Berger等人,2015年;Fernandez等人,2017年)。当对患有急性上呼吸道疾病(URTD)的猫进行采样时,通常会观察到最高的阳性率(25%至50%)(Schulz等人,2015年;Fernandez等人,2017年;Zirofsky等人,2018年)。
流行率研究的结果取决于用于诊断FHV感染的诊断方法;PCR检测FHV DNA比病毒分离更敏感,而病毒分离是许多早期研究中使用的技术。一项西班牙的多中心研究通过PCR检测健康和患病猫中不同病原体的流行率,发现6%的健康猫、28%的上呼吸道疾病猫和24%的结膜炎猫检测出FHV阳性(Fernandez等人,2017年)。在瑞士的另一项研究中,9%的无症状猫通过PCR检测出FHV阳性(Berger等人,2015年)。在收容所中,感染风险更高,并且随着在收容所设施中停留时间的增加,病毒排出率也会增加:进入收容所时,4%的猫会排出病毒,一周后这一比例会上升,50%的猫会排出病毒(Pedersen等人,2004年)。最初较低的病毒排出流行率可能反映了潜伏感染期间病毒排泄的间歇性,而一周后较高的排出率可能是由于未感染过的猫受到新感染以及潜伏感染的猫病毒激活所致。
传播途径
通过鼻腔、口腔或结膜途径感染,并在疾病的急性期过后,FHV常常会发展为潜伏性慢性感染,这与许多其他疱疹病毒类似。在慢性感染期间,可能会发生间歇性病毒激活,从而导致口鼻和结膜分泌物中病毒再次排出。除了在猫舍中猫只密集饲养的情况外,环境的污染通常在传播中不起作用。在潜伏感染期间,病毒不会排出,但急性感染的猫以及潜伏感染后病毒激活的猫是两种主要的感染源(Gaskell和Povey,1982年)。
在实际情况中尚未发现经胎盘感染的情况。然而,潜伏感染的母猫可以将FHV传播给它们的后代,因为分娩和哺乳是应激事件,可能导致病毒激活和排出。因此,小猫在很小的时候就可能感染FHV。感染的结果取决于母源抗体(MDA)的存在:当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时,小猫会受到保护而不发病,并经历亚临床感染,从而导致病毒潜伏;而在没有足够母源抗体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感染的临床表现(Gaskell和Povey,1982年)。
发病机制
病毒通过鼻腔、口腔或结膜途径进入体内。它会导致鼻上皮的溶细胞性感染,并扩散到结膜囊、咽部、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病变的特征是上皮的多灶性坏死,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炎症。在一项研究中,观察到幼猫在自然感染后会出现与血单核细胞相关的短暂病毒血症(Westermeyer等人,2009年)。这种情况在新生小猫中也有极少数的观察记录(Gaskell等人,2007年)。
病毒排出或排泄最早在感染后24小时就开始,并持续1至3周。临床症状通常在实验感染后2至6天出现,具体取决于病毒的感染剂量(Gaskell和Povey,1979年),但潜伏期可能更长。急性疾病通常在10至14天内痊愈(Westermeyer等人,2009年),不过在角膜炎的情况下,眼部症状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Nassise等人,1989年)。一些动物会在上呼吸道和眼部组织中形成慢性病变。
感染后,病毒会沿着感觉神经传播并到达神经元,尤其是在三叉神经节中,这是FHV潜伏的主要部位。据认为,所有经历初次感染的猫都可能成为终身潜伏携带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三叉神经节中病毒DNA的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Townsend等人,2013年)。目前没有直接的诊断方法来识别潜伏感染,因为病毒以基因组DNA的形式存在于潜伏感染神经元的细胞核中,不进行复制或排出。然而,在大约70%的潜伏感染猫中,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在实验中诱导病毒排出。其他会导致病毒激活的应激事件包括哺乳(40%)和将猫转移到新环境(18%)(Gaskell和Povey,1977年;Ellis,1981年;Gaskell和Povey,1982年;Pedersen等人,2004年)。
一些成年猫在病毒激活时会出现急性临床症状;这种由病毒激活引起的疾病被称为复发。也观察到过病毒激活但没有临床症状的情况(Povey和Johnson,1970年;Gaskell,1974年)。
病毒复制与结膜炎、溃疡性角膜炎和鼻气管炎相关。在疾病的晚期,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相关的基质性角膜炎以及瘢痕形成有关。如果基质发生变性,则会出现角膜腐骨。通过实验感染已经揭示了角膜损伤的发病机制(Nasisse等人,1989年;Maggs,2005年)。嗜酸性粒细胞性角膜炎也与角膜和/或血液中存在FHV有关(Nasisse等人,1998年)。然而,尚未证实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因为一些受影响的猫FHV检测为阴性(Cullen等人,2005年)。与健康猫相比,在患有葡萄膜炎的猫的房水中检测到病毒DNA的比例更高(Maggs等人,1999b)。

图 2 FHV间质性角膜炎©Barbara Nell

图 3 树突状溃疡性角膜炎,被认为是急性FHV感染的病原学。©Eric Dean

图 4. Erosive FHV Keratitis©Barbara Nell
眼周和面部溃疡性皮炎也有报道(Holland等人,2006年)。急性疾病期间鼻甲骨的损伤被认为是慢性鼻炎的一个易感因素(Gaskell等人,2007年)。
慢性鼻旁窦炎是打喷嚏和鼻分泌物的常见原因,也与FHV感染有关;然而,仅在一些患有慢性鼻旁窦炎的猫以及健康对照猫中检测到病毒DNA(Henderson等人,2004年)。此外,未观察到FHV复制,可能是病毒引发了这种情况,然后由免疫介导机制维持,炎症和重塑现象导致鼻甲骨和骨质的永久性破坏,并因继发细菌感染而变得复杂(Johnson等人,2005年)。
与FCV的共同感染很常见,尤其是在幼猫中,肺部的组织病理学病变表明,FHV引起的呼吸道损伤和免疫反应受损可能会促进继发感染和FCV特异性病变的发展(Monne Rodriguez等人,2018年)。FHV感染通常还与猫衣原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支原体属以及各种其他细菌(包括葡萄球菌属和大肠杆菌)共同发生,这些细菌可导致呼吸道继发感染,引起多病原体呼吸道综合征(Gaskell等人,2006年)。
流产是一种罕见的继发效应,与其他物种的疱疹病毒感染不同,它不是病毒复制的直接后果(Hoover和Griesemer,1971年)。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