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造成猫不孕不育和流产的原因众多,第5章和第7章详细阐述了母猫不孕和流产的原因,第19章则针对公猫不育的原因展开论述。本章将着重探讨猫不孕不育在临床中的治疗方法。
临床医生可借助多种方法确定猫不孕不育的原因。然而,猫育种员通常仅急切寻求“不孕不育”的根源,且不愿为诊断支付过高费用。所以,针对不孕不育猫的病例,需进行结构化分析,以此控制费用并期望达成诊断。不孕不育主要分为几个类别,便于医生更好地选择诊断与治疗方案。母猫方面,主要涵盖发情周期紊乱、抗拒交配、不排卵和妊娠失败等情况;公猫则应排查勃起/交配障碍、射精障碍以及与其交配的母猫无法妊娠等问题。当动物出现相关症状时,需详细了解病史,随后进行体格检查和产科检查,超声检查也较为常用。细菌学检查的拭子取样、完整的精液检测,或者其他进一步检查,如血清激素检测、病毒感染检测等,可能会有所帮助。病史检查、体格检查和产科检查是最基础的环节。依据详细病史提出“正确”问题,可为找出问题关键提供切入点。
母猫
诊断程序
检查项目 | 具体内容 |
病史 | 名字、品种、ID身份证(微芯片/标签)、出生日期 |
体格检查 | 全身(从鼻子到尾巴) |
产科检查 | 外生殖器官检查(分泌物)、阴道细胞学 |
超声检查 | 阴道(如可见)、子宫、卵巢 |
进一步检查(如果需要) | 阴道拭子的细菌学检查、激素检测、病毒感染检测(血清学/PCR)、核型分析 |
诊断、评估和治疗方法
病史
详细的病史对医生诊断意义重大,需明确以下问题:
- 母猫是否出现过发情期(初情期年龄和发情周期需考虑猫的年龄、品种、当前季节和出生季节)?
- 是否有发情周期(包括询问发情周期间隔,通常情况及疑似交配后)?
- 是否妊娠过(涵盖交配信息,若有记录,还需了解前次妊娠过程、分娩和产后时间、胎儿数量和生存率)?
- 是否与繁殖性能正常的公猫接触过(该公猫近期有无后代)?
- 是否有过交配,若有,发情期交配的时间和频率如何(用以确定交配是否被观察到以及频率是否足以诱导排卵)?
- 相关症状是有充分证据(如通过临床症状,像乳头肿胀和变红,或通过腹部触诊、超声检查),还是仅为育种员猜测?
- 是否有流产/产死胎等情况,包括分娩前或最后一次交配后有无阴道分泌物?
上述问题有助于获取猫个体繁殖背景的必要信息。同时,还应询问一些关于猫舍和管理的“一般”问题(见第4章),包括猫舍内猫的总数(含未绝育母猫、幼猫和公猫)、不孕猫的数量。若有多只母猫不孕,需了解它们是否与同一只公猫交配过,该公猫来自猫舍还是外部。此外,猫的饲养环境也很关键,如是否室内饲养,能否进入室外围栏区域,是否与其他动物或家庭的猫有接触。饮食方面,生食喂养可能引发某些问题,如甲状腺增生致LH下调、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不足、细菌感染(如沙门氏菌病导致肠道内环境失衡引发腹泻,生鸡肉中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可致死胎)。商品化的干饲料或罐装饲料若成分错误、过期或储存不当,也存在风险,可能产生活性氧或重金属污染。猫的一般健康状况资料,在其表现不孕不育时以及交配时和交配前都应获取。由于猫细小病毒和FeLV等病毒感染会影响生育能力,导致流产和死胎,所以疫苗接种十分重要。另外,需明确猫以前和目前的用药情况,如治疗癣病的抗真菌药物(可能干扰发情)、驱虫药(种类和用药时间)、避孕药(孕激素、褪黑素、GnRH激动剂植入物),或其他药物,因为特定药物可能对发情周期和早期妊娠产生不良影响。详细病史能决定后续诊断方向,以确定母猫不孕的原因。
产科检查
对于所有发情周期紊乱、着床失败或妊娠维持失败的母猫病例,产科检查极为重要。检查必须包含外阴检查,确定阴道分泌物的组成。长毛猫还需检查后腿毛和尾巴下方有无阴道分泌物。若母猫较为敏感,检查结束时可二次快速检查阴道分泌物,以观察检查过程中排出的分泌物。用于细菌学和细胞学检查的阴道拭子,可确定发情周期阶段,并判断细菌感染和(或)子宫蓄脓情况。取样前,需用干纸或沾有黏膜损伤小的消毒剂(不可用酒精)的纸清洁外阴。使用较小棉签(如人用尿道拭子)尽可能插入母猫阴道,轻轻摩擦阴道背侧黏膜后取出。第一个拭子用于细菌学检查,第二个用于阴道细胞学检查。将第二个拭子在载玻片一端滚动至另一端,风干后,用标准血细胞染色剂染色,如快速血液涂片染色液(Hemacolor*)或迪夫快速染色液(DiffQuick*),该方法易于着色、使用和评估。帕帕尼科劳(Papanicolaou)染色虽能通过细胞颜色判断雌激素影响,但操作复杂,并非日常临床常用方法。
对于不孕母猫,需确定其发情时期,正常阴道细胞学检查在第2章已有讨论。阴道细胞学检查中发现的细菌不一定意味着感染,但不孕时仍需进行细菌学检查,以全面评估细菌存在情况。大量白细胞的存在通常提示炎症,而阴道分泌物中无白细胞可能表明部分流产由非感染性原因引起(剩余部分仍可维持妊娠至足月)。尽管生育能力与细菌感染的直接联系难以确定,但仍建议进行阴道拭子细菌学检查。若检测到大量溶血性链球菌或大肠杆菌变种,建议进行抗生素治疗,因为这些细菌与子宫内膜炎、子宫蓄脓、胎盘炎(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流产(大肠杆菌变种引起)、死胎(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及新生儿败血症(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种引起)相关。其他与生殖道疾病相关且被提及与不孕相关的细菌还有支原体、脲原体、衣原体和伯氏菌,这些细菌生长需特定培养条件,通常采用PCR检测。猫披衣菌(衣原体)在实验性感染后可引发持续输卵管炎,但自然感染且无生殖临床症状的猫生殖道内也能检测到,其临床相关性评估较困难。
发情周期紊乱
发情周期紊乱包括原发性不发情和继发性不发情。原发性不发情指母猫从未发情,多因染色体和(或)发育异常、营养不良甚至疾病。初情期最早在4月龄出现,但体型大的猫(如挪威福勒斯特猫或缅因猫等长毛品种)初情期晚于体型小的猫(短毛品种),其第一次发情可能出现在21 – 24月龄。某些被毛颜色,如三花色和玳瑁色,与导致不孕的基因异常(XO和XXY基因组)有关。原发性不发情时,若体格检查发现解剖学异常,应考虑核型分析。继发性不发情可能与未知绝育史、妊娠、避孕药(孕激素、缓释GnRH激动剂植入物、褪黑素)有关,也可能由孕酮诱发的卵巢囊肿/囊性黄体、疾病和营养不良导致的黄体期延长引起。少数药物,如高浓度糖皮质激素,会影响发情周期,详实的病史记录对确定近期(或长期)药物使用情况很必要。因血液孕酮浓度分析并非日常诊所常规检查项目,在病史不明时,难以判断是否使用过孕酮药物。为排除早期手术绝育可能,需仔细检查腹中线和腹壁两侧区域有无疤痕。腹部超声可排除妊娠导致的周期紊乱,也有助于识别卵巢上囊性黄体导致的不发情,囊性黄体可通过体积增大、无回声充盈、体壁增厚及乏情来诊断。
激素分析对诊断发情周期紊乱或排卵失败很有帮助。孕酮分析可用于怀疑发情或安静发情时检测近期排卵情况,反复分析有助于证实孕酮长期分泌的猜测。抗米勒管激素和LH的分析可确认卵巢组织的存在或缺失。孕酮可从血清或血浆中分析,采集前需确定实验室首选样本类型。孕激素相对稳定,但运输时仍需低温保存,且母猫体内孕激素浓度可能存在日变化,重复采样建议在一天同一时间进行。抗米勒管激素由支持细胞和颗粒细胞分泌,可作为生殖系统发育的证据,该激素在室温下稳定保存约3天,2 – 8℃下约5天,样本应冷藏送往实验室。绝育雌性抗米勒管激素浓度低,未绝育动物浓度显著更高,且未绝育母猫的抗米勒管激素浓度与年龄有关,3月龄幼猫浓度最高。
重复LH分析可用半定量测试(如Witness®LH)代替抗米勒管激素检测成熟卵巢存在,LH浓度低表明有卵巢组织。但LH不稳定,测试较困难,高浓度LH存在于未绝育动物LH峰值出现时或绝育动物中,若LH水平升高,2 – 3天内可重复出现,未绝育动物中LH将再次降低。
原发性和继发性不发情时,排除解剖或遗传异常等潜在健康问题后,初情期前可尝试诱导发情。控制光照(>14小时光照)及接触其他发情母猫和未去势公猫是非侵入性诱导方法。更常用的是激素诱导,包括GnRH和GnRH类似物、FSH和FSH类似物(见第3章),最常用肌内注射单剂量100 – 150IU的eCG诱导发情。母猫发情时应交配以诱导排卵,或肌内注射eCG 80 – 88小时后,肌内注射单剂量75 – 100IU hCG诱导排卵,或给每只猫肌内注射单剂量25μg GnRH二乙酸脂四水化合物(Cystorelin)或50μg戈那瑞林(Gonadorelin)。也可通过皮下埋植GnRH激动剂缓释制剂诱导发情(如4.7mg Suprelorin8植入物),成功诱导后移除植入物。
抗拒交配
抗拒交配多由行为原因导致,如母猫过度攻击性或胆小害羞,先天性(或获得性)阴道异常较为罕见。行为问题可通过改变繁殖管理解决,如将公猫与母猫合笼,或更换公猫,观察是否仍抗拒交配。部分母猫在发情第3 – 4天可能更易接受交配,发情早期将母猫带到公猫处,可促进其提前适应环境,利于交配。交配时的疼痛(如背部或后肢疼痛、阴道瘢痕等)也需评估和治疗,只有健康动物才能进行繁殖。若育种管理调整无效,可考虑药物诱导排卵和人工授精。
不排卵
当母猫每8 – 10天发情一次时,需怀疑不排卵情况。此时应评估猫舍管理,确定是否观察到交配行为,包括适当姿势、插入时的叫声及交配后反应等。若未观察到这些行为,可能是公猫未真正插入阴道完成交配,需检查。同时,应评估交配次数,因为多次交配(超过4次)才能诱导排卵。不排卵可通过观察交配行为及4 – 7天后检测孕酮诊断,若排卵,孕酮会上升(>2ng/mL),若孕酮仍处于基线水平(<0.2ng/mL),则未排卵。若母猫在卵泡出现前就允许交配,可让公猫在较长时间内接近母猫,确保在卵泡最佳排卵期繁殖。原发性不排卵可通过药物诱导排卵治疗,如肌内注射75 – 100U的hCG,之后让母猫和公猫交配或进行人工授精。诱导排卵后约1周检测孕酮,以确认排卵是否发生。
持续性发情也与不排卵有关,临床症状与持续性雌激素产生相关。特定品种(如暹罗猫)或个别猫可能出现短暂发情间隔,易被主人误认为持续性发情。全面病史采集、多次产科检查及阴道细胞学检查可明确发情期长短。
卵巢/卵泡囊肿是导致持续性发情和不排卵的常见原因,颗粒细胞瘤虽罕见,但也会表现为持续发情。阴道细胞学检查与雌激素存在一致(角质化上皮细胞)。腹部超声可鉴别卵泡囊肿和颗粒细胞瘤,卵泡囊肿特征为卵巢上有巨大充满液体的无回声结构,可通过大小(通常较大,>10mm)和(或)卵泡持续存在(多次超声检查显示相同结构)与正常发育卵泡区分。颗粒细胞瘤表现为卵巢结构不均匀,有高回声和低回声区域,可能存在钙化。抗米勒管激素分析有助于母猫颗粒细胞肿瘤的鉴别,高水平抗米勒管激素与颗粒细胞瘤存在相关。
需注意,卵巢旁囊肿是卵巢周围充满液体的结构,无临床症状,无需治疗,通常偶然发现,可能被误认为卵泡囊肿。
对于颗粒细胞瘤病例,卵巢子宫切除术(部分或全部)是治疗选择;卵泡囊肿病例,可尝试用棉签反复刺激阴道或肌内注射hCG(每只猫75 – 100IU)或GnRH(每只猫25 – 50μg)诱导排卵。若阴道刺激或药物治疗无效,可手术切除囊肿或进行单侧卵巢切除术(若为单侧卵泡囊肿)。若所有方法均失败,则需手术绝育。不建议用孕酮诱导囊肿消退,因其可能增加子宫蓄脓风险。
妊娠失败
妊娠失败可能源于母猫或公猫。典型情况为,母猫允许交配,40 – 45天未观察到发情,但妊娠期满前恢复发情;或母猫成功交配,但约30天时确定未妊娠。交配后孕酮水平升高可区分妊娠失败和不排卵。一般来说,需考虑导致妊娠失败的非传染性和传染性原因,且妊娠失败多由非传染性原因引起。子宫疾病是常见原因,如囊性子宫内膜增生 – 子宫蓄脓综合征。与不育公猫交配、营养不足及罕见的发育障碍,如生殖道特定部分发育不全和(或)生殖道畸形,都应视为非传染性病因。全身性疾病、健康状况下降、营养不良或肥胖都会影响生殖性能。
若存在子宫疾病,未来生育能力预后不良。若母猫年轻,可尝试治疗子宫蓄脓,其诊断和治疗在第14章有讨论。治疗后下一次发情时,让繁殖母猫与已证明可育的公猫交配,可提高后续妊娠机会,降低子宫蓄脓复发风险。
当前,“生物学上合适的生食”和家庭自制饮食喂养增加,猫营养不良情况增多。繁殖性能受必需脂肪酸不足和能量不足影响,凸显了繁殖母猫对最佳营养的需求。营养失衡、牛磺酸、花生四烯酸和铜离子不足,以及必需脂肪酸和能量不足,都会对繁殖性能产生负面影响,缺乏牛磺酸可导致胎儿吸收增加。临床病史和饮食分析有助于确定不孕原因。
流产 – 早期胚胎丢失、胎儿死亡和死产
如前所述,妊娠维持失败可能由非传染性或传染性原因导致,其中传染性原因对育种计划危害更大。早期胚胎丢失常不易察觉,除发情间隔延长外无其他临床症状,难以与妊娠失败区分。后期妊娠丢失则与出血或褐色外阴分泌物、胎儿/胎儿部分/胎膜排出有关,还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征兆。
病毒感染需正确诊断,包括血清学检测或PCR抗原验证,其可能单独致病,也可能与其他原因共同作用。细菌学检查方面,阴道拭子可提示单一有机体细菌过度生长原因。怀疑子宫有感染性和退行性改变时,需对子宫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和细菌学检查,抗生素应根据细菌培养和敏感性选择。猫衣原体和伯氏菌感染时,需考虑全身感染,妊娠前需用多西环素或氟喹诺酮治疗。若有严重复发性全身性疾病(如结膜炎等),可考虑接种猫衣原体灭活疫苗。
黄体功能减退或黄体发育不良指不能产生足够孕酮维持妊娠,常见于繁殖母猫,如缅因猫,但相关报道较少。可能原因是孕酮不仅由黄体产生,妊娠后期胎盘也可产生。妊娠期间每周重复采血进行孕酮分析可辅助诊断。出现黄体功能减退或黄体发育不良时,建议补充孕酮或人工合成孕激素。犬的补充方案为皮下注射2mg/kg(孕酮溶于芝麻油),间隔1天用药或口服5mg/kg(微粒化孕酮),每天3次;也可用合成孕激素,如MPA(口服0.1mg/kg,每天1次)或烯丙孕酮(口服0.088mg/kg,每天1次)。但在器官发育完成(约妊娠第45天)前不应补充,因过早使用会增加雌性后代雄性化和雄性后代隐睾风险。若血清孕酮下降(因分析方法而异)至低于2ng/mL或短时间内迅速下降,可考虑孕酮治疗。黄体功能减退或黄体发育不足可能是遗传性疾病,患病母猫不应再用于繁殖。
公猫
关于公猫不育的文献相对母猫不孕较少,多来自濒危野生猫科动物或家养猫科动物作为野生亲属模型的研究。除非公猫有过生育史,否则难以确定不育是先天性还是获得性。无论病因如何,基本临床治疗方法相似,包括完整的生殖检查(含精液采集和评估),医生可据此确定所需额外检查。以下为不育公猫的基本检查程序:
病史
需详细病史确定不育是因公猫交配障碍(无法交配)还是生育能力缺失(能正常交配但交配后未妊娠)。交配障碍可能因年龄不足(未性成熟,如波斯猫等品种发育晚)、与强势母猫的不良交配经历、生长过程中的错误条件反射(单独饲养,未接触过母猫)、不适宜饲养条件、社会压力、疼痛和(或)腰椎、骨盆或后腿区域神经损伤,或解剖/骨骼畸形。
应询问猫的生殖史、一般健康状况及猫舍环境状况。尤其要关注过去2个月内公猫的健康,因其会影响精子发生。此外,与母猫交配的频率及母猫来源也很重要,需明确母猫来自同一猫舍还是外部猫舍。
公猫不育诊断过程中病史采集的相关问题如下:
- 与其交配过的母猫数量和来源(来自同一猫舍或来自外部猫舍)?
- 妊娠/未妊娠的母猫数?随时间变化的窝产崽数(通过乳房乳头、腹部触诊或超声检查确定是否妊娠)?
- 这只公猫在之前是否与生育能力正常的母猫交配,并产下健康的幼崽?
- 是否有性欲?
- 是否已观察到了交配行为?母猫在交配期间和交配后是否表现出正常的行为表现(如交配时的吼叫,交配后的舔舐、翻滚等)?
- 与母猫交配的频率是多少?是在母猫发情的什么时间进行交配?可能的交配发生之后,母猫的发情期持续多久?
- 最后一次(成功)交配是什么时候,并持续了多长时间?
- 公猫是否做过雄性检查和精液评估?若做过,那检查结果如何?
- 特别是在过去2个月内,有任何疾病、受伤或发烧吗?
- 公猫目前是否正在接受药物治疗或是在过去2个月内接受过药物治疗?
猫舍环境状况的问题与之前母猫病史采集中提出的问题类似。
体格检查和雄性检查
体格检查旨在查明当前是否存在疾病和健康问题,同时获取猫的一般情况和营养状况等相关信息。牙龈炎、口炎和其他口腔疼痛情况会阻碍公猫在交配时咬脖子这一必要反射行为。兽医应特别留意腰椎、骨盆或后腿疼痛症状,以及可能干扰正常交配的神经系统问题。与糖尿病相关的神经病变也可能是导致射精失败的原因之一。
在雄性检查中,阴囊、睾丸、附睾、精索、包皮和阴茎需通过视诊和触诊进行检查。要仔细查看睾丸的位置、大小、对称性,阴囊皮肤能否在睾丸上方自由移动,以及有无炎症或损伤症状。猫打斗可能因咬伤导致阴囊脓肿,严重的阴囊损伤可能引发睾丸周围炎和疤痕组织形成,致使阴囊皮肤活动性下降。阴囊因炎症温度升高,或因活动受限无法调节体温,均会影响精液品质。睾丸大小可通过测量卡尺(手动/电子)或超声检查,每个睾丸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应分别测量。一般需在镇静状态下多次测量以提高准确性,测量时注意不要挤压组织。虽然目前参考值主要限于家养短毛猫,但将其与公猫体重比较可能更具参考价值。成年、性成熟、精液品质正常(体重3.9 – 6.4kg)的公猫,用电子卡尺测得的睾丸体积平均为3.1mm³(范围为2.1 – 4.3mm³)。已有研究证实,睾丸发育不全和营养不良与生精量减少密切相关。睾丸质地的均匀性可反映生精能力,过度坚硬的睾丸可能是睾丸肿瘤(但猫的睾丸肿瘤极为罕见)或急性睾丸炎,而质地软/软弹性的睾丸可能表明生精能力降低。附睾在正常情况下牢固附着于睾丸,除非有明显疾病(炎症或增生引起的肿大),否则不易区分。精索检查较为困难,关于精索异常的报道较少,不过文献表明去势后发生的精索炎可能与结核病有关。
在未镇静状态下难以检查阴茎,需对动物进行镇静/麻醉处理后检查并采集精液。应全面仔细检查外生殖器有无严重病变,如溃疡、变色或分泌物。在垂体性腺功能减退或使用GnRH激动剂植入的医源性避孕治疗导致的睾酮血症病例中,阴茎棘的大小可能会减小。长毛猫因毛圈导致的先天性或获得性阴茎包茎或狭窄可能影响繁殖。阴茎解剖位置的偏差导致勃起时阴茎方向改变的情况虽很少见,但在勃起或插入失败时应进行检查。猫的副性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可通过超声检查,因其体积小且位于骨盆内,实施超声检查者可能需要专门培训。目前关于猫附性腺疾病的报道较少。
超声检查时,睾丸结构质地均匀,睾丸纵隔位于中央。混合回声可能提示睾丸炎,常伴有睾丸周围炎和皮肤增厚。睾丸囊肿、输精管扩张或睾丸纵隔扩张则会出现无回声区。虽然在人类医学中,精索静脉曲张或睾丸静脉扩张会导致疼痛和不孕,但在公猫中尚未见相关报道。在无回声区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识别血流和扩张的静脉或动脉,高回声区提示纤维化和(或)可能的钙化。实质内的显著变化可能预示着永久性变性,严重影响精子发生。
精液采集与评估
精液采集和评估对诊断不育及确定病因至关重要。对精液样本颜色和稠度的宏观评估可提供初步判断,精液呈透明可能提示无精子症或严重少精子症。由于文献中描述的猫射精差异较大,且采集方法(假阴道/经尿道导尿/电射精)在一定程度上对检测结果影响显著,因此很难确切判断所检查公猫的生育能力。猫的畸形精子症较为常见,对正常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无精子症,即精液中缺少精子,可通过精浆中碱性磷酸酶的完全射精试验鉴别。与其他物种一样,碱性磷酸酶来自附睾,精浆中高浓度碱性磷酸酶(>5000 IU/L)表明附睾尾部排空(即完全射精),通常精浆碱性磷酸酶浓度>20000 IU/L。在无精子射精且精浆碱性磷酸酶浓度高的情况下,可诊断为非阻塞性无精子症,此时公猫不育。通常(非阻塞性)无精子症与其他临床表现相关,如超声检查显示睾丸质地柔软和(或)睾丸实质不规则。间隔2 – 3个月后应进行随访检查,采集精液并评估精液品质,该间隔时间与精子发生持续时间(46.8天)和附睾成熟持续时间(10 – 14天)相关。在精浆碱性磷酸酶浓度低的情况下,应考虑不完全射精(通常因精液采集方法问题)或阻塞性无精子症(双侧)。阻塞性无精子症与附睾、输精管或射精管的阻塞或病理变化有关,可能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先天性畸形以及输精管结扎有关。临床上,阻塞性无精子症极为罕见,目前仅有一个病例报告。
额外检查
精液的细菌学/病毒学检查
若精液评估无法明确公猫不育病因,且交配后母猫多次流产、死产,应考虑对精液样本进行细菌学检查。生理上,好氧菌和厌氧菌是猫精液和包皮上的正常菌群。经尿道导尿采集的精液样本包含生理混合菌群,通常有不同的、不致病和兼性致病物种。培养出大量繁殖的大肠杆菌及其变种、溶血性链球菌和犬链球菌,已证实与一些不明原因的不孕病例相关,并需相应治疗。可收集未妊娠和(或)流产母猫的阴道拭子进行细菌学检查,与精液培养结果对比,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虽然目前没有关于猫精液中衣原体、支原体和脲原体的存在和致病性的报道,但在母猫和其他雄性物种精液中已发现,因此公猫精液中可能也存在。猫的睾丸炎与结核病和犬布鲁氏菌有关,这两种疾病都可能传染给人类。
尽管疱疹病毒(FHV – 1)有可能通过精液传播,但目前尚无相关报道。研究人员在3年时间里未从FHV – 1感染的帕拉斯猫精液中发现FHV – 1 DNA,表明FHV – 1不太可能通过精液传播。然而,该病毒通过口鼻感染,只有在采集精液并对母猫进行人工授精时,才能避免繁殖伴侣间的病毒感染接触。猫传染性腹膜炎由猫冠状病毒感染引发,虽有报道称其可引起睾丸炎,但近期研究发现猫冠状病毒不会通过精液传播。与之不同的是,多项研究表明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均可感染FIV,精液样本的精浆中可检测到FIV存在。病毒感染可通过配对血清样本进行血清学或PCR诊断。
激素分析
血清中睾酮的测定有助于鉴别隐睾症、性腺功能减退和睾丸萎缩。由于猫激素呈脉冲性分泌,单一睾酮检测分析对公猫不够准确,未绝育公猫基础睾酮分泌浓度(T<0.1 ng/mL),易出现假阴性结果。因此,建议在GnRH刺激前采集一个血清样本进行GnRH刺激试验,使用GnRH类似物,如每只猫用醋酸布舍瑞林25μg,分别在刺激30分钟、60分钟和90分钟后静脉注射GnRH类似物并采集样本1 – 3。另外,hCG刺激试验可通过初始血液样本(基础)比对,然后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500 IU hCG,在30分钟、60分钟和120分钟后再检测样本。临床实践中,为减少样本数量,通常只需一个“刺激前”和一个“刺激后”样本(GnRH 60分钟,hCG 60分钟或90分钟)即可。睾丸组织功能性检测表明,睾酮浓度至少显著增加1.5倍,GnRH处理后睾酮未增加可能与垂体 – 性腺功能减退有关,可能是先天性(原发性),也可能是继发性,应用GnRH激动剂植入物也会有相同结果。人类有自发性、继发性垂体 – 性腺功能减退的报道,但猫中尚未见相关情况。
LH可通过半定量快速检测评估,以确定绝育状态和确认绝育是否完全。低水平LH表明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完整,反复高水平LH表明早已去势。阴茎棘、高抗米勒管激素和GnRH刺激试验后睾酮浓度增加,可证明雄性生殖系统的完整性。抗米勒管激素由支持细胞产生,是雄性性别分化的关键激素,其存在证实性腺组织存在,绝育雄性和雌性动物中抗米勒管激素浓度极低。有趣的是,在犬的支持细胞肿瘤、隐睾症病例和两性共存情况中发现较高抗米勒管激素浓度,但目前尚无使用抗米勒管激素诊断猫睾丸肿瘤的相关报道。
染色体核型分析
性发育障碍(DSD)也可能导致不育,核型分析是有用的额外诊断工具。家猫(Felis catus)正常染色体为二倍体2n,38,XY或38,XX。毛色方面,橙色被毛基因位于X染色体,是除白色位点外所有颜色的主导色,因此公猫通常为橙色或橙白色。公猫若出现其他颜色及图案,如三花或玳瑁色,可能与异常性发育有关,通常带有XXY染色体组(原Klinefelter)或带有38,XX和38,XY的嵌合细胞,因缺乏精子发生而不育。文献中有雄性表型为XX/XY嵌合体同时具有卵巢和睾丸或卵细胞的报道,很少可育。还有少量XY – DSD伴持续性米勒管、尿道下裂或孤立性隐睾症,以及XX – DSD(以前的性别逆转)的猫具有雄性表型但无可见睾丸的报告。
常见问题和可能的治疗方法
无法交配和勃起
不能交配即阳痿,公猫可能因未性成熟、身体机能紊乱、骨科问题或其他健康问题(如口炎、牙龈炎等)无法交配。任何原因导致的疼痛(如咬伤和脓肿)都可能使公猫性欲丧失,进而无法交配。强势母猫与无交配经验的公猫相遇,也可能导致交配不成功。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繁殖性能检测可寻找交配失败病因。波斯猫、缅因猫和挪威福勒斯特猫初情期较晚,若无其他异常或疾病,应考虑行为问题和(或)缺乏交配经验。此时,可让公猫与发情中期且接受交配的母猫接触。由于阴茎大小和交配行为特点,很难直接验证公猫能否勃起。先天性包茎、发圈或者睾丸炎也会致使交配失败。
针对原发性疾病,治疗原发性问题至关重要。骨科问题或其他疼痛原因,镇痛药可能有帮助。未性成熟时,只能等待动物性成熟。对于无潜在疾病却不能交配的情况,治疗较困难。若性欲下降,可改善饲养环境条件,让公猫与有经验的发情母猫接触,可能刺激其性欲。在其他动物中,GnRH激动剂(醋酸布舍瑞林,每只猫25μg)或LH类似物(hCG,每只猫250IU)可增加睾酮量,提高性欲,但对公猫使用这些方法尚无相关报告。
诱导排卵失败
诱导排卵失败主要与无法正常交配(阳痿)及发情期间交配次数不足有关,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方法见第5章。
妊娠失败
妊娠失败可能因公猫无法交配或生精功能障碍,导致母猫成功交配并诱导排卵后仍无法受精。阳痿情况在“无法交配和勃起”部分已阐述。
低生育能力可能与精液品质轻微偏低有关,即精液异常。精液异常指一个或多个精液品质指标显著改变,通常与不孕或不育相关。少精子症,即精子总数减少,可能因未性成熟、自发性或医源性激素抑制(如避孕药)、传染性疾病、睾丸炎及遗传性睾丸发育不良,临床上常表现为小睾丸,质地改变(过软或过硬)。弱精子症(<70%进行性运动)常与畸形精子症(>60%精子形态异常)相关,可能与生殖道感染、发热、尿液污染等一般感染性疾病有关,电射精过度刺激(尿精子症)时也常观察到。如前所述,猫的畸形精子症常见,但通常不影响自然交配下的生育能力,因此难以评估其对公猫生育能力的具体影响。
无精子症,即射精时无精子,可能与不完全射精有关,如经尿道导尿或电刺激不足时使用α₂激动剂导致精子释放不足,或为“真正的”无精子症。“真正的”无精子症原因包括缺乏足够刺激导致的性腺功能减退、睾丸非阻塞性因素或睾丸阻塞性因素。非阻塞性(睾丸)无精子症最常见,可能是遗传性(可能与三花色或玳瑁色图案被毛有关)、先天性(双侧腹部隐睾或支持细胞综合征)或获得性(睾丸外伤、损伤或肿瘤)。阻塞性无精子症由精子输出通道阻塞引起,极为罕见,目前仅有一例病例报告。与其他物种一样,可通过精浆中低碱性磷酸酶活性诊断。雄性检查中的超声、激素分析、核型分析和精浆中碱性磷酸酶测定,都是确定具体病因的有用工具。
为检测疾病是否存在可逆变化,并进一步评估其对生育能力的长期影响,应在首次检查后2 – 3个月再次采集精液。睾丸炎患病动物预后较差,若只有一个睾丸受影响,且睾丸炎与病毒感染(如猫传染性腹膜炎)、犬类布鲁氏菌或结核病无关,可考虑诊断时进行单侧去势以保留生育能力。慢性疾病中,受影响睾丸的炎症可能导致剩余睾丸变性,进一步降低生育能力。当精液中白细胞增多时,建议根据重培养和纯化培养结果进行抗菌治疗。若未发现细菌感染或性腺功能减退,单纯非特异性护理和治疗预后往往不佳。非特异性护理治疗包括均衡饮食,因为不均衡饮食会导致猫少精子症(甚至无精子症)。与犬相比,关于膳食补充剂对公猫精液品质影响的研究较少,但可能与其他物种相似,均衡营养膳食对公猫精液品质有益。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ACBA 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