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毛遗传
-
3.8 橘猫、奶油与玳瑁的秘密:从 O 基因看猫的性别遗传色彩
一只通体橘红的猫,或一只奶油色软绒的幼崽,总能引起人们的喜爱。但你是否知道,这些颜色背后,有一条独特的遗传路径?主导橘色系的 O 基因(俗称 Orange 基因)不仅是猫咪色彩调控的关键点之一,更是目前已知少数与性别直接挂钩的毛色基因。这也解释了为何橘猫几乎都是公猫,而玳瑁猫几乎清一色为母。本文将带你走进 O 基因的遗传机制,揭示橘、奶油、杏色及玳瑁花纹背后的科学原理。
-
3.7 黑、巧克力与肉桂色:真黑素遗传路径下的三色分支
黑猫、巧克力猫和肉桂猫的外观差异,看似只是色调深浅的变化,实则都源自一条色素合成途径上的“基因分化”。这一分化由控制黑色素(eumelanin)合成的关键基因 Tyrosinase-related protein 1(TRYP1) 所主导。TRYP1 基因的三种等位基因——B、b、bl,分别对应黑、巧克力与肉桂三种毛色,构成一个经典的隐性遗传层级系统,是目前被深入研究并应用于繁育实践的重要色素位点…
-
3.6 蓝眼白猫的细微差异:从 Foreign White 到双色猫的蓝眼变异机制
蓝眼睛一直是白猫最吸引人的视觉特征之一,但你是否注意到,不同蓝眼猫的眼睛颜色深浅常常不一样?有些是明亮的冰蓝,有些是深邃的海蓝,还有的猫出现“鸳鸯眼”——一只蓝,一只绿或黄。这种表型差异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遗传交互机制。特别是在拥有色点基因(cscs)、显性白(W)或白斑基因(ws)等不同遗传背景的猫中,蓝眼并非单一基因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叠加的表现。本节将结合 Foreign White 繁育…
-
3.5 从 Foreign White 繁育计划中学到的经验:如何培育既蓝眼又不耳聋的白猫
蓝眼白猫是许多繁育人追求的“理想型”外貌,但这一表型背后往往伴随着先天性耳聋的风险,尤其是由KIT 基因显性突变(W)导致的白色个体。为了在保持蓝眼和白毛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耳聋风险,英国在 20 世纪中叶开展了一项经典的繁育计划——Foreign White 项目。这项计划采用了科学的遗传策略,将蓝眼色点基因(cscs)与控制毛色的 KIT 基因进行组合优化,为今天的繁育实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
-
3.4 白猫的蓝眼之谜:不同基因路径下的相同眼色
蓝眼睛的猫总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尤其当它们全身雪白、眼若晴空时,更是让人惊艳。然而,蓝眼并不总由同一种机制决定,不同基因型可通往相似的表型。在白猫中,蓝眼不仅与毛色基因(如 KIT 突变)有关,还可能与其他独立基因(如酪氨酸酶 Tyrosinase)相关。本文将从遗传学角度,剖析白猫蓝眼的遗传基础,并厘清其与听力、毛色、基因型之间的复杂关联。
-
3.3 白猫与耳聋:显性白基因如何影响听觉发育
白猫常因其纯白的毛色与蓝色双眼而深受喜爱,但伴随而来的一个重要健康问题——先天性耳聋,却常被忽视或误解。事实上,并非所有白猫都会耳聋,耳聋也并不等于毛色所致。现代遗传学研究揭示,KIT 基因中的显性突变(W)与非皮肤黑色素细胞的发育密切相关,而这些细胞在听觉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文将聚焦 KIT 基因突变与白猫耳聋之间的关系,深入解析表型、基因型与生理机制之间的联系。
-
3.2 白爪猫的遗传密码:从手套基因到白斑分布的复杂调控机制
猫咪前爪上的“白手套”不仅令人着迷,也常被视为品种特征的一部分。但在遗传学层面,这种“白”可能源自KIT 基因的多种突变形式,其中既有隐性手套基因(wgwg),也有显性白斑基因(ws)。近年来,科学研究揭示了这些突变如何在伯曼猫、布偶猫乃至其他品种中交叉传播,并对繁育实践与注册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
3.1 白猫与加白猫:KIT 基因与酪氨酸酶突变在“白色表现”中的分层作用机制
在猫的毛色遗传体系中,“白”并不是一种单一的颜色表型,而是由不同分子机制主导的多种遗传现象。无论是完全白毛、带有局部白斑的双色或香草型花纹,亦或罕见的白化型猫,它们都可以呈现“白色”的外观,但其遗传背景和生理基础却大相径庭。理解这些不同类型的“白”对于科学育种、健康管理以及避免误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聚焦三类“白”猫的核心机制——显性白(Dominant White)、白斑/双色(White Sp…
-
2.2 被毛的变异
猫的被毛除了为潜行捕食提供伪装外,还能保护皮肤免受擦伤,防止晒伤和热量散失。这些特性源于被毛的组成。被毛主要有两种类型:外层被毛和底层被毛。外层被毛为较柔软的底层被毛提供保护性覆盖,并具有触觉特性。触须和粗壮的面部毛发具有感觉功能。底层被毛主要起到隔热作用,以抵御温度波动。 被毛由三种类型的毛发组成:护毛、芒毛和绒毛。护毛数量最少。它们粗壮笔直,逐渐变细至尖端。芒毛比护毛数量更多、更细,在逐渐变细…
-
2.2 毛色变异
自由生活的家猫群体在毛色和毛发质量上存在差异,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数百年。导致这种变异的突变基因数量很少,而且它们的遗传模式以及与表型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已被阐明。19世纪后半叶,猫爱好者(尤其是在英国)将表型变异作为培育品种的基础,为具有一种或多种不同表型的品种拟定了名称和优秀的展示标准。 从早期开始,人们又发现了更多的突变基因,这些基因产生了更多猫爱好者认可的毛色变种和毛发样式。如今,展示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