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页内容是基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猫咪遗传学简化版本,其中每个性状都有一个符号,并且分为显性、隐性或共显性。在猫咪中,一些性状是单基因控制的,即由一对基因控制,像开关一样决定性状的呈现与否。其他性状则由多基因(基因组)控制,但因为我们关注的是表型(可见的性状),我们可以使用符号并像单一基因那样进行预测。这些不同的基因组合与互动产生了丰富多样的颜色和体态。网络上有一些资源可以预测某些配对的结果(如果你不是遗传学专家,推荐使用),或者可以教你如何使用潘奈特方格预测后代。
请记住,在猫咪繁育中,我们通常关注的是可见的性状!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称为基因座。猫咪有19对染色体。每对染色体是相似的(一条来自母亲,另一条来自父亲)。这意味着每个基因在染色体的同一基因座上有两份拷贝(等位基因)。这些等位基因可能是相同的A-A,或是不同的A-B。为了大大简化过程,每个父母会将其中一个等位基因传给后代,这个等位基因与另一个父母传递的等位基因配对。这样就能产生不同的组合,例如:A-A,A-B,B-A,B-B。
好吧,现在我们有两个等位基因控制一个性状。通常其中一个是显性基因(显现为可见性状),另一个是隐性基因(隐藏,但可以传递给后代)。有些基因是共显性的,其可见效果是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只有当猫咪继承了两个隐性等位基因时,隐性性状才会在外观上表现出来。
基本颜色基因
猫咪的毛色由两种类型的色素决定——黑色素(黑色/棕色色素)和黄红色素(黄色/红色色素)。黑色素有几种突变形式。毛发的颜色取决于这些色素的种类。还有许多其他基因会影响毛发中的色素数量,以及色素是否沿着毛发轴以交替的明暗带的形式排列,或以单一、均匀的带状形式从毛囊一直延伸到毛尖。页面底部提供了一个更详细的描述,说明黑色素是如何工作并产生多种颜色的。
性状 | 显性 | 隐性 | 备注 |
---|---|---|---|
Colour/Albino (颜色/白化) | C – full colour (全色) | c – pink-eyed albino (粉红眼白化) cᵃ – blue-eyed albino (蓝眼白化) cᵇ – Burmese (缅甸猫) cᵐ – Mocha (摩卡色) cˢ – Siamese (暹罗猫) | cˢcᵇ = Tonkinese (东奇尼猫) |
Agouti (虎斑基因) | A – agouti (虎斑) | a – non-agouti (非虎斑) | Wild-type is agouti (野生型为虎斑) |
Agouti – Charcoal Pattern (虎斑基因 – 木炭纹) | a + Aᴾᵇ = Charcoal Pattern (木炭纹) | A2 = A2 是孟加拉猫和萨凡纳猫中的虎斑基因变体,其表型影响尚未确定。 Aᴾᵇ = Aᴾᵇ为亚洲豹猫中的另一种虎斑变异基因 Aᴸˢ = Aᴸˢ为薮猫和萨凡纳猫中的另一种虎斑变异基因,其表型影响尚未确定 | |
Black/brown (黑色/棕色) | B – black/brown (黑色/棕色) | b – chocolate (巧克力色) b¹ – cinnamon (肉桂色) | 显性顺序为B > b > b¹ |
Dilution (稀释) | D – dense (浓密色) | d – dilute (稀释色) | |
Orange (橙色) | O | o – wild-type (野生型) | 性联基因 |
White Masking / Spotting (白色遮盖/斑点) | W – White masking (白色遮盖,掩盖所有其他颜色) | ws – piebald/white spotting (白斑/大块白) w – non-white (非白色) wg – white gloving (白手套) wsᵃˡ – salmiak pattern (咸甘草纹) | Sb和Sp为假定修饰因子 |
性状 | 显性 | 隐性 | 备注 |
---|---|---|---|
Amber (琥珀色,延伸基因/黑色修饰基因) | E – black pigment produced (产生黑色素) | e – red pigment produced (产生红色素) | ee 基因型会产生红色色素,而非黑色或蓝色 |
Dilute Modifier (稀释修饰基因) | Dm – modifies dilute colours (修饰稀释色) | dm – no effect on colour (对颜色无影响) | 显性,但仅对稀释基因“d”纯合子的猫产生影响 |
Pink Eye Dilution (粉眼稀释) | ?? | ?? | 隐性?将黑色转为浅棕色,眼睛呈金色且瞳孔为红色 |
Colour Inhibitor (颜色抑制基因) | I – gives silver undercoat (产生银底色) | i – no silver undercoat (无银底色) | 显性基因赋予银底色,与宽带基因(Wb)协同作用于渐层、烟色等表型 |
Sunshine (Siberian Golden) (阳光基因/西伯利亚金色) | — | sg – gives silver undercoat (产生银底色) | 隐性基因,存在于西伯利亚猫(可能还有库里短尾猫)中,目前仅在虎斑花纹的西伯利亚猫中发现,可在黑色、蓝色等毛色中产生红色区域。由于阳光基因与抑制基因位于不同的基因座,同一只猫可能同时拥有两种基因,从而表现出“双色金属”的外观,既有银色区域也有金色区域) |
不带马耳他稀释的真黑素颜色(黑色、巧克力色、肉桂色)。浓密颜色。
B 基因负责毛发中的黑色色素生成。它会导致一种名为真黑素(Eumelanin)的色素的生成(为球形颗粒)。真黑素的生成会受到温度的影响:较低的温度会生成更多真黑素,而较高的温度会生成较少真黑素。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长毛黑猫的毛发根部区域颜色更浅,因为这一部分最接近身体且温度更高。同时,这也是为什么毛色在身体的末端(如脸部、耳朵、腿、尾巴)通常更浓密,因为这些部位比躯干更凉爽。
B 基因有一个隐性的等位基因 b。它会将真黑素变形成椭圆颗粒,从而呈现出巧克力色。另一个等位基因 b¹,比 B 和 b 都是隐性的。它会呈现出肉桂色。一只黑猫可以是 Bb 或 Bb¹。一只巧克力色猫可以是 bb 或 bb¹。但肉桂色的猫只能是 b¹b¹。这些被称为浓密颜色。
稀释的真黑素颜色(蓝色、丁香色、小鹿色)
黑色、巧克力色和肉桂色也存在稀释版本,分别称为蓝色、丁香色和小鹿色。这些稀释颜色的显性顺序与浓密颜色相同。稀释是由另一个基因(即不同的基因座)引起的,该基因用 D 表示(隐性形式为 d)。这个基因通过改变毛发中的色素颗粒浓度,使毛色变得更浅。当猫从父母双方都继承了 d 时,这个隐性基因与黑色、巧克力色或肉桂色结合,就会生成稀释色。否则(DD 或 Dd 基因型),猫咪会保持浓密颜色。
例如,一只蓝色猫与一只巧克力猫的后代可能是黑色的,尽管黑色对蓝色显性,对巧克力色也显性。这是因为巧克力基因位于一个基因座,而稀释基因位于另一个基因座。黑色的后代从巧克力父母那里继承了浓密色基因,从蓝色父母那里继承了显性的真黑素基因,但由于它只从蓝色父母那里获得了一份隐性稀释基因(d),所以毛色并没有被稀释。
黑/棕色基因 (Black/Brown Gene) | 稀释 (Dilution) | 稀释修饰基因 (Dilute Modifier) | 真黑素颜色 (Eumelanistic Colour) |
---|---|---|---|
B- | D- | any (任何) | 棕色/黑色 (Brown/Black) (稀释修饰基因不影响非稀释颜色) |
B- | dd | dmdm | 蓝色 (Blue) |
B- | dd | Dm- | 焦糖色 (蓝色基础的焦糖色,Caramel – blue based caramel) |
bb 或 bb¹ | D- | any (任何) | 巧克力色 (Chocolate) |
bb 或 bb¹ | dd | dmdm | 丁香色 (Lilac) |
bb 或 bb¹ | dd | Dm- | 灰褐色 (丁香色基础的焦糖色,Taupe – lilac based caramel) |
b¹b¹ | D- | any (任何) | 肉桂色 (Cinnamon) |
b¹b¹ | dd | dmdm | 小鹿色 (Fawn) |
b¹b¹ | dd | Dm- | 焦糖小鹿色 (小鹿色基础的焦糖色,Fawn based Caramel) |
表格注释:
- 表中的符号说明:
- B- 表示基因型中至少有一个显性 B 基因。
- D- 表示基因型中至少有一个显性 D 基因。
- dd 表示隐性稀释基因纯合型。
- any (任何) 表示不管稀释修饰基因是什么类型都不影响结果。
- dmdm 表示稀释修饰基因隐性纯合型。
- Dm- 表示稀释修饰基因中至少有一个显性 Dm 基因。
- 颜色基因解释:
- B 基因: 控制黑色素(真黑素)的基本表达。
- D 基因: 控制颜色是否稀释。
- Dm 基因: 进一步修饰稀释颜色,产生焦糖色调。
褐黑素颜色(红色、奶油色)及性连锁特征(玳瑁色、蓝奶油色)
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处理的是常染色体上的“非此即彼”的情况。而性染色体(X 和 Y)则与常染色体的行为有所不同。性染色体有一对,分别是 X 和 Y。正常的雌性为 XX,正常的雄性为 XY。可以将 Y 染色体看作一条“丢失了一条腿”的 X 染色体,因此失去了那条腿上的基因。这意味着某些从雌性遗传来的基因在雄性中没有对应的基因。在遗传符号中,这种情况用“-”表示,表示只有一方遗传了基因,另一方为空白。
性连锁红色基因(姜黄色、橘色、沙黄色、橙色等)位于性染色体上。红色的阴影变化是由其他多个基因导致的。其稀释形式称为奶油色。该基因将真黑素(以黑色为基础的颜色)转化为褐黑素(以红色为基础的颜色)。
- 雄性只能是 –(生成真黑素颜色)或 O(生成红色或奶油色,代替真黑素颜色),但不能两者兼有。
- 雌性则可能是 – –(真黑素颜色)、OO(红色或奶油色)或 O-。
O- 很有趣,因为 O 并不对 – 显性。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体细胞都有两条 X 染色体,这意味着同时有 O 和 -。在胚胎早期发育时,其中一条 X 染色体会随机关闭。这意味着 X 染色体有 50% 的几率是 O(生成红色)或 –(不生成红色)。因此,这只猫会呈现出一块块红色和黑色毛发(或者是奶油色和蓝色等,只要两种颜色都是浓密色或稀释色)。如果这种关闭发生在早期(细胞数量较少时),猫的毛发会形成斑块;如果关闭发生在晚期(细胞数量较多时),则毛发呈现较少斑块的杂色外观。
对于性连锁性状来说,雄性小猫仅从母亲处遗传该性状,因为母亲提供 X 染色体(父亲只能提供 Y 染色体)。而雌性小猫则会以相同的比例从父母双方继承性状,因为雌性从父母双方各获得一条 X 染色体。
稀释修饰基因:焦糖色和杏色
另一个颜色基因是稀释修饰基因(或称双重稀释),它会改变稀释颜色的外观。这些颜色会呈现出更粉红色的色调,并带有轻微的金属光泽。这种视觉效果是由显性基因 Dm 引起的。Dm 基因位于不同于稀释基因的基因座上,因此它的遗传与常规稀释基因是独立的。
Dm 基因仅对稀释颜色产生影响:
- 将蓝色、丁香色和小鹿色转变为焦糖色;
- 将奶油色转变为杏色。
Dm 基因对浓密颜色无影响。隐性等位基因 dm 对毛色没有任何影响。
以下是表格的完整翻译:
红色基因 (Red Gene) | 稀释 (Dilution) | 稀释修饰基因 (Dilute Modifier) | 褐黑素颜色 (Phaeomelanistic Colour) |
---|---|---|---|
O | D- | any (任何) | 红色 (Red) |
O | dd | dmdm | 奶油色 (Cream) |
O | dd | Dm- | 杏色 (Apricot) |
注释:
- O (红色基因): 控制毛色是否为红色/奶油色。
- D-: 显性稀释基因(毛色不稀释)。
- dd: 隐性稀释基因纯合(毛色被稀释)。
- 稀释修饰基因:
- dmdm: 隐性稀释修饰基因,对颜色没有进一步影响。
- Dm-: 显性稀释修饰基因,将稀释颜色转化为杏色。
显性上位基因
显性上位基因是一种能够覆盖由通常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的基因。当我们谈论显性时,实际上只应该指同一基因座上的基因,例如黑色和巧克力色的对比。然而,为了方便,我们通常会说黑色对蓝色是显性的,但实际上这涉及两个不同基因座上的基因。浓密色(Dense)对稀释色(Dilute)是显性的,无论其底色是什么。浓密色和稀释色属于显性上位基因类别,它们影响其他基因的表现。
性连锁红色基因是一个对真黑素颜色具有显性上位效应的基因。当育种者谈论显性上位基因时,他们通常指的是遮盖基因,比如纯白色(Solid White,覆盖所有其他颜色)或白斑基因(White Spotting,覆盖部分颜色形成色斑)。无论底色是什么,白色遮盖和白斑基因的作用方式都是相同的。
白色遮盖和白斑(杂色)基因
白色遮盖基因和白斑基因是同一基因的不同等位基因。白色遮盖(White Masking)会使全身毛发呈现完全的白色,同时鼻镜和爪垫为粉红色。一只或两只眼睛可能为蓝色,且蓝眼一侧的耳朵可能失聪,这是因为在胚胎中眼组织和耳组织彼此非常接近。而橙眼白猫通常不会耳聋。
白斑基因(White Spotting)会在身体上形成白色斑块。在白斑基因活跃的部位,毛发和底层皮肤缺乏色素,因此皮肤呈粉红色,毛发为白色。如果白斑基因影响了胚胎中形成眼睛的细胞,则猫可能有蓝色眼睛。如果它仅影响了形成眼周皮肤的细胞,而没有作用于胚胎眼细胞,那么眼睛的颜色可能为橙色、黄色、绿色等。有时,一只眼睛为蓝色,而另一只则为不同的颜色。此外,异色眼猫可能在蓝眼一侧耳聋,因为胚胎中耳组织细胞(位于眼组织细胞旁边)受到了影响。
白色遮盖基因和白斑基因是同一基因(称为 KIT 基因)的不同等位基因,其显性顺序为 W >> ws >> w >> wg。目前尚未确定咸甘草纹 (salmiak wᵃˡ) 在这一顺序中的确切位置。
WW = 纯合白色
Wws = 白色,携带白斑基因
Ww = 白色,携带非白色基因
Wwᵃˡ = 白色,携带咸甘草纹基因
Wwg = 白色,携带白手套基因
wsws = 纯合白斑
wsw = 白斑,携带非白色基因
wswg = 白斑,携带白手套基因
ww = 纯合非白色
wwg = 非白色,携带白手套基因
wgwg = 纯合白手套基因
(目前仍在研究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的白斑基因突变,例如伯曼猫的白手套、布偶猫的白脚套、白色喉部挂坠、白色胸斑等。此外,目前尚无用于表示阿尔泰(Altai)版白斑的符号。)
在旧的符号体系中,白色遮盖基因(Wᴰ – 全身色素完全丧失)被认为对所有其他颜色基因具有显性上位效应,并且可以遮盖独立的白斑基因(Wˢ)。在旧符号中,其对应的隐性等位基因为 wᴰ,不会导致色素缺失。因为 Wᴰ 被认为对 Wˢ 具有显性上位效应,所以理论上,一个基因型为 Wᴰ/Wᴰ 的遗传性白色猫可能会遮盖白斑,而白斑可以在非白色的后代中显现,而基因型为 Wᴰ/Wᴰ 的猫则总是会有白色后代。早期文献中,白斑基因用 S 表示,其隐性等位基因为 s,而现在这分别是 ws 和隐性等位基因 w 及 wg。
ws 基因的表现极其多样。一只携带单一 ws 基因的猫可能只有少量白色,也可能有大量白色。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拥有两个 ws 基因拷贝的猫白色区域更多,甚至可能是全白。通过选择性繁育可以稳定白色的分布量,因为还有其他基因(称为多基因)会影响颜色分布。例如,某些品种已经通过选择性繁育固定了白手套或白脚套特征。
伯曼猫与布偶猫的白手套图案基因
某些白色标记的图案非常稳定,这表明它们可能由不同的白斑基因或等位基因控制。例如,伯曼猫和布偶猫的手套和倒 “V” 图案是稳定的。如果这是由一个不同的基因控制,那么它必须是隐性纯合基因,因为这种性状可以稳定遗传(如果是显性基因,就会出现非白色标记的变异)。这种稳定性是通过选择性繁育隐性纯合猫实现的,它们始终能稳定地遗传这种性状。
将伯曼猫与无白手套的重点色猫交配后,产生了无白手套的重点色后代。当这些后代再相互交配时,它们的后代中约 25% 有白手套,另一些则没有白手套。基因符号 wg 表示伯曼猫的白手套基因。另一些繁育者表示,无白手套的重点色猫与有白手套的重点色猫交配后,生出了混合有白手套和无白手套的小猫。如果正常的白斑基因 ws(之前记为 S)受到一个控制白色分布位置和数量的独立基因的影响,这种现象是可能的。白手套基因 wg(白手套)相对于 W 和 ws 是隐性的,因此所有伯曼猫都是 wg 的隐性纯合体。
(伯曼猫白手套的现代符号为 wg,取代了旧符号 G 或 mit。有时也使用过 sb,但 sb 主要是用于非伯曼猫的手套图案。此前的理论认为所有伯曼猫都是 mit 和显性 S 的纯合体(符号为 SS mit mit),因为如果猫的基因型为 Ss mit mit(白斑杂合子),将会出现无白手套的重点色猫(基因型为 ss mit mit 的后代),但在现实中并未观察到这种情况。)
布偶猫的白手套图案与伯曼猫的白手套图案非常相似,因为该品种的创始雌猫可能与伯曼猫的雄性交配(以及其他品种的雄性)。然而,布偶猫具有额外的白斑特征,在有白手套的布偶猫的腹部形成了一条白色条纹。布偶猫的白手套基因可能是 wg 加上修饰基因(在旧文献中常用 sm 表示,假定为白斑基因的一个不完全隐性等位基因)。
有白手套的布偶猫比伯曼猫的白手套猫白色更多,后腿的白靴更长,腹部从下巴到尾巴基部有一条白色条纹,因此可能存在一些未被识别的修饰基因。理想的双色布偶猫,背部的白色不超过三分之一,腿部是白色,腹部几乎完全为白色,白色延伸至脸部,形成倒 “V” 形图案。这种稳定的分布也表明存在多基因的作用。显性顺序和修饰基因的存在还可以解释高手套(high mitted)、中高白(mid-high white)和高白(high-white)图案的形成。
(如果为了方便理解更倾向于使用旧符号体系,基因符号如下:
- ss = 纯色重点布偶猫(无白色);
- sm s = 手套布偶猫;
- Ss = 理想的双色布偶猫;
- Sm sm = 高手套图案;
- S sm = 中高白图案;
- SS = 高白图案。
仅用于预测目的,有些繁育者采用了 S1, S2, S4 等符号来描述这些性状:
- ss = 无白斑;
- S1 S1 = 伯曼猫白手套;
- S2 s = 布偶猫白手套;
- S2 S2 = 高手套图案;
- S4 S2 = 中高白图案;
- S4 S4 = 高白图案。)
斑纹基因
重点色并未包含在此处,因为它是一种白化病的形式。这些基因会影响身体上颜色的分布。繁育人已经给一些假定的基因赋予了符号,但这些符号并未被广泛接受。你会发现,过时的文献将Ta称为麻纹虎斑,Tm称为鲭鱼虎斑,Tc称为经典虎斑,并将它们描述为单一“虎斑”基因的等位基因。后来证明这是不正确的。Tm和Tc不再使用;鲭鱼虎斑现在称为Mc,经典虎斑称为mc。麻纹虎斑是一种不同的基因,仍然称为Ta,尽管一些早期研究将其指定为U,即“无条纹虎斑”。
显性 | 隐性 | 备注 | |
孟加拉猫金砂 | gl | ||
黑色素抑制剂 | I – 银色 | i | 银色(ii + Wb = 金色) |
Ojos Azules 猫 | ?? | 显性,导致蓝色眼睛和白色四肢 | |
点斑 | Sp | 埃及猫身上的斑点 | |
虎斑图案 | Mc- 鲭鱼虎斑 Ms – 点斑 | mc – 经典虎斑 | |
虎斑图案修饰-大小 | Thl – 大图案经典虎斑 | ths – 小图案经典虎斑(肯尼亚猫) | 针对澳大利亚雾猫,与鲭鱼或经典虎斑进行交互,以确定斑点的大小/密度 |
虎斑图案修饰-斑点 | Pmf – 改良型虎斑 | pmu – 未改良型虎斑 | 针对澳大利亚雾猫,与鲭鱼或经典虎斑互动,分别产生小斑点或大斑点 |
麻纹虎斑 (另外一种叫法:无条纹虎斑) | T a– 阿比西尼亚麻纹 U (另外一种叫法的符号) | ta – 非阿比西尼亚麻纹 u | 原本被认为是虎斑纹的等位基因,但现在已知它位于不同的基因座上 |
白色遮盖/点斑 | W – 白色遮盖(遮盖所有其他颜色) | ws – 花斑/白色点斑 w – 非白色 wsal – 咸甘草纹(salmiak) wg – 白色手套 | Sb和Sp是定位修饰符除了伯曼猫以外的其他品种都有白色手套,但可能没有“白色手套”基因 |
宽带基因 | Wb | 确定毛囊与第一层色素带之间的银色/金色底毛带的宽度。 |
虎斑基因(Agouti)图案
经典虎斑(Agouti)花纹理论基于一个虎斑基因座。现代理论则涉及两个虎斑花纹基因以及一些修饰基因。每根虎斑毛在生长过程中都会形成几个色带。深色带包含正常形状的色素颗粒。浅色带则包含更多细长的颗粒,看起来更浅,更偏红色。虎斑基因A允许这种色带的形成。隐性形式,非虎斑(Non-Agouti)a,意味着在整个毛皮长度上产生深色色素,并抑制细长颗粒的产生。野生型是虎斑。在花纹虎斑猫(例如经典/斑纹、鲭鱼等)中,一些区域是虎斑(麻纹),一些区域是非虎斑(斑纹)。
主要有三种虎斑图案:麻纹、鲭鱼斑和经典虎斑/斑点。这三种都有面部斑纹。麻纹图案(例如阿比西尼亚猫)除了头部和腿部及尾巴上的一些残留斑纹外,没有其他斑纹。身体的其他部位则有虎斑基因(Agouti)的毛发。在腹部,由于色素自然较少,虎斑条纹不太明显(条纹之间的对比度较低)。鲭鱼斑图案是条纹虎斑图案。经典虎斑/斑点图案则有更厚、更深的斑纹,包括侧腹上的牛眼斑纹。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Sarah Hart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