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 乳头瘤病毒(PVs)具有嗜上皮性,可感染人类以及包括鱼类在内的多种不同动物物种。
- 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多种皮肤病变和肿瘤相关,但该病毒也可在正常皮肤中被发现。
- 猫最有可能通过皮肤的损伤或擦伤而受到感染。
- 除了猫特有的乳头瘤病毒外,在猫的皮肤病变中还检测到了与人类和牛的乳头瘤病毒最为密切相关的DNA序列。
- 通过组织学检测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细胞变化,以及通过免疫染色检测病变内的病毒抗原或通过原位杂交检测DNA,可辅助诊断。
- 对于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皮肤病变,没有特效治疗方法。病变通常会自行消退。
- 对于侵袭性鳞状细胞癌(ISCC),如果可能,应考虑进行完整切除。
病原体特性
乳头瘤病毒(PVs)是含有环状双链DNA的小型病毒,属于乳头瘤病毒科(图1)。

图1. 乳头瘤病毒粒子
其基因组包含编码多种E蛋白的早期(E)基因和两个晚期(L)基因。部分E蛋白在病毒转录和复制过程中发挥作用。E6和E7蛋白是致癌基因,会干扰细胞调控。L基因编码两种结构蛋白L1和L2,它们在病毒组装过程中形成衣壳。在人类乳头瘤病毒诱导的肿瘤中,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然而,在乳头状瘤(疣)中,病毒DNA未整合,而是以自主复制的附加体形式存在。在动物中,乳头瘤病毒诱导的肿瘤内病毒DNA的整合似乎也并不常见(麦克拉克伦等人,2016)。不过,在猫的默克尔细胞癌(MCC)中已证实存在猫乳头瘤病毒致癌基因的基因组整合和表达(伊藤等人,2023)。
乳头瘤病毒可分为两个亚科:第一乳头瘤病毒亚科(包含52个属和数百个物种)和第二乳头瘤病毒亚科(目前有一个属)。保守的L1基因用于乳头瘤病毒的分类。如果两种乳头瘤病毒的L基因序列相似性低于90%,则被认为是不同类型;如果相似性低于60%,则属于不同的属(德维利尔斯等人,2004;伯纳德等人,2010)。
一般来说,乳头瘤病毒具有物种特异性,倾向于感染黏膜和皮肤上皮,并且偏好身体的特定部位(多尔巴,2005;多尔巴等人,2012)。大多数乳头瘤病毒引起的是无症状或无害的感染,但某些类型的乳头瘤病毒可诱导肿瘤形成。在每个宿主中都存在不同类型的乳头瘤病毒,猫也是如此(芒迪和汤姆森,2021;芒迪等人,2017d)。目前,在猫身上已检测到8种具有完整基因组序列的不同乳头瘤病毒类型,其中7种是猫乳头瘤病毒(乳头瘤病毒1-7;FcaPV1-7),还有牛乳头瘤病毒14型(BPV14),这是一种在患有肉样瘤的猫身上发现的牛特异性乳头瘤病毒(BPV)。猫乳头瘤病毒以前被命名为家猫乳头瘤病毒(FdPVs),但现在已提出一个更准确的分类学名称,即猫乳头瘤病毒(FcaPVs)(芒迪等人,2013a)。猫乳头瘤病毒被分为3个属:λ乳头瘤病毒属(FcaPV1)、Dyothet乳头瘤病毒属(FcaPV2)和Taup乳头瘤病毒属(FcaPV 3-7)(芒迪等人,2023)。牛乳头瘤病毒是乳头瘤病毒具有高度物种特异性这一规律的例外情况(芒迪和汤姆森,2021)。基于与已知猫乳头瘤病毒的低序列相似性,在一只患有皮肤乳头状瘤的猫身上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猫乳头瘤病毒类型(芒迪等人,2022b),并且在一只猫的骨诱导性鳞状细胞癌中确定了另一种可能的新型猫乳头瘤病毒类型(芒迪等人,2024)。
流行病学
乳头瘤病毒已在多种动物物种和人类中被检测到,是导致皮肤病变的原因之一(芒迪和基佩尔,2010)。尽管这些病毒往往具有物种特异性,但在猫身上发现了与牛和人类乳头瘤病毒相关的序列,这表明存在跨物种传播的可能性(阿尼斯等人,2010;奥尼尔等人,2011)。然而,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检测结果可能是由于样本采集或处理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所致(芒迪和汤姆森,2021)。乳头瘤病毒感染也在其他猫科动物中被检测到,包括佛罗里达豹亚种(美洲狮 Puma concolor coryi)、短尾猫(Lynx rufus)、亚洲狮(Panthera leo persica)、雪豹(Panthera unica)、云豹(Neofelis nebulosa)和猎豹(桑德伯格等人,2000;沃尔夫和斯普拉克,2007;米苏拉斯等人,2011;奥贝尔等人,2011;斯廷坎普等人,2022)。
发病机制
乳头瘤病毒具有嗜上皮性;感染通常通过皮肤的损伤或擦伤发生。最初,生发层(基底层,图2)的基底细胞被感染,这会导致棘层和颗粒层细胞增生并延迟成熟。在基底细胞中仅发生早期基因表达,这些细胞使得乳头瘤病毒感染得以持续存在。病毒蛋白(L1和L2)的合成以及病毒粒子的组装发生在棘层,更具体地说,发生在颗粒层的终末分化细胞中。病毒存在于分化的角质化细胞中,并随着角质层的脱落细胞一起被排出。

图2. 皮肤的不同层次
由于乳头瘤病毒具有改变细胞调控的能力,它们也可诱导肿瘤形成。乳头瘤病毒是人类病毒性肿瘤的最常见病因之一,也与狗、马、反刍动物和猪的肿瘤相关。E6和E7均被认为是致癌基因,它们表达的蛋白质分别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pRB)蛋白和p53蛋白,从而干扰正常的细胞调控,导致恶性病变(阿尔塔穆拉等人,2016)。然而,乳头瘤病毒通常也存在于包括猫在内的不同动物的正常皮肤中(芒迪和威瑟姆,2010);这使得很难确切证明乳头瘤病毒序列的存在与皮肤病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