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繁殖调控

诱导排卵

养猫者常常希望在不进行实际配种的情况下让猫结束发情期。这可以通过诱导猫排卵来实现。诱导排卵有几种方法。最符合生理规律的方法是使用做了输精管切除术的公猫,或者经过睾酮处理的已去势公猫。被选来用于此目的的公猫,在做输精管切除术或去势手术前,应该是性欲旺盛且配种能力强的。使用公猫来检测母猫是否发情的一个优点是,公猫比主人更能判断母猫何时处于发情状态。对于那些发情时不会明显表现出外在发情迹象的猫品种来说,在配种时这是一个优势。使用经过处理的公猫也有一些缺点。猫舍必须多养一只猫,而且性欲旺盛的公猫可能会出现乱喷尿以及其他令人讨厌的行为问题。

排卵也可以通过将预先消毒的光滑玻璃棒或金属棒,或者一根湿润的棉签插入母猫阴道来诱导(图10)。引发母猫的交配叫声和交配后的打滚行为表明刺激成功。如果不成功,每隔10到15分钟重复这个过程,持续1小时,然后在12小时后再重复一次。尽管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但许多养猫者担心会对阴道造成创伤并引入感染。根据我们的经验,这些倒不是问题。

3.3 繁殖调控
图10. 发情母猫中,阴道拭子的深度插入所引发的促黄体生成素(LH)释放情况。这只猫对拭子的插入做出了排卵反应,从第3天孕酮浓度的上升便可证明这一点。零时刻代表插入拭子的时间。

注射促黄体激素,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肌肉注射250国际单位),也能有效地诱导排卵。合成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肌肉注射25微克)也能诱导促黄体生成素(LH)的释放和排卵。只有当猫有较大且成熟的卵巢卵泡(表现出发情迹象)时,它们才会对促性腺激素的处理做出排卵反应。促性腺激素只有在卵泡完全成熟时才起作用。对于那些发情迹象不明显或模糊的猫,很难判断何时进行处理。

最近,养猫者开发出了一种名为“穴位按压”的技术。据称,这种技术在诱导排卵方面既安全又有效。虽然这项技术还很新,尚未经过科学验证,但它可能会有效果。这个操作过程包括三个连续的部分:前戏、阴道外部刺激和穴位按压。首先,轻轻拍打发情母猫的后部几秒钟,模仿公猫在准备与母猫交配时的划动动作(图11)。紧接着,用手的中指轻轻摩擦母猫的外阴下方(图12)。在外阴刺激之后,立即对母猫尾根和骨盆之间的凹陷处进行穴位按压(图13)。当母猫将尾巴偏向一侧(这是正常的交配姿势)时,就会形成这个凹陷。有些母猫会明确偏好使用左手或右手按压,这取决于尾巴的位置。用食指向下并向内按压这个凹陷处。如果操作得当,据说可以感觉到“阴道的搏动”。刺激成功的表现是典型的交配后行为(发出叫声、打滚)。每隔10到15分钟重复这个操作过程,持续1小时,然后在12小时后再重复一次。

3.3 繁殖调控
图11. 用于诱导排卵的穴位按压技术的前戏阶段。此时用手轻拍猫咪,模拟公猫在配种初始阶段的踩踏动作。(图片由凯茜·加尔福和谢丽·德扬提供)
3.3 繁殖调控
图12. 穴位按压技术的挑逗或外阴刺激阶段。此时正用中指轻触母猫外阴下方的区域。(图片由凯茜·加尔福和谢丽·德扬提供)
3.3 繁殖调控
图13. 穴位按压步骤。将食指按压进猫尾根与骨盆之间的凹陷处(位于尾巴偏向一侧的对侧)。如果操作成功,在阴道区域突然向下并向内施压,会引发典型的交配后反应。(图片由凯茜·加尔福和谢丽·德扬提供)

无论使用哪种技术来诱导排卵,如果让猫持续发情而不怀孕,可能会导致猫的子宫发生变化,使它们日后更难受孕。这也可能会增加子宫蓄脓的可能性。

增加卵巢卵泡的产生

人们研究了让猫持续暴露在光照下与卵巢卵泡活动之间的关系。持续暴露在光照下的母猫,其大型卵泡腔卵泡的数量比每天接受14小时光照和10小时黑暗的母猫更多(9个对4.5个卵泡)(图1)。雌激素的产生也有所增加,这表明从生理学角度来看,这些卵泡是正常的。有趣的是,在持续光照下,母猫的发情周期每月只出现一次,而在每天14小时光照的情况下,发情周期每月出现两次。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持续暴露在光照下是否能显著增加猫的窝产仔数。如前所述,着床的胎儿数量与排卵的卵泡数量有关,大约在排卵8次以内(6.6只胎儿,着床率83%)。当排卵率大于8时,着床率(49%)和窝产仔数(4.4只胎儿)会受到不利影响。在上述持续光照研究中产生的卵泡数量(9个)处于有效着床的平衡点。

人工授精

可以使用人造阴道从公猫身上采集精液。大多数公猫能够在3周或更短时间内被训练使用人造阴道。一只处于发情期的完整母猫,或者一只经过雌激素处理的已绝育母猫,被用作“发情母猫”。当公猫骑上这只“母猫”时,阴茎会插入人造阴道。

精液也可以在猫处于麻醉状态时通过电刺激射精来采集。电刺激射精需要制作一个插入公猫直肠的电探针。通过电刺激射精和使用人造阴道采集到的精子在数量和质量上没有发现差异。

一旦采集到精液,通常会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然后用钝头套管和注射器直接注入母猫的阴道。在进行人工授精的同时,母猫必须接受激素(促黄体生成素(LH)、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处理以促使排卵。通过人工授精,受孕率已达到75%。此外,用先前长时间冷冻保存的精液给母猫授精也能使其怀孕。因此,从技术层面来讲,没有理由不能像在其他物种中那样对猫进行人工授精。

胚胎移植

人们已经研究了将胚胎从一只母猫移植到另一只母猫体内的可行性。总体而言,胚胎移植的成功率一直较低。大多数妊娠最终以流产或胎儿被吸收而告终。在通过胚胎移植成功受孕的案例中,分别出现了3例中有1例、4例中有2例、6例中有5例胎儿流失的情况。在后面这项研究中,在妊娠第22、25、34、35或39天出现了胎儿流失。从由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诱导的未排卵卵泡中采集的卵母细胞可以在体外受精,当移植到受体动物体内时,最终能够发育成足月胎儿。这一发现表明,当使用激素处理来诱导卵泡发育时,胚胎移植失败并非是由于卵泡发育异常所致。

抑制发情

发情周期可以通过使用孕激素类化合物来抑制。醋酸甲地孕酮,一种长效孕激素,在防止发情方面特别有效。要彻底防止发情,需要以每天2.5毫克的剂量连续服用醋酸甲地孕酮8周,或者以每天2.5毫克的剂量服用18个月,建议随后有2到3个月的停药期。如果在使用醋酸甲地孕酮后要让母猫配种,应该在停药后母猫的第二次发情期进行配种。其他长效孕激素类化合物,如醋酸甲羟孕酮,在防止发情方面也和醋酸甲地孕酮一样有效。

3.3 繁殖调控
图14. 处于不同光照周期下的猫的卵巢横截面图。8 图中A、B和C所示的卵巢来自每天接受14小时光照的猫。D、E和F所示的卵巢来自每天接受24小时光照且持续至少60天的猫。这些卵巢均在猫发情的第三天获取。请注意,持续接受光照的猫(D、E、F)的卵巢中,大型卵泡腔卵泡的数量更多。

在猫身上长期使用孕激素可能会导致各种并发症,包括子宫蓄脓、乳腺肿瘤、乳腺增生和糖尿病。醋酸甲地孕酮还会抑制猫的肾上腺皮质活动。

雄激素也可用于抑制猫的发情。mibolerone(一种雄激素类固醇),如果在预计卵巢活动开始前至少30天开始,以每天50微克的剂量使用,可防止母猫发情。只要有抑制发情的需求,就可以一直使用mibolerone,且不会干扰后续的生殖性能。长期使用雄激素类化合物可能会导致一些雄性化特征,包括阴蒂增大。

终止发情

醋酸甲地孕酮可用于抑制刚开始表现出发情迹象的母猫的发情。推荐剂量是前3天每天5毫克,随后10周每周2.5到5毫克。大多数猫在治疗的第一周结束时就不再发情了。

防止怀孕

在不想要的配种情况下,可以使用雌激素来防止怀孕。在交配后40小时内注射戊酸雌二醇(0.25毫克,肌肉注射)会阻碍卵子通过输卵管的移动,并导致卵母细胞退化。雌激素治疗的副作用包括发情期延长、子宫疾病发生率增加,以及在用药过量或持续治疗的情况下可能出现骨髓抑制。

对于猫的不当配种,一种更安全的方法是使用前列腺素F₂α(PGF₂α)诱导流产,在妊娠第20到30天之间,以每天每千克体重500微克的剂量连续使用2天。虽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住院治疗,但与雌激素治疗相比,引发子宫疾病的风险更低。

3.3 繁殖调控
3.3 繁殖调控

以下是本节关于诱导排卵、人工繁殖技术与激素干预手段的现代精读与解读,结合当前动物繁殖医学、猫科辅助生殖实践与兽医药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原文的内容进行系统澄清与补充:

剩余内容需解锁后查看

您需要付费解锁才能查看当前内容

学习会员学习会员免费
猫舍会员猫舍会员免费
永久猫舍永久猫舍免费
已付费?登录刷新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Niels C. Pedersen  

上一篇 2025 年 4 月 3 日 下午4:41
下一篇 2025 年 4 月 3 日 下午4:53

相关文章

  • 2.20 活力丧失

    在遗传上具有纯合性的血统内进行高强度的近亲繁育,最终会导致活力丧失。这种活力的丧失通常表现为成年时体型变小、生长速度减缓、常见传染病的病情加重且持续时间延长、产仔数减少、新生幼崽死亡率上升,以及出现更多的发育异常情况。疾病发生率的上升和繁殖力的下降,进而会对该品种或血统的受欢迎程度产生负面影响。 一个品种或血统内遗传活力的丧失,往往是由于育种者试图将该品种的正常特征强化到超出品种标准的极端程度所导…

    2025 年 4 月 3 日
  • 1.1 猫的驯化与起源

    几个世纪以来,家猫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尽管在某些文化中,它们被视为备受尊崇的生物,但有时也会被当作恐惧和迷信的对象。 猫至今仍是神秘的动物,我们对它们的了解还不完全。尽管有着悠久的与人类相伴和被人类接纳的历史,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依然与人类保持着一定距离。猫能够保留其野生祖先的特征和尊严,同时又能舒适地适应我们现代生活的家庭环境和条件。 在一个人类个性不断受到威胁的时代,当过度拥挤、噪音和视觉上…

    2025 年 4 月 3 日
  • 0.0 前言

    家猫是在密集圈养和高强度繁育条件下最难繁殖的动物物种之一。部分原因在于它们被驯化的程度相对较低,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它们独特的体质特性。与牛、马、羊、山羊和狗不同,猫是独居且具有领地意识的动物。因此,将它们圈养在有限的空间内,并且与大量其他猫共处,这违背了它们的天性。过度拥挤和不当的饲养管理会引发无数的传染病和行为问题。猫是纯粹的肉食动物这一事实,也导致了许多营养方面的问题。尽管猫需要大量的动物组织作…

    2025 年 4 月 3 日
  • 2.2 毛色变异

    自由生活的家猫群体在毛色和毛发质量上存在差异,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数百年。导致这种变异的突变基因数量很少,而且它们的遗传模式以及与表型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已被阐明。19世纪后半叶,猫爱好者(尤其是在英国)将表型变异作为培育品种的基础,为具有一种或多种不同表型的品种拟定了名称和优秀的展示标准。 从早期开始,人们又发现了更多的突变基因,这些基因产生了更多猫爱好者认可的毛色变种和毛发样式。如今,展示猫的…

    2025 年 4 月 3 日
  • 2.7 感觉器官的遗传性疾病

    进行性视网膜萎缩 进行性视网膜萎缩(PRA)是一种隐匿性疾病。在明显的外在症状出现之前,视网膜变性可能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在晚发型病例中,这种情况甚至可能在猫繁殖之后才出现。这增加了通过选择性育种来消除该疾病的难度。已知至少有3种不同形式的PRA(rt、Rdy、rdy),它们通过发病年龄和遗传方式相互区分。猫的PRA综合征与人类的色素性视网膜炎相似,可以作为人类疾病的有用动物模型。PRA的临床症状…

    2025 年 4 月 3 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添加微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