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育者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是决定某只猫是否为某个隐性基因的杂合子。原则上,解决方法很明确。假设您想知道一只黑猫是否为蓝色稀释的杂合子(携带隐性基因 d),测试育种的方法是将这只猫与一只蓝猫交配。如果只产生黑色小猫,繁育者可以假设这只猫是纯合子(DD)。然而,如果产生哪怕一只蓝色小猫(无论有多少黑色兄弟姐妹),这只猫就是杂合子(Dd)。
在实践中,测试育种可能会误导人。杂合子动物可能会因为巧合而产生一些黑色小猫,即使它不是杂合子。这个情况类似于抛硬币时只出现正面的情况。统计学告诉我们,在大量抛硬币的情况下,正反面出现的次数是相等的。但这并不妨碍偶尔出现连续正面或反面的情况。然而,这个难题可以通过规定必须产生一定数量以上的黑色小猫后,才能得出该动物是纯合子的结论来解决。通过这种方式,错误的风险可以尽可能减少。如果繁育了五只后代,没有一只小猫是蓝色的,错误的风险为 3%(也可以表示为 97% 的置信水平)。这是一个合理的确定性水平,但如果建立纯合性是一个重要目标时,这个确定性水平可能不够严格。繁育七只连续的黑色后代是一个更好的指示,因为错误风险减少到大约 1%。这相当于交配 100 只已知的杂合子黑猫,每只生产七只小猫,并发现其中一只只生产了黑色后代。表 10.5 的 A 栏给出了每只测试个体所生产的黑色小猫数量对应的错误概率。
黑色/蓝色的例子纯粹是说明性的。如果需要测试多种其他结果,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测试虎斑猫是否为非野兔毛的杂合子,或测试正常被毛的动物是否为长毛或某种隐性卷毛基因的携带者。在每种情况下,将猫与已知为怀疑基因的纯合子的猫进行配对测试是很方便的。还可以通过将动物与已知为怀疑隐性基因的杂合子猫进行配对来进行测试。此程序不如直接测试有效,因为它需要产生更多的后代,因此对于那些可以进行直接测试的情况,不推荐使用。

这一段讲的是繁育中一个很实际、很常见、也很棘手的问题:如何判断一只猫是否“携带”某个隐性基因?比如它看起来是黑猫,但是不是“隐藏”着蓝色基因(d)?
答案就靠一项经典操作:测试配对(test mating)。
🧪 你怎么知道一只猫是不是“携带者”?靠“测试育种”!
举个例子👇
你有一只黑猫 🐈,你想知道它是否携带蓝色基因(d),也就是它的基因型是:
- DD(非携带者,纯合)
- Dd(携带者,杂合)❓
表面看两者都是黑猫,但基因型不同,结果也不同!这时候我们可以做一件事:
🔍 测试育种(Test mating)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Robi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