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瘟热(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是一种美国养猫人经常听说或读到,但很少遇到的疾病。情况并非一直如此。多年前,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是幼猫和年轻成年猫的主要致死病因。这种情况在20世纪50年代得以终结,当时出现了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疫苗来保护猫咪。但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仍然存在。在动物收容所、野猫群落以及世界上猫咪未常规接种疫苗的地区,它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pan”表示“所有”,“leuko”代表“白细胞”,“penia”意味着“缺乏”。这种病毒对猫来说极其致命,因为它会破坏猫在骨髓和淋巴结中产生保护性白细胞的能力。
犬细小病毒和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又名“猫瘟热”)是不同但密切相关的病毒。这两种病毒都会攻击快速分裂的细胞,比如猫咪骨髓中的细胞以及肠道内壁的细胞。由于缺乏这些防御性血细胞,肠道内壁受损并出现溃疡,从而导致腹泻、肠道出血、脱水以及易受继发性细菌感染。目前的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对人类没有威胁,可能对狗也没有太大威胁(点击此处了解)。这种病毒很容易感染浣熊,以及动物园和野外发现的所有家猫的近亲,也许雪貂和水貂也会感染。在感染期间,病毒会通过粪便中的液体以及所有其他体液大量排出。一旦某只猫在特定地点感染了这种病毒并死亡或康复,病毒往往会在那里潜伏很长时间,等待另一只未接种疫苗且易感染的猫到来。
大多数年长的、未接种疫苗的户外猫或群居猫都是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幸存者,它们不会再感染这种疾病。这种病毒会产生稳固且持久的免疫力。处于风险中的是那些未接种疫苗的幼猫和小猫。由于春季和夏季出生的小猫数量较多,且它们会在初秋逐渐长大,所以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例通常在这个时期达到高峰。
我的猫是如何感染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呢?
我提到过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毒,受感染的病猫排出的松散水样粪便,以及程度稍轻的呕吐物,会在其周围环境中留下大量具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这些病毒颗粒可以在环境中存活很长时间,尤其是在潮湿、阴凉或多孔的地方。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不会轻易通过空气传播,也不会通过蚊子、跳蚤或蜱虫叮咬在猫与猫之间传播。然而,它们可以通过被污染的物品、人的手、衣物和鞋子被带到不同的地方。
大多数11周龄以下的小猫,由于通过母乳获得了暂时的免疫力,对猫泛白细胞减少症和其他病毒有一定的残留保护。这是因为所有母猫的初乳(初乳)中都含有母猫的抗体以及其他保护性成分(点击此处和此处了解)。如果母猫之前接触过这种病毒或接种过疫苗,情况就是如此。但在那之后,直到大约16周龄免疫系统完全发挥功能之前,如果接触到这种病毒,多达四分之三的小猫会死亡。随着小猫长大,由于它们抵御感染的身体储备增加,以及它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腹泻和/或呕吐导致的脱水的体重增加,死亡率会降低。接触大量的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或严重的应激可能会使小猫仍然具有的被动免疫力失效,不过我们并不确定这一点。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Ron H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