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母猫不孕问题研究综述

引言

猫作为21世纪重要的伴侣动物,在西方世界繁育发展迅速。然而,当繁育员和主人遭遇繁殖问题时,兽医往往成为求助对象。不孕,即母猫无法受孕并生育存活后代,是繁育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对于繁育员而言,精心培育几代的品种突然无法繁殖,无疑是一场灾难。遗憾的是,猫产科学研究十分有限。对1998年至2015年小动物繁殖兽医学会(EVSSAR)发表摘要分析发现,85%的摘要聚焦犬的繁殖,仅有不到15%专门针对猫的繁殖。即便在2019年的EVSSAR大会上,166份报告中也仅有24份(14.5%)涉及猫的繁殖。可见,提升猫生殖学知识,尤其是不孕不育方面的知识迫在眉睫。令人欣慰的是,部分出版物已为了解母猫不孕知识开启了一扇门。

纯种母猫的不孕情况

人们对纯种母猫不孕的研究较少,存在诸多未知。不过,不同国家有一些关于纯种猫繁殖性能的数据。在瑞典,Ström – Holst和Frössling分析调查问卷结果发现,32%的繁育员表示母猫交配后未妊娠,约10%的繁育员称疑似妊娠(妊娠1个月左右腹部发育、乳房增大)的母猫未产下后代。Fournier等对法国5203只纯种母猫繁殖性能分析显示,15%的母猫交配后未妊娠,8.2%明显妊娠的母猫未产下后代,可能因妊娠停止所致。该研究还揭示不同品种母猫妊娠率存在显著差异,东方猫妊娠率最低(58.1%,117只),缅甸猫最高(100%,15只)。这些研究表明,猫的不孕现象存在,且不同品种间有差异。

青春期缺乏相关因素

发情期推迟或缺乏,即自发性乏情,主要原因可能有:与其他猫社会接触不足、育种设施内光照不足、体重过轻(低于2.3kg,大型品种除外)以及过度应激。季节影响因纬度而异,在阳光充足的意大利,出生季节对发情期年龄无影响;而北方国家冬季日照缩短,可能致使即将成年母猫乏情。不过,当前多数猫舍全年接受14小时人工照明,季节因素影响有所减弱。繁育员应对乏情母猫仔细检查,查看有无解剖学畸形或两性畸形(常与染色体异常相关),核型分析是评估染色体异常的有效手段。医源性乏情也不容忽视,需明确母猫是否服用过孕酮或治疗瘙痒症、癣菌病的抗真菌药物,这些药物会干扰激素平衡,导致发情推迟。此外,鉴于越来越多纯种母猫产后绝育,检查其卵巢缺陷可推测下一代繁殖性能。检测LH和(或)抗米勒管激素水平,有助于诊断因卵巢功能缺失导致的母猫乏情,测定抗米勒管激素水平还可辅助分析母猫是否处于青春期前。

成年母猫发情周期缺失的原因

周期性发情的母猫出现发情周期缺失,即二次乏情,长毛品种猫如缅因猫、挪威森林猫和波斯猫多发,这类品种对光照刺激更敏感。英国研究显示,90%的长毛猫存在非繁殖期(短日照时间),短毛猫比例为39.2%。不过,季节因素可能使任何品种母猫发情周期缺失。在意大利,对128只不同品种母猫研究表明,11月仅20%的母猫维持正常发情周期,3月和4月则超70%。

成年母猫排卵后未妊娠也可能中断发情周期。此时,孕酮升高,发情周期将停止40 – 45天。卵巢囊肿或肿瘤导致的孕酮激增,同样可能致使发情周期停止。

此外,一些母猫可能出现隐性发情,不表现出嚎叫、弓背等临床症状。若繁育猫舍无公猫,难以判断母猫是否隐性发情,这给繁育工作带来难题,缅因猫和波斯猫似乎更易出现隐性发情。

有关配种的问题分析

在发情期合适时间配种对母猫妊娠至关重要。Conannon等证实,发情期第3天配种,母猫排卵率达100%(36只全部排卵);另一研究发现,超85%的母猫在发情期第2天或第3天多次交配后会排卵。Donoghue在家养短毛猫中发现,发情期第1天交配排出的卵母细胞常不成熟、质量差,故建议母猫在发情期第1天后配种。若繁育员观察到交配行为就将母猫与公猫分开,可能因交配未完成或未在最佳时间配种而导致无法妊娠。

即便将发情期母猫与公猫置于同一环境,也可能缺乏有效交配行为。瑞典一项研究中,繁育员在同一房间观察到的交配情况仅35%。母猫不愿接受交配会错过最佳交配时间,有攻击性、应激或害羞的母猫可能拒绝交配。此外,异性偏好也有影响,仅39.5%(38只中的15只)发情期母猫接受公猫交配。交配失败还可能因公猫未性成熟、缺乏经验,或种猫为低性欲品种,如波斯猫和缅因猫。

交配成功也可能因未排卵而妊娠失败。公猫插入次数或频率过低,母猫阴道刺激不足,反射性LH激增幅度不足以诱导排卵。仅约50%的母猫一次交配后排卵,2 – 4小时内发生4次或以上交配,才会释放最适浓度LH刺激排卵。当母猫攻击性强,或与无经验、性欲低的公猫交配时,难度大增。检测排卵失败可通过测量孕酮浓度。

自发排卵现象探讨

自发排卵指未交配便排卵,可通过检测未交配母猫体内孕酮水平升高判断。多数书籍和论文认为猫是诱导排卵型动物,需交配刺激垂体分泌LH诱导排卵。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报道群居母猫存在自发排卵现象,在家养群居短毛猫中,发生率可高达87%。在野生猫科动物中,狮子、云豹等可能出现诱导排卵或自发排卵。此外,一些未交配母猫可能患子宫蓄脓,除与外源性孕酮治疗有关,还通常与排卵后的孕酮水平相关。瑞典一项研究显示,子宫蓄脓总体发病率低(每10000只猫中有17只),但品种效应显著,斯芬克斯猫发病率最高(每10000只猫中有433只),西伯利亚猫等多个品种发病率超60只/10000只。虽无法确定某品种子宫蓄脓发病率与自发排卵频率直接相关,但存在可能性。自发排卵可能是纯种猫繁育问题,因很多纯种猫群居,准备与公猫交配时可能已排卵结束,需深入研究某些品种猫过早自发排卵对不孕的影响程度。

子宫病理学与不孕关联

Axnér等对7例不同品种不孕纯种母猫病例研究发现,4例存在子宫病理变化,包括2例囊性子宫内膜增生、1例子宫蓄脓伴急性子宫内膜炎、1例疑似轻度子宫内膜炎。

在母犬繁育中,亚临床型子宫内膜炎是不孕不育主要因素。对399只低生育率母犬子宫内膜活检发现,最常见病变是子宫内膜炎(42.6%)。母猫轻微子宫内膜炎诊断困难,外科切口活检是检测子宫病理学变化金标准,诊断妊娠失败或胚胎吸收时优先进行。切口活检可对样本进行组织学、细菌学及分子检查,但欧洲猫主人常不愿接受这种侵入性检查。研究证实,对母猫在内镜引导下经子宫颈插入导尿管可行,用无菌生理盐水经子宫颈冲洗子宫是潜在诊断方法。亚临床型子宫内膜炎致病机理不明,细菌的存在及作用机制尚待研究。有研究从7只不孕纯种母猫阴道分离出细菌,2只接受抗生素治疗后妊娠。作者实验室研究中,9只因繁育问题就诊的成年母猫,组织学分析显示部分存在囊性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炎等情况,且33%(9只中的3只)的不孕母猫患有子宫内膜炎,可能是不孕原因。

囊性子宫内膜增生是影响母猫妊娠原因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发病原因可能是外源性孕酮使用,或老龄母猫几次自发排卵诱发孕酮分泌导致子宫内膜发育而未妊娠,恶劣的子宫环境使胚胎无法存活。

其他子宫问题也可能导致母猫繁殖障碍,如子宫内膜纤维化在生育率低的母犬中常见,但母猫是否存在类似问题研究不足。未表现临床症状的不孕年轻母猫超声诊断时,有时会发现子宫内黏液充盈,原因不明。作者初步研究中,还发现一只母猫存在单侧部分子宫角再生障碍性发育不良等情况。此外,母犬子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子宫内膜缺乏孕酮受体等,也可能存在于不孕母猫中。

激素问题引发不孕的情况

激素问题常被视为不孕潜在原因。雌激素过多症可能对排卵、早期胚胎向子宫迁移及子宫内膜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不孕或妊娠停止,卵巢囊肿或颗粒细胞肿瘤是雌激素增加的主要来源。例如,东方猫和暹罗猫常频繁发情,发情间隔短,卵泡波重叠致长时间发情。若母猫患有雌激素过多症和自发排卵疾病,易患子宫蓄脓。这种异常发情周期需及时诊断治疗,因雌激素骨髓毒性可能引发非再生性贫血。目前虽认为母猫偶发黄体功能减退或孕酮缺乏,但尚未证实。调查中,缅因猫是兽医最常怀疑易患黄体功能减退的品种。其他激素方面,甲状腺功能减退是犬繁殖障碍原因,但猫自然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病例少见。

传染性问题对母猫繁殖的影响

母猫在繁殖猫舍感染风险可能更高,尤其与外来公猫交配或参加猫展时。瑞典研究表明,10.4%的养殖者报告猫演出归来患结膜炎,14.6%报告猫患呼吸道疾病。虽参加演出是否增加母猫生殖疾病(包括不孕)风险不明,但不能排除。导致母猫不孕的传染源综述较少,这些传染源可能阻止胚胎着床、发育或导致胚胎丢失,若胚胎在子宫内被吸收,可能无法诊断病因,出现“不孕”情况。

病毒性疾病中,逆转录病毒(猫白血病病毒、猫免疫缺陷病毒)和细小病毒被确认为母猫流产致病因子。猫疱疹病毒或杯状病毒对妊娠作用不明,但因其是猫舍主要传染病,需进一步研究其危害。健康母猫接种猫疱疹病毒可能导致妊娠失败,未接种疫苗的母猫可能因杯状病毒感染发生胚胎吸收或流产,且病毒感染无症状携带者也有潜在威胁。猫冠状病毒一般不被认为是猫繁殖障碍主要原因。

细菌性疾病中,人们主要关注猫衣原体,其是否导致生殖障碍尚不明确,但有观点认为会导致母猫流产或妊娠停止。有间接证据表明猫旋毛虫可能致母猫流产,也有研究认为贝氏柯克西氏菌、钩端螺旋体或亨塞莱巴尔通体对母猫生育能力有潜在负面影响。有报告显示猫可能对布氏杆菌属敏感,因其可能导致母猫子宫蓄脓,但能否导致不孕、胚胎吸收或晚期流产尚不清楚。

阴道菌群失衡对猫繁殖影响可能被低估,对猫生殖菌群研究较少,健康母猫阴道细菌生长似乎正常,但大肠杆菌等潜在致病菌株过度生长可能导致阴道炎和子宫内膜炎,这一推测有待证实。

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影响猫繁殖,弓形虫备受关注,虽其对生殖危害不常见,但实验中感染弓形虫的母猫可能流产,妊娠母猫血清阴性时,繁殖、妊娠和哺乳期不应喂生肉。一份母猫流产病例报告中提到蜱传原生动物 – 猫囊绦虫,但该生物体是否穿过胎盘导致流产尚不清楚。

染色体或遗传问题导致不孕

猫常见染色体问题,如单体37X0、三体(39XXY、39XXX、39XYY)嵌合体等,可能导致原发性乏情、生理周期正常的母猫不孕或核型异常的胎儿流产。

近亲繁殖也是繁殖能力降低原因之一,可通过计算近亲繁殖系数(COI)量化。针对波兰纯种猫研究评估近亲繁殖程度约为3%,仅西伯利亚猫略高(超5%)。维持良好的繁育群体中,近亲繁殖系数较低,可能因多数养殖者适度近亲繁殖。而在野生猫科动物种群研究中,因遗传变异有限,近亲繁殖系数通常较高,公猫和母猫均出现不孕不育情况。

营养因素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营养对猫繁殖性能可能有影响。猫粮需提供充足必需营养素,如牛磺酸、花生四烯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铜等。随着纯种猫养殖者对生食饮食兴趣增加,微生物含量对猫繁殖和健康的潜在不良影响引发担忧。若食物储存不当,可能分离出沙门氏菌、弯曲杆菌、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真菌毒素对工业食品的污染也是影响猫生殖健康的潜在威胁,如南非有报道颗粒猫粮中真菌毒素含量很高。

环境污染物与母猫不孕关系

塑料中常见化学物质(如双酚A)对人类生殖健康有负面影响。近期研究证实,双酚A会抑制母猫子宫收缩,导致其不孕。随着人们对环境影响生殖的关注度增加,未来几年有望在这一课题开展更多研究。

总结

相较于犬,母猫不孕的公开数据少得多,但这是纯种猫养殖者面临的现实问题。子宫病理、传染病等潜在致病因素对妊娠的影响,及其致病机理,值得深入研究。第25章介绍了治疗母猫不孕的临床方法,同时,公猫不育问题也不容忽视,将在第19章讨论。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ACBA 编委  

上一篇 2025 年 4 月 18 日 上午10:09
下一篇 2025 年 4 月 18 日 上午10:20

相关文章

  • 10 新生幼猫的护理与健康问题

    引言 新生儿时期对幼猫的生长发育极为关键。在此阶段,幼猫通过摄入初乳建立被动免疫,骨密度和组织密度迅速增加,眼睛也逐渐睁开。新生幼猫体温调节能力在出生45天内逐步形成。 新生幼猫面临诸多健康威胁,如营养不良、病原体感染、遗传疾病以及被母猫或成年猫虐待等。通常,幼猫出生后的前2周为新生儿时期,2至6周为小儿时期,12周前为少儿时期。随着时代发展,新生幼猫死亡率呈下降趋势,8周龄以内幼猫死亡率从197…

    2025 年 4 月 18 日
  • 12 母猫妊娠终止的方法探讨

    引言 猫繁殖效率高,致使猫数量过多,引发严重动物福利问题、公共健康风险与环境危害。对有主猫而言,理想避孕方法应临时且可逆;对流浪猫来说,理想方法是让公母猫终身不育,这也是唯一治疗手段。在采取任何终止妊娠措施前,确认妊娠状况并估计胎龄十分关键。本章聚焦于母猫妊娠终止的手术及药物方法,并提供流程图,为兽医处理母猫意外妊娠情况提供参考。 手术终止妊娠 手术终止妊娠可在妊娠任何阶段进行。但在妊娠后期,幼猫…

    2025 年 4 月 18 日
  • 8 母猫的围产期疾病

    产前和产后疾病 子宫捻转 子宫捻转指子宫角或子宫体沿自身长轴扭转,母猫患此病症的情况较为常见。其病因尚不明确,推测与多胎致使阔韧带拉伸、胎儿在子宫内活动或母体身体活动增加有关。有子宫捻转但胎儿存活的病例,尤其是仅一侧子宫角受影响时,也有未妊娠母猫发生子宫捻转的报道。 子宫捻转术前诊断困难,因其贫血、嗜睡、厌食和腹痛等症状不具特异性。若母猫在妊娠后期出现非特异性疾病症状,伴有胎儿窘迫和死亡,需对子宫…

    2025 年 4 月 18 日
  • 20 公猫的先天性和获得性睾丸及阴囊疾病

    先天性疾病 隐睾症 猫的睾丸在出生前会经腹股沟管迁移至阴囊,但人们对猫睾丸的起源了解较少,其迁移过程可能与犬相似。隐睾症是一种性发育障碍,由一个或两个睾丸向阴囊迁移出现缺陷所致。 隐睾症是猫常见的先天性缺陷之一,与脐疝、小脑发育不全、眼和眼睑缺陷等并列。据报道,猫隐睾症发病率在1.3% – 3.8%之间。睾丸可能滞留于腹腔内、腹股沟组织皮肤下方或腹股沟管中,其中腹股沟管中的隐睾约占隐睾…

    2025 年 4 月 18 日
  • 21 猫的副性腺疾病

    前言 猫的副性腺包含前列腺和尿道球腺。先天性尿道球腺功能异常在猫中未见报道,先天性前列腺发育不全极为罕见,且常与其他生殖器官发育异常(如假两性畸形)同时出现。猫的获得性副性腺疾病同样少见,膀胱炎和尿道炎可能扩散至前列腺和尿道球腺,引发尿道腺囊炎。猫易患细菌性前列腺炎、脓肿、前列腺旁囊肿、前列腺鳞状化生和前列腺腺癌等,其中前列腺腺癌最为常见。公犬常见的前列腺增生在猫中十分罕见,即便患有前列腺炎,猫也…

    2025 年 4 月 18 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添加微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