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 – 2024, Sarah Hartwell
在我工作的猫收容所,我们常说“淘气玳瑁”和“随性黑猫”。我们的一位兽医也使用过“淘气玳瑁”这个标签,并告诉我们“玳瑁猫性格暴躁”是众所周知的。然而,白色的加入具有“平静效果”,玳瑁加白的性格“没有纯玳瑁那么暴躁”。“淘气玳瑁”这个标签通常不适用于稀释玳瑁(蓝奶油色),可能因为在家猫种群中它们较少见。姜黄色猫常被认为性格活跃、火爆(有时还被认为狡猾或脾气暴躁),这与它们“火焰般”的颜色十分契合。此外,“姜黄色公猫”这一称谓常用来形容典型的街头野猫。大斑纹虎斑猫被称为“真正的家居爱好者”,而条纹虎斑猫则被认为“更独立”。
常见的刻板印象包括“典型的姜黄色公猫”——跳蚤满身、易怒的街头野猫。姜黄色母猫被认为“轻浮”。令人困惑的是,姜黄色猫也被认为性格随和,但据说它们在被惹恼时脾气非常火爆——这与人类红头发的刻板印象非常相似,尤其是那些凯尔特血统的红发人(包括我自己)。有趣的是,姜黄色猫在苏格兰相对常见。在某些环境中,火爆或果断的性格可能是一种优势——对猫和人类都是如此!同时,无论性别,大斑纹虎斑猫都被认为是“舒适、恋家的”猫,性格慵懒,是理想的宠物。许多贺卡上都描绘虎斑猫蜷缩在火炉旁,象征着家庭的温暖与舒适。黑白猫被认为是“流浪者”,而纯白猫则常被描述为“害羞或神经质”。本文末尾列出了与特定颜色相关的性格特征清单。
这些说法是神话还是科学?
被毛颜色和性格模式到底有多少联系?毕竟,这两者都是遗传控制的,因此被毛颜色和性格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并非完全不可能。我们通常根据外观选择繁育猫,却很少考虑性格。被毛颜色、毛发类型和某些性格特征可能在基因上存在联系。例如,在某些啮齿动物中,白色通常与更大的驯化性和对处理的更高容忍度相关,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实验室动物中白鼠和白鼠常见的原因。
早期关于颜色的观点
Dr. Gordon Stables 在1872年明确地将不同被毛颜色的猫与不同性格联系起来。在他为伯明翰和水晶宫展览的分类列表中,他描述了参展猫。例如,他在第V类中对红虎斑猫的描述为:“红虎斑猫的大小和体型应与棕虎斑猫相近。它们与棕虎斑猫一样善良、性格温和,但通常更善于狩猎。它们活动范围更广,能够捕捉更大的猎物。此外,它们往往是非常熟练的捕鱼者。”(事实上,猫通常是捕鱼的热爱者,而非专家。)在红色猫的描述中还提到:“它们的面容有种儒雅的气质,不容忽视。”
而关于棕虎斑猫,他写道:“它们完美地具备了猫最崇高的特质!它们温顺、忠诚且诚实……很少利用自身的巨大力量去占不公平的优势。”根据Stables的观点,当时还有一种传统认为白猫是磨坊工人最喜爱的捕鼠猫,因为它们的颜色在面粉袋中不容易显现。
R. S. Huidekoper 在1895年的《猫》(The Cat)一书中也提到了颜色和性格的关系。他写道,黑白双色猫“比任何其他猫都更倾向于变得肥胖且懒散,或者破烂不堪且可怜——这取决于具体情况。……黑白猫富有感情且爱干净,但它是一种自私的动物,不适合与孩子一起玩耍。”他还声称,导致猫身上出现白色标记的基因也会导致性格的显著恶化:“玳瑁加白猫……年老时容易变懒——白色越多,越容易如此。这些猫非常爱干净,因而为自己的白毛感到自豪,总花很多时间保持自身清洁。”然而,没有白色的玳瑁猫则是“最优秀的猎手……极其耐心的捕鼠者,勇敢到极致。但它们性格不太亲近,甚至有时显得阴险且脾气暴躁。”
关于纯白猫,他写道:“纯白猫性情胆小,非常喜欢被抚摸和拥抱。它们举止安静,性格温和且诚实。它们更喜欢从碟子里或桌上进食,而不是去捕猎或从厨房偷食。白猫有时是优秀的捕鼠者,也因其颜色在面粉袋中几乎不可见而深受磨坊工人的喜爱。然而,白猫往往有耳聋,偶尔会有失明现象,尽管眼睛外观上没有任何器质性变化。”
“火红的脾气”?

红色和奶油色猫是如何获得“难相处”的名声的?这似乎部分来源于爱丁堡一项行为研究的错误结论。这项研究由 Rebecca Ledger 和 Valerie O’Farrell 于1996年发表,题为《影响猫对人类和新奇物体反应的因素》。
研究旨在识别小猫的性格差异及其对陌生人的行为反应影响因素。研究对29窝纯种英国短毛猫(共84只小猫)及其父母进行了测试。这些猫和小猫均来自苏格兰爱丁堡地区,这表明它们可能有亲缘关系,因为多个繁育者可能会为其母猫选择相同的获奖公猫。
研究发现,拥有红色或奶油色被毛(即携带红色基因)的幼猫在陌生人抱起时试图逃脱的次数最多,挣扎时间也比其他小猫长。他们无法将父猫的行为与小猫的行为反应联系起来,仅简单地得出结论:“没有红色被毛的猫比有红色被毛的猫更不胆小,更容易被人类处理。”
根据 John Bradshaw 在《猫的感官》(Cat Sense,2013)一书中的观点,科学家将这些行为追溯到一只性格特别难以相处的公猫。这只公猫几乎肯定是红色的,它不仅将其性格基因遗传下去,也将其颜色基因传递给后代。限制研究对象为一种品种以消除随机因素,可能反而引入了混淆因素(如具有不良性格的共同祖先),从而导致得出了错误结论!此外,研究人员可能因对红色或玳瑁猫的潜在偏见,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因素(如共同祖先)。
寻找刻板印象
问题的一部分在于,猫主人往往希望猫符合某些刻板印象。如果你告诉别人黑猫性情温和,而姜黄色猫性情暴躁,这些人就会专注于刻板印象中的行为,而忽略那些与之相矛盾的行为,将后者视为“非典型”表现。人类不喜欢混乱和不可预测性,喜欢在一切事物中寻找秩序和模式——这正是人类成为地球上最成功物种的原因之一。但有时我们会在不存在模式的地方“找到”或“发明”出一种模式。
淘气玳瑁?

听说玳瑁猫脾气暴躁或火爆之后,收容所的帮工可能会更加谨慎地接近玳瑁猫。猫能察觉到这种紧张情绪,因此更有可能对紧张的帮工表现得难以接近,而对自信的帮工则不会如此。另一方面,如果帮工听说大斑纹虎斑猫喜欢待在家里,而黑猫性情随和,他们可能会在遇到一只刚好是大斑纹虎斑或纯黑色的野猫时冒险,而这很可能导致受伤。这说明寻找不存在的刻板印象是很危险的。
在1958年的《纯种猫》(Pedigree Cats)一书中,P.M. Soderberg 写道:“许多人声称红虎斑猫比其他品种的猫更独立,但同时也更友好。这可能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因为总体而言,猫的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照顾它们的人决定的。”

黑色和大斑纹虎斑颜色可能与不那么强势、更温和的性格以及对拥挤环境的更高容忍度有关,而条纹虎斑或麻纹(Agouti)猫可能性格更独立。如果这一假设成立,这种特性会促进猫与人类及其他猫群体的社交性。在城市环境中,黑色或黑白猫的占比可能因此增加,因为它们的社交性更强。一只处于压力中的猫繁殖成功率较低,传递其基因的次数也更少。压力大的母猫可能会流产或杀死自己的幼崽。而在群体中压力较小的猫会更多地繁殖。于是,那些展示出与社交性相关的毛色的猫会逐渐增多,而那些展示出与社交性无关的毛色的猫会减少。
在农村环境中,伪装能力更强的条纹猫更可能成为成功的猎手,因此其繁殖率也更高,而伪装能力较差的猫可能繁殖成功率较低。Natoli 和 DeVito(2001)提出,橘色猫(被认为性格更敏感)在高密度的城市野猫群体中并不常见,而“随和”的黑色或黑白猫更为常见。一种假设是,性格随和的猫会等待交配机会,而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争斗。当它们获得机会时,之前的交配已经刺激了雌猫排卵……刚好为这些晚来的求偶者的精子受精做好了准备。不过,这些群体中的具体颜色分布很可能更多地取决于创始效应(Founder Effect)。
在德国巴伐利亚州一项覆盖大面积区域的研究中,发现黑色和黑白相间的猫更倾向于离家较远。这项研究的规模足够大,表明这种现象可能具有遗传基础,而非纯属巧合。许多专业动物训练师认为,黑猫顽固、意志坚定,更难以训练它们使用背带或牵引绳。有些人甚至认为,黑猫与未绝育的公猫一样难以相处。然而,作为猫主人和猫舍工作人员的个人经验并未支持这种说法。
主动或反应性强的性格与猫的肾上腺大小有关。家猫的肾上腺比其祖先野猫的小,这使得家猫不那么容易受到惊吓。肾上腺较小的猫反应性较弱。另一方面,如果猫所处的环境不需要它们高度敏感,那么(自然或人工)选择会偏向于那些肾上腺较小的个体,因为它们会留下来,而敏感的猫会逃跑。如果黑色与更高的容忍度有关,那它也应该与肾上腺大小相关。然而,目前没有证据支持这一点。
相反,性格自信或具有攻击性的猫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击败竞争对手来传递它们的基因。据史蒂夫·琼斯(Steve Jones)在其著作《单螺旋》(The Single Helix)中提到,橙色基因与攻击性有关,这也解释了为何在野猫群体中橙色公猫(姜黄色公猫)数量众多——它们能战胜其他颜色的公猫。Ledger 和 O’Farrell 在1996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奶油色、红色和玳瑁色的小猫在陌生人抓住时会挣扎得更久,更努力地逃跑,而其他颜色的小猫则没有这种表现。然而,我找不到其他研究支持这一结论。橙色基因携带在 X 染色体上(公猫只需要一个基因拷贝就可以表现出姜黄色),姜黄色会压倒其他染色体上携带的颜色基因;这才是姜黄色公猫如此普遍的真正原因。也许琼斯在寻找攻击性与颜色之间的联系时,忽略了那些性格温和的姜黄色公猫。
关于“玳瑁性格”的科学解释是这样的:雌性猫从母亲和父亲各继承一条 X 染色体。若雌性猫要表现为玳瑁色,其一条 X 染色体上需要携带“O”基因,而另一条 X 染色体上没有该基因。在胚胎形成期间,胚胎的每个细胞会随机关闭一条 X 染色体(称为 X 染色体失活)。在皮肤上,这表现为红色和黑色的斑块,被称为嵌合现象。这种关闭过程发生在身体的所有组织,包括脑细胞。在脑组织中,X 染色体的失活会导致大脑成为两种细胞的嵌合体——一些细胞具有母亲的 X 染色体,另一些细胞则具有父亲的 X 染色体。这可能导致性格混杂,就像其混杂的毛色图案一样。
大理石纹虎斑和黑色毛色都是由隐性基因引起的。两只黑猫的后代也会是黑色猫。两只大理石纹虎斑的后代会是大理石纹虎斑,而不会是条纹虎斑。这些隐性基因可以在其他颜色的猫群体中隐藏许多代后才重新显现。如果自然或人工选择偏爱大理石纹或黑色猫,显性的条纹类型就会消失,因为大理石纹和黑色是“纯合遗传”的。然而,由于隐性基因可以被掩盖或隐藏,条纹虎斑猫也可能意外产下大理石纹虎斑小猫。因此,如果选择偏爱条纹猫,大理石纹或黑色猫种类仍会隐藏,而不会消失。
白猫通常被认为胆小或有些迟钝。许多蓝眼睛白猫,以及一些异色眼和橙眼白猫,天生具有遗传性耳聋。白色毛发有时与性格特点相关联,例如思维缓慢、智力迟钝以及(多见于雌性)性格胆小。然而,这些特点同样可能是由于耳聋导致的。一只耳聋的猫不会对声音作出反应——例如主人呼唤它的名字——这可能被误解为反应迟钝。
一项俄罗斯实验
在某些物种中,颜色与性格之间的联系已经被证实。例如,在俄罗斯被饲养用于获取毛皮的红狐通常表现得很紧张;如果受到惊扰,它们可能无法成功繁殖。理想情况下,毛皮农场希望拥有更容易接近的狐狸。虽然狐狸与狗有亲缘关系,但狐狸从未被真正驯化过。俄罗斯生物学家D.K.贝利亚耶夫(D.K. Belyaev)通过选择性繁殖最温顺的狐狸开展了一项实验。这项实验持续了26年,并在贝利亚耶夫去世14年后仍在继续。他在五代的繁殖过程中,培育出了一种性情温顺得多的狐狸品系,而该实验现已进入第30至35代。
随着温顺性的选育,其他特征也随之出现:这些狐狸的毛色呈现花斑,且保留了幼年期的某些特征,例如下垂的耳朵、卷曲的尾巴、短而宽的口鼻部、发出呜咽声、吠叫和摇尾巴。这些特征在成年后依然存在,同时它们失去了某些野生特性,例如领地意识和捕猎本能。
贝利亚耶夫的狐狸仅仅是根据温顺性进行选择性繁殖的。其他特征的变化,包括花斑毛色和面部星形白斑,完全是意外的附带产物——驯化过程的副作用。在猫的案例中,颜色和性格之间的联系则远不如狐狸那样明确,尽管家猫的颜色范围比它们的野生祖先丰富得多。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多样性是否是驯化过程中产生的,还是驯化附带的偶然突变。
不同颜色是如何出现的?
不同颜色在世界各地的本地猫群中以自发突变的形式出现。这些猫群可能也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例如,重点色图案起源于亚洲,并自然分布于泰国(暹罗)和马来西亚。丁香色也可能出现在这一地区。蓝色(灰色)可能起源于亚洲,目前可以在科拉特猫中看到,这种颜色可能从亚洲传播到俄罗斯(俄罗斯蓝猫)。
麻纹虎斑和鲭鱼虎斑图案(以及斑点图案,因为它是鲭鱼虎斑的一种形式)可以在古代猫的描绘中看到。与老虎的条纹一样,鲭鱼虎斑图案在黄昏和黎明的森林或草地中提供了伪装。其他颜色则会非常显眼,类似于俗语中“显眼的拇指”,这样的猫会成为不太成功的猎手,或更容易成为捕食者的目标。据信,大理石虎斑的突变发生在英国,并随着人类殖民者的迁徙传播到前英帝国的各个地区。大理石虎斑在前英国殖民地中常见,但在其他地方较少见,在某些地区甚至完全没有。


猫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会决定主导的颜色类型。在城市的野猫群体中,黑白猫占主导地位,而在乡村的野猫群体中,虎斑猫更为常见。在乡村环境中,条纹虎斑提供了更好的伪装(因此欧洲野猫为条纹型),而实色猫会处于劣势。在黄昏或黎明的捕猎时段,虎斑图案能打破猫的轮廓,并融入树木和森林的阴影中。而在城市中,由于猫经常是拾荒者,且较少受到捕食者的威胁,黑色或大理石虎斑的生存并无明显劣势。
深色猫被认为在人类聚居地更为常见,因此,某地越早城市化,深色猫的比例就越高(至少在绝育技术出现之前)。这一理论还指出,猫在17世纪进入美洲后,颜色的最大多样性会出现在更早工业化的社会中,因为这些地方猫群有更多时间发生突变,并且人口密度选择了更具社会性的品系。体型和毛长则表现出自然选择的痕迹(例如,美国短毛猫的矮壮体型,缅因库恩猫的长毛),但关于颜色进化的理论可能永远无法得到证实。缅因库恩猫常见的虎斑图案可能反映了它们随着英国殖民者遍布世界的事实。在澳大利亚,大量的“灌木猫”(乡村野猫)已经恢复成棕色鲭鱼虎斑(可能伴随白色斑点),这种颜色在捕猎或避免被捕猎时提供了最佳伪装。
这种颜色来源于哪个品种?
黑色可能是第一种颜色突变,其次是红色和白色。其他猫科动物中也存在黑化(melanistic)个体,因此黑色可能是一次简单的突变。不同颜色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中出现,同时,不同种族的猫(即我们现在称为的品种)也在适应当地环境的过程中演化。例如,寒冷气候中出现了长毛猫,温带气候中有矮壮的短毛猫,炎热气候中则有体型纤细的东方型猫。一些颜色与特定品种和性格类型相关联,例如泰国和马来西亚的苗条、外向型猫种中常见的重点色(暹罗猫)。

颜色的出现和性格特征的发展是独立的突变,两者并不相互依赖。在杂交不同品种的猫时,颜色和性格可能是独立遗传的,也有可能性格特征伴随颜色特征遗传,前提是颜色基因和性格基因在猫的染色体上紧密相邻。随着颜色的传播,任何相关联的性格特征也会随之传播。
品种对颜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品种通常具有非常鲜明的性格特征。例如,暹罗猫以其外向性格和早熟的性行为而闻名,这些特性也传递到了其他东方猫种中,实际上这些猫种本质上是“伪装的暹罗猫”。重点色图案已被引入(或突然出现在)其他品种中。尽管引入的途径可能较为曲折,但最终这一图案可以追溯到暹罗猫型祖先,即使是在几代前通过伯曼猫或喜马拉雅猫引入的。外向性格可能与重点色图案相关联,因此喜马拉雅猫(重点色长毛猫)被认为比纯色波斯猫更有活力。如果重点色图案能够通过多代的繁育和交配得以传承,那么一些性格特征也可能随之传递。



类似地,阿比西尼亚猫和索马里猫在被用作外来引入品种时,除了引入虎斑基因(agouti pattern)外,还被认为贡献了温和的性格。而英国蓝猫的“安静”性格可能与早期繁育者没有区分英国蓝猫、俄罗斯蓝猫和科拉特猫而将它们混合繁育有关。俄罗斯蓝猫和科拉特猫都是安静的品种。
猫和不同颜色种类的传播与人类迁徙密切相关。例如,红色(姜黄色)猫起源于亚洲,但这一颜色的主要传播被认为是通过维京人经北欧扩散的。因此,姜黄色猫在苏格兰(与维京国家有密切联系)尤其常见,但在英国南部则较少见,那里更常见黑色和大理石虎斑猫。蓝色猫从俄罗斯和法国传播开来,而大理石虎斑猫则从英国传播出去。

人们是否更偏爱某些颜色的猫?
研究表明,颜色对人们选择猫的影响很大。17世纪城镇居民中最受欢迎的猫颜色是黑白相间、灰白相间或纯黑色。迷信也在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在世界的一些地区,黑色被认为是幸运的颜色。在日本,三毛猫(玳瑁白猫)被认为是幸运的,而在北美,黑猫则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在不同国家,不同颜色被认为幸运或不幸,这种观念影响了猫群体的颜色构成,被认为是坏运气颜色的小猫可能会被处死。
20世纪60年代,在伦敦,人们偏爱姜黄色或姜黄色的双色猫。1975年,在格拉斯哥的一项研究发现,该市郊区居民更喜欢姜黄色或部分白色毛发的猫。最近,在南安普顿,黑猫始终是人们的偏爱。然而,在城市较为破旧的地区,猫通常是黑色或虎斑色。一项近期研究对8种猫毛色的吸引力进行了排名:灰色最受欢迎,黑色排名第二,条纹和黑白并列第三。姜黄色是最不受欢迎的,其次是三花猫。
大多数关于颜色和性格的“信息”是轶事性的,但也有一些研究通过询问猫主人或兽医,将特定颜色与特定性格特征联系起来。这些研究仅针对两个特定品种,而忽略了品种的特定特性,集中于所谓与颜色或花纹“相关”的性格特征。
颜色 | 波斯猫(长毛) | 英国短毛猫 | 普通家猫(混种) |
---|---|---|---|
黑色(Black) | 忠诚,对陌生人持怀疑态度 | 性格友好 | 固执、友好、善于社交 |
白色(White) | 冷静,和平 | 足智多谋,友好 | 胆小 |
红色(姜黄色,Red/Ginger) | – | 性格反复无常、不可预测、不友好,但有时脾气暴躁 | 性格反复无常、不友好,但脾气暴躁 |
奶油色(Cream) | 性格平和 | – | – |
蓝色/灰色(Blue/Grey) | 安静、深情,可能是与科拉特猫和俄罗斯蓝猫的杂交所致 | 冷静,深情 | 冷静,温和 |
蓝奶油色(Blue-Cream / 稀释玳瑁) | – | 活泼 | 调皮捣蛋 |
玳瑁色(Tortoiseshell) | 母性强 | 机智 | 淘气,脾气暴躁,情绪化 |
三色(玳瑁白,Calico/Tortie & White) | 平静,性情温和 | – | 淘气,活泼 |
黑白双色(Black & White Bi-Colour) | 平和 | 性格平和,友好 | 喜欢四处游荡 |
虎斑(Tabby) | 性情温和 | 性情温和 | 慵懒,恋家,适合作为宠物 |
斑点(Spotted) | – | 性格友好 | – |
黑烟色(Black Smoke) | 性格放松,友好(遗传自波斯猫) | 性情温和 | – |
锡色/银渐层(Pewter/Shaded Silver) | 非常深情,性情温和 | – | – |
浮雕色(Cameo) | 慵懒 | – | – |
重点色/喜马拉雅猫(Colourpoint/Himalayan) | 温柔 | 温柔,有活力,但不外向 | – |
巧克力/丁香色(Chocolate/Lilac) | 外向,好奇心强 | – | – |
1973年,Pedigree Petfoods 出版的《Your Guide to Cats & Kittens》(《猫与小猫指南》)一书中,将以下特征与猫的颜色进行了关联: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Sarah Hart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