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描述的所有突变等位基因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它们都是以完全隐性或完全显性的形式遗传的。这当然是常见的情况,但少数突变基因表现出不完全显性。在这些情况下,通常的 3:1 比例会被修正为 1:2:1,因为杂合子猫具有独特的表型,而不是与纯合显性猫难以区分。
猫中最常引用的不完全显性案例涉及白斑的杂合形式,这种形式可在三色猫(龟甲色加白)或大部分杂交猫中找到。白斑等位基因用 S 表示,相应的非白斑等位基因用 s 表示。杂合子 Ss 通常有轻微或中度的白斑(图 9.1 中的 1 到 4 级),白色出现在腹部和身体前部。纯合子 SS 则有更大面积的白斑(4 到 7 级)。当两只基因型为 Ss 的猫交配时,后代的分离比例如下:
- 一只有广泛白斑的猫(SS)
- 两只有中等白斑的猫(Ss)
- 一只无白斑的猫(ss)
这些对应于分别具有 SS、Ss 和 ss 基因型的后代。不幸的是,白斑的遗传并不是不完全显性的最佳例子,因为 Ss 和 SS 两种表型并不总是容易区分。白色的表达非常不规则,Ss 和 SS 基因型的白斑程度可能重叠。然而,原理应该是清楚的。在接下来的多等位基因部分中有一个稍微更好的例子,讨论了深色相缅甸猫、浅色相缅甸猫(东奇尼猫)和暹罗猫的 1:2:1 遗传行为(见图 3.8,第 39 页)。

这段内容讲的是遗传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有趣的现象: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
这和我们之前反复讲到的“显性 vs 隐性”是不同的情况。现在我们进入的是显性也不是“完全”显性的时候……
🧬 当显性基因不再“一锤定音”:不完全显性是怎么回事?
在我们之前讲的所有例子中,突变基因要么是:
- 完全隐性(如 a、d、l 等)→ 只有纯合状态才表现出来
- 完全显性(如 W)→ 有一个就表现,直接“压制”另一个
但现实世界远比教科书复杂!
🙋♂️ 有些基因是“介于中间”的——它们在杂合状态时也会表现出来,但表现介于两端之间。这类基因称为:
🔸 不完全显性基因(incomplete dominance)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Robi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