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繁育的一个令人愉快或恼人的特性(取决于个人的观点)是,没有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同的。这种变异既存在于野生型特征中,也存在于突变型特征中,但在后者中更为常见。这种变异的存在引出了“表现度”这一概念,用来描述某些性状表现的范围。一些突变表型相对稳定,而另一些则表现出显著的变异。一个表现出广泛变异的性状例子是斑片白斑,正如图 9.1 所示。
S 基因是半显性的,这意味着杂合子和纯合子通常具有不同的表型。然而,白斑的表现极为多样,尤其是在杂合子 Ss 中。这种变异可以通过在图表上绘制斑点表现的不同等级数量曲线来评估。这可以称为“表现度曲线”。一种猫的表现度曲线可能与另一种猫的不同,因此,性状的表现不仅在个体猫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在不同品系之间也可能有所不同。
如果一个性状表现极为不稳定,那么可能会出现一些个体根本不表现该性状,尽管它们具有突变基因型,但看起来却是正常的。这种奇特的现象甚至可能发生在一个已知变异性不大的性状中。术语“不完全显性”或“部分表现”用于描述这种情况:即性状未能表现出来,尽管基因型表明它应该表现出来。幸运的是,目前已知的颜色基因通常表现出稳定的显性特征。所有这些基因都能按预期定期表现。然而,不完全显性的一个例子是可能存在一个次要的白斑基因,该基因在胸部或下腹部产生一个小的白斑或一簇白毛。斑点的大小是可变的,有可能一些动物应该表现出斑点,但实际上没有。这些动物的颜色是纯色的。这类动物被称为“正常重叠体”,因为尽管它们具有正常的颜色,它们却拥有突变基因型,因此在繁育时会表现出突变性状。
虽然被毛颜色基因通常表现出规则的显性,但其他遗传异常却不一定如此。这些异常通常表现出不完全显性。尾巴弯曲或结节的遗传就是一个例子,甚至像硬毛或折耳猫这样定义品种的特征也会表现出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动物的身体具有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这在缺陷在发育早期出现时尤为明显,此时组织尚未完全形成,及时和自我调节的生长过程可以启动,以纠正缺陷。在许多个体中,遗传紊乱持续存在并最终产生一个有缺陷的个体。然而,在另一些个体中,这种紊乱可能会被克服,从而产生一个外表正常的个体。许多异常的严重程度的变异也源于同样的过程;只是在这些情况下,自我修复仅是部分的。无论是哪种情况,导致紊乱的基因是存在的,尤其是在那些外表看似正常的个体中,这一点不应被忽视。

你现在看到的是猫咪遗传学中非常微妙但对繁育极其重要的一个主题:变异(variation)、表现度(expressivity)与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penetrance)。
这部分讲的是:为什么有时“有这个基因”,却“没这个表现”?😼🧬
🎭 猫的遗传表达,并不总是“说了就做”!
猫咪遗传的一个“既神奇又麻烦”的特点是:
👉 即使拥有相同基因,表现出来的样子也可能不一样
这就是遗传学中的变异性,也是繁育中最难预测、最容易混淆的部分之一。
📈 关键词一:表现度(expressivity)=性状“有多强”
表现度指的是:某个基因型会在外观上表现出什么程度的性状?
以 白斑基因 S 为例👇
- Ss(杂合):可能只在胸口有一撮白
- 也可能有半身是白色
- SS(纯合):理论上应该比 Ss 更白,但……有时却看不出来特别明显!
📊 每只猫的白斑分布都不一样,可以画出一条“表现度曲线”(白斑从少到多)
不同猫舍、不同血系的曲线也可能不同。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Robi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