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个体的基因遗传与随后的发育之间时,应仔细区分。基因遗传在受精时已完成,这是最严格意义上的遗传,即父母贡献的全部内容。然而,个体的发育还未开始。在这一过程中,基因驱动的生长过程与环境影响可以发生相互作用。
在遗传学中,环境的意义比单纯的周围环境更广泛,也更具技术性。所有有形的非遗传性影响都构成了环境。最初,发育中的个体需要应对母体环境。产前,这由子宫提供;产后,则由母体照料的水平提供。随后,发育中的个体需要应对物理世界的影响。
随着个体的发育,环境影响从各个方面冲击着它。这种情况的复杂性在于构成个体的各种特征受到先天遗传构成的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在一个极端情况下,可以认为出生后的生长主要由饮食决定。如果饮食不充分,个体会发育不良并变得矮小。动物可能会衰弱,变得易患疾病并死亡。另一方面,如果个体生长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可能会出现类似的结果。
之所以突出这两个例子,是因为饮食和温度是发育中的两个主要环境因素。前者显然非常重要,因为生长依赖于营养丰富的食物。然而,饮食的影响几乎完全是负面的。在提供充足食物的情况下,生长主要受遗传构成的控制。
在另一个极端,有些特征几乎不受环境影响。对于猫繁育者来说,被毛颜色和毛发类型是重要的属性,而这些几乎完全由遗传控制。诚然,暹罗猫(重点色)图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改变,因为猫所处环境的温度会影响毛发中色素的沉积量。也就是说,颜色的深浅会受到影响,但重点色的有无不会。这是一个例外,正好证明了这一规则,因为只有一系列特定基因(其中暹罗猫就是一员)会受到这种影响。一般来说,几乎不可能通过环境因素改变颜色。
为了完成这一讨论,第三点值得一提。这涉及发育错误。发育错误是指个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偶然变化和不规则性,这些变化难以归因于遗传或环境原因。这种变化来源对实际负责的猫繁育几乎没有影响,尽管繁育者最好意识到它的存在。这种性质的变化相对较小。白斑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尽管可以用广泛的术语描述这种变化,例如双色或梵文图案,但没有两只白斑猫是完全相同的。部分原因在于胚胎生长过程中白斑区域的不规则发育,因此这种特定图案是个体特有的特征。

小课堂这段内容讲的是:“猫咪的长相和体质,是靠基因决定的,还是后天环境影响的?”
这是遗传学中的经典话题,尤其对猫咪繁育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你得知道哪些特征是可以被选育的,哪些变化只是偶然事件或环境造成的。
🧪 第一步:遗传在受精那一刻就完成了!
当精子和卵子结合时,基因组合就确定了。
✅ 也就是说,小猫未来的“潜力清单”在受精那一刻就写好了:
- 它的毛色种类、毛发长短
- 骨架大小、耳朵形状
- 性格倾向、发育速度……
这一切都藏在它从父母那儿继承的基因中。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Robi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