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基因似乎只修改一个单一的性状,而另一些基因则同时影响多个性状的表现。在后者的情况下,这种基因被称为具有“多效性”的作用。多效性这一概念与基因作用的深入分析密切相关。表面上看,许多基因在不同程度上会表现出多效性作用。例如,如果将眼睛颜色和被毛颜色视为独立的性状,那么暹罗猫的基因就可以被认为是具有多效性,因为它同时影响眼睛颜色和被毛颜色。然而,如果将动物的色素沉着视为一个整体,则不存在多效性。这是因为蓝眼睛和淡黄色的暹罗被毛都是由 C 基因导致的色素形成严重受损所致。
一个更准确的多效性例子是显性白色基因。这个基因最明显的作用是产生白色被毛。这种作用在 100% 的情况下都能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所有携带该基因的猫都有白色的毛发。然而,这个基因还可能导致蓝眼睛和耳聋,但并非每只猫都表现出这些特征。因此,可以说这个基因是“多效性”的,因为它影响了三个不同的性状:被毛颜色、眼睛颜色和听觉能力。该基因对被毛颜色的表现是完全“显现”的,但对眼睛颜色和耳聋的表现则是不完全“显现”的。
在生化层面上,可能没有真正具有多效性的基因。基因之所以表现出多效性,可能是因为对其作用的分析还不够深入,以揭示基因的基本作用。在显性白色基因的例子中,这三种效应可能都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因,尽管目前还不为人所知。

这段内容带我们走进了基因作用的更深层次——多效性(pleiotropy)!🌟 这个概念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基因看似“万能”,同时影响多个性状。
🎯 什么是“多效性”?
在猫的遗传学中,有些基因不仅影响一个性状,而是同时作用于多个性状。这类基因就是我们说的:
🧬 “多效性基因”(Pleiotropy)
🧩 多效性基因例子:暹罗猫的基因
想象一下暹罗猫的毛色和眼睛颜色:
- 眼睛颜色 → 蓝色
- 被毛颜色 → 浅色(淡黄色)
🧬 这些特征都由同一个基因——C 基因来决定。
虽然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作“独立的性状”,但它们实际上是同一个基因引起的色素沉着问题,所以并不存在多效性。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Robi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