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尽管合理的饲养管理与兽医干预可避免部分新生幼猫死亡,但幼猫总体死亡率依旧较高。有报道显示,9.7%的幼猫可能为死胎,16%的幼猫可能在断奶前死亡;不过也有其他报道称,幼猫死亡率较低,仅7.2%的幼猫是死胎,8.3%的幼猫在出生后12周内死亡。幼猫刚出生时最为脆弱,超一半的幼猫死亡发生在出生后的前两周。出生体重轻的幼猫比体重重的幼猫更易死亡,即便在同一窝中也是如此。单胎幼猫存活率低于一窝5只或更多幼猫。肥胖母猫产崽存活率低于标准体重母猫,而体型小的母猫所产幼猫虽体型更小,但存活率反而更高。幼猫产后2小时内必须喂奶,产后最初18至24小时内多次喂奶,对幼猫从初乳中吸收母源抗体至关重要。
常见临床症状
正常情况下,幼猫会睡在一起调节体温。规律喂奶且两次喂奶间睡眠良好的幼猫,体重会每日增加。生病的幼猫倾向独处(或被母猫与其他幼猫分离),吃奶少或不吃奶,同时躁动、不断嚎叫,进而导致体温过低、低血糖和脱水。体重减轻和发育不良往往是幼猫生病的首个症状。出生后的前2至3周内,幼猫应每天称两次体重,以监测体重增长情况。体重不增加的幼猫死亡率是体重持续增加幼猫的9倍,最瘦幼猫死亡率是最胖幼猫死亡率的13倍。若幼猫体重不增加,应立即进行临床疾病检查和人工护理。与受影响系统对应的临床症状可能较为明显,如腹泻、呼吸急促、鼻或眼有分泌物等;但有些症状可能不具特异性,常被归类为“幼猫衰弱综合征”。研究发现,母猫遗弃(幼猫被孤立、得不到照顾等)、体温过低(正常体温为36至36.6℃)是幼猫死亡前的常见症状。在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报道中,呼吸困难是13只死亡幼猫死前最常见的症状。不同窝的多只幼猫死前还出现体重不增加、粪便异常和无法吃母乳的症状。近期研究表明,宠物新生儿护理中心与死亡率增加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出生体重轻、体重减轻、厌食、腹泻和上呼吸道症状。
病因学
幼猫死亡原因可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非传染性原因有创伤、先天性缺陷、营养失衡、免疫系统疾病、退行性疾病和护理不善;传染性原因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统计显示,出生2周内死亡的幼猫中,50%死于感染,19%死于自发性原因,12%死于免疫系统疾病(如NI),9.5%死于先天原因,4.8%死于营养原因,4.8%死于外伤原因。另有研究调查德文卷毛猫和波斯猫饲养中心新生幼猫死亡原因(不包括死胎),至少29.5%(44只中的13只)的幼猫可能因感染死亡。免疫系统疾病、护理不善和先天性缺陷已在第10章讨论,本章将详细探讨传染性疾病。
幼猫受传染病影响时,脱水是主要问题。因其身体80%为水,高于成年猫的60%,且水分比例高、体表面积比例大、代谢率高、体脂水平低,使得幼猫比同等体型成年猫需要更多液体。此外,幼猫肾脏出生时发育不完全,单位体重排泄的水比成年猫多,所以幼猫腹泻、呕吐、液体或奶摄入量减少时易脱水。快速检查幼猫水合状态,可查看黏膜及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若黏膜苍白、再充盈时间延迟,幼猫至少脱水10%。脱水幼猫尿液颜色深,比重>1.020。若幼猫轻微脱水且无其他健康问题,可通过温热皮下注射液或口服代乳剂治疗;严重脱水通常需静脉注射或骨内导管补充液体,幼猫可简单快速放置股骨内导管。操作时,用非惯用手抓住幼猫膝关节,拇指放于大转子上,用2.54cm(1in)的22号针穿过大转子内侧皮肤,沿大转子内侧推至转子间窝,轻轻将针推入髓腔,取出钻孔针后,用另一根2.54cm的22号针沿针孔进入骨髓,当液体能轻松进入髓腔,即确认骨内导管位置正确。需注意,新生幼猫肾脏排泄功能不完善,要避免过量补水。
除在幼猫死前或死后检查诊断传染病外,死胎也可能由传染病导致。通常,病毒比细菌或原生动物更易引发猫的死胎,如猫细小病毒、FeLV、猫鼻气管炎病毒和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已被证实与流产、死胎、新生动物死亡以及胎儿干尸化等有关,FIV也可导致死胎。然而,若无进一步检测,难以确定死胎由传染病还是非传染性原因造成。
幼猫死亡的感染性因素
调查发现,274例幼猫死亡病例中,超一半由传染性疾病造成,其中一半死于病毒感染,另一半死于细菌感染。检测表明,FHV和猫杯状病毒是导致病毒性死亡的两大主要病原。从死亡新生动物中分离出的细菌病原体有大肠杆菌、链球菌、巴斯德菌、肠杆菌、肠球菌、克雷伯菌属、假单胞菌、鲍特菌属和沙门氏菌。这些疾病都可能引发“幼猫衰弱综合征”,表现为幼猫体重不增加、不能维持体温,短时间内从活跃走向衰弱直至死亡。一窝幼猫中,传染性疾病可能影响多只,因此需仔细检查或尸检,确定受影响机体系统,以精确排查病因。
呼吸系统疾病
患有肺炎、胸膜炎、心肌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脑炎的幼猫,分离出的最常见细菌种类为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导致幼猫上呼吸道、下呼吸道疾病的常见原因,还有FHV – 1、猫杯状病毒、支气管败血鲍特菌、支原体和衣原体。
新生幼猫感染FHV,特征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会出现眼睛流水、鼻塞,变得虚弱,可能发烧,表现出呼吸急促或咳嗽,口腔和舌头也可能出现溃疡,导致哺乳或进食疼痛。FHV可通过眼分泌物和(或)鼻分泌物拭子样本诊断,将棉签送实验室进行PCR分析是否存在病毒。因继发性细菌感染常见,治疗可能需使用广谱抗生素。人工护理包括液体治疗、营养补充和保暖,蒸汽雾化可帮助幼猫清理鼻腔、促进进食。若情况严重,使用泛昔洛韦(90mg/kg,口服,每8小时一次,持续14天)可缩短感染时间或减少向其他幼猫传播,口服赖氨酸辅助治疗有助于免疫支持,这一窝幼猫及母猫都应考虑治疗。若鼻腔和眼有严重黏性分泌物或引发新生儿结膜炎,每天需用温热湿纱布或毛巾清洁眼睛几次,可使用抗生素眼膏减少继发感染。预防需采取严格卫生和生物安全措施,该病毒在室温下存活时间短,常用消毒剂易将其杀死。为母猫接种抗FHV疫苗可为幼猫提供免疫力,但随着母猫抗体减弱,幼猫在首次接种疫苗前可能易受感染。
猫杯状病毒可通过唾液、鼻腔或眼分泌物以及气溶胶传播。多数幼猫会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病毒还可能传播至肺部,导致严重肺炎。该病毒会变异,临床症状取决于感染毒株。病毒诊断可通过分离病毒或更常用的逆转录PCR反应(RT – PCR),阳性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此前接触过患病动物或病毒可能导致PCR假阳性。治疗措施包括人工护理、盐水雾化消除鼻塞、继发性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发烧或疼痛时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接种疫苗有助于降低疾病严重程度,母猫应在妊娠前接种疫苗。治疗猫杯状病毒时,也可使用治疗FHV的泛昔洛韦或赖氨酸。
细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如猫衣原体、支原体、支气管败血鲍特菌,可通过鼻腔分泌物培养诊断,并采用合适人工护理和抗生素治疗。严重时,细菌或病毒感染可导致肺部疾病。尸检时,肺组织切块培养有助于诊断,将肺组织漂浮在水中,可判断肺部是否突变/充血(沉底)或充气(漂浮)。
胃肠道疾病
传染性胃肠道疾病的病原包括病毒、细菌和原生动物,细小病毒、大肠菌群、胎三毛滴虫、贾第虫属、囊包虫属和隐孢子虫是引起幼猫胃肠道疾病的常见病原。胃肠道疾病可导致腹泻、呕吐等典型症状,也可观察到由胃肠道动力减弱或腹水引起的腹胀。
胎三毛滴虫可引发猫,尤其是幼猫的慢性腹泻,腹泻可能短暂,也可能持续数月至数年,取决于诊断是否及时。其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易在猫之间传播。诊断可通过直接涂片观察新鲜、未冷藏粪便中的活动滋养体确定,但该技术因需粪便中有大量滋养体,灵敏度低于5%。可通过几天内进行一系列测试改进诊断方法,粪便培养可使用商业化的“In Pouch*TF”系统,将粪便(0.1g)放入装有专门培养液的袋中,在37℃孵育6天,从第2天或第3天开始在显微镜下分析袋中的滋养体,必要时持续到第6天。该系统中富含营养物质和抗生素的培养液可作为抗生素替代品。粪便还可进行PCR检测,PCR诊断准确率接近95%。大多数实验室进行PCR检测需要1g冷藏运输的新鲜粪便,不含猫砂。样本运输前可在冰箱保存数天。使用罗硝唑(30mg/kg,每天1次,口服14天)治疗胎三毛滴虫有效,使用最后一剂抗生素2周后再次检测以确认治疗效果,甲硝唑对治疗猫的胎三毛滴虫无效。
贾第虫引起的腹泻通常恶臭、颜色淡、黏液多,幼猫和免疫缺陷猫更易感染。贾第虫通过包囊传播,包囊在理想条件下可存活2至3个月,存活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新生幼猫常因腹泻导致脱水死亡,在年龄小的猫中更常见。贾第虫诊断通过粪便直接涂片鉴定包囊或滋养体,也可使用硫酸锌溶液漂浮法分离包囊。因猫可间歇性清除包囊,可能需一系列检查诊断。甲硝唑(25mg/kg,口服,每天2次,持续5天)治疗可消除滋养体阶段虫体,但可能无法消除所有包囊阶段虫体,导致复发,需重复治疗。联合使用芬苯达唑治疗可改善猫顽固性腹泻治疗效果。
球虫病,通常由猫等孢球虫或维德加等孢球虫引起,是猫腹泻的常见原因,通过粪 – 口途径感染。大多数猫一生中都会接触球虫,临床症状多在新生儿时期、断奶时期或免疫能力低下个体中出现,包括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通常严重)和腹痛,也可能引发神经系统或呼吸系统疾病,取决于病原体感染位置。由于该微生物约6小时可产生孢子,在卫生管理不严格的猫舍中,感染可能迅速且严重。诊断通过粪便浮选法(糖浮选)分离虫体鉴定微生物种类,球虫包囊小,需仔细观察以免遗漏。磺胺地索辛已批准用于猫球虫病治疗,因其是球虫抑制剂,治疗应持续5至21天,治疗时间越长,治疗后无球虫残留可能性越高。也可使用甲氧苄啶磺酰胺(15至30mg/kg,口服6天),但猫可能存在适口性问题。呋喃唑酮(8至20mg/kg,每天1次或2次,持续5天)也有疗效。帕托珠利测试用于治疗猫球虫病,建议每天口服20至50mg/kg,连续3天,若初始卵囊多,该剂量可能无法清除所有卵囊,若仍能检测到卵囊,建议重复治疗。预防是控制疾病的最佳方法,猫砂盆应每天清理一次,至少每周消毒一次。因卵囊可通过生肉传播,喂食生肉或允许抓活物吃的猫更易感染并排出卵囊,给幼猫带来感染风险。严格卫生管理是最好的预防措施,可减少猫排出的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由猫细小病毒引起,感染快速分裂的细胞,如小肠的肠隐窝细胞,被感染细胞死亡,引起绒毛钝化,导致吸收不良和腹泻。该疾病在新生幼猫和幼猫中更为严重,死亡率可能达90%。症状通常急性发作,表现为呕吐、腹泻和因缺乏护理导致的严重脱水,感染后也可能出现幼猫衰弱综合征,幼猫24小时内死亡,仅表现出嗜睡和厌食。与其他病毒(如冠状病毒)或细菌联合感染会增加临床疾病严重程度。若母猫在妊娠期间感染,可出现死产、胚胎吸收、胎儿干尸化和幼猫衰弱综合征,幼猫出生时可能患有小脑发育不全,导致典型神经疾病(共济失调、过度伸展和宽站姿),幼猫2周龄开始行走时症状明显。治疗措施为适当人工护理,包括体温调节、营养和液体补充,可通过PCR检测或从粪便、血液中分离病毒确诊,临床上用乳胶凝集法或免疫层析法检测粪便中的抗体。该病毒可在环境中存活数月,对许多常规消毒剂耐药。预防方法是在交配前给育种繁殖群内所有猫接种弱毒活疫苗,该疾病在收容所或流浪动物中更普遍,但纯种猫也可能发生。
系统性疾病
幼猫系统性疾病可导致死亡,且临床症状轻微。FeLV、FIV和细菌性败血症是常见原因。猫冠状病毒可感染幼猫,症状轻微,但也与毒性更强的猫传染性腹膜炎毒株有关,这些疾病引发的系统性疾病对幼猫可能致命。细菌性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也是导致新生幼猫死亡率高的系统性疾病原因之一。幼猫通过出生后24小时内摄入初乳获得被动免疫,若未摄入初乳建立被动免疫,就有患系统性疾病风险。当细菌负荷击垮幼猫免疫系统时,就会发生败血症,易感因素包括与病毒联合感染、营养不足、体温调节不足和免疫抑制。受感染幼猫常呻吟、虚弱、不安、无法维持体温,总体无法茁壮成长。可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诊断,通过培养原发性感染组织样本(关节、脐、血液等)确认。治疗方法为适当人工护理,并根据组织培养结果和敏感性反应选择抗生素,因幼猫感染快,可在结果出来前就开始用阿莫西林 – 克拉维酸进行抗菌治疗。对新生幼猫,药物剂量应减少(30%至50%),或根据个体情况和药物分布调整用药频率。患败血症时,口服抗生素吸收情况可能改变,建议开始时通过静脉注射或骨间注射途径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措施包括确保幼猫出生后24小时内得到母猫良好照顾,母猫所在区域保持清洁卫生,尽量减少环境污染。
新生动物传染病预防比疾病发生后的诊断和治疗更重要。严格生物安全措施至关重要,应将妊娠期和哺乳期母猫及其幼崽安排在单独地方与其他动物隔离,在妊娠期和新生儿时期保持环境清洁。此外,要确保母猫受孕前全面接种疫苗。对患病新生幼猫仔细检查,将所有死亡幼猫送诊断实验室全面分析,对确定病因、制订治疗和预防计划至关重要。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ACBA 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