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的发育
子宫由中肾旁管(中胚层)发育而来,在妊娠早期和中期,与输卵管、子宫颈和阴道协同发育,其中阴道颅侧端和前庭由外胚层发育而成。卵巢则由生殖嵴发育而来,卵巢组织与管状生殖组织在胚胎学上的差异,能够解释为何卵巢和子宫异常常常同时出现。
子宫发育异常
猫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的发病率约为0.09% 。常见类型包括单角子宫、单侧子宫角节段性发育不全和子宫角发育不全,主要由中肾旁管畸形所致。因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发育关联紧密,这些先天性发育缺陷可能与两性畸形或同侧肾发育不全相关,约29.4%子宫畸形的猫存在同侧肾发育不全。单角子宫特征为一个子宫角发育不全,正常卵巢多生长于子宫发育良好一侧;单侧子宫角节段性发育不全表现为生殖道部分缺失,可能涉及子宫颈、子宫或阴道前段,子宫前段与后段常被薄组织隔开,严重时近端与远端分离,近端因正常子宫分泌物无法排出而扩张。
子宫发育异常并不常见,通常双侧子宫角均发育异常才会影响生育力,多在剖腹探查或卵巢子宫切除术时被发现。鉴于同侧肾发育不全常见,发现子宫发育异常时,需检查双侧肾功能,且由于双侧卵巢都可能存在病变,应同时切除。
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可生长于子宫任何部位并突出至子宫腔内,部分有蒂,部分分散于组织中。有证据表明,中老年猫的子宫内膜息肉源于囊性子宫内膜增生的局部区域。息肉通常较小,一般难以察觉,仅在影响子宫腔时才会引起注意。
子宫积水/子宫蓄脓
子宫内非炎性水样液或黏性液聚集称为子宫积水/子宫蓄脓,多数由外流受阻引发。宫颈梗阻致使子宫体和两侧子宫角扩张,子宫内膜息肉可造成局部梗阻,导致子宫近端扩张。节段性发育不全、囊性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肿瘤也是潜在原因。患病猫一般无临床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腹胀,首选治疗方法为卵巢子宫切除术。
囊性子宫内膜增生 – 子宫蓄脓综合征
囊性子宫内膜增生 – 子宫蓄脓综合征以子宫内膜增生伴囊性扩张和子宫内膜炎为特征,是母猫生殖障碍的重要原因。13岁未绝育猫中,2.2%会患子宫蓄脓。群居母猫囊性子宫内膜增生发病率高,野猫发病率低。未妊娠母猫更易患子宫蓄脓,且疾病发展与第一次分娩年龄、产崽数无相关性。
病理生理学
发情期子宫内膜反复暴露于高浓度雌激素,黄体期暴露于高浓度孕酮,引发囊性子宫内膜增生,使子宫易受继发性细菌感染,进而发展为子宫蓄脓。孕酮促进腺体生长、黏液分泌,关闭宫颈,减少肌肉活动,抑制子宫内白细胞功能,为胎儿发育营造适宜环境,但也改变了子宫微环境,降低收缩能力,利于菌群从阴道经开放宫颈上移。子宫内膜变化为细菌增殖创造条件,大肠杆菌是猫子宫蓄脓中最常分离出的微生物,也可分离出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其他微生物。
近期有观点讨论子宫蓄脓和囊性子宫内膜增生是否为独立疾病过程。研究发现,对母犬子宫腔实验性操作可诱导增生性改变,但猫中无类似报道。子宫蓄脓中囊性子宫内膜增生的出现,可能仅是子宫对细菌感染的反应。
猫为诱导性排卵,反复自发排卵可能增加子宫蓄脓风险。约1/3母猫会自发、非交配诱导性排卵,体重较大的母猫更易频繁自发排卵,因为肥胖影响多种物种的周期性卵巢功能。服用避孕药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外源性类固醇激素(MA或MPA)已被证明可诱发犬和猫的子宫蓄脓。
根据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标准,囊性子宫内膜增生可分为四类:I类无炎症过程和临床症状;II类伴急性子宫内膜炎,多数有黄体白细胞计数增加,症状因子宫严重程度和扩张而异,猫通常患病;III类为亚急性子宫内膜炎伴子宫内膜单核浸润及腺体囊性改变,临床症状更明显;IV类是慢性子宫内膜炎伴子宫内膜萎缩,症状严重程度取决于腹胀及对其他器官的损害。
卵巢残余综合征可致剩余子宫发生蓄脓,因残留卵巢组织产生孕酮,加上子宫切除不完全,引发囊性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蓄脓。
症状、病史及体格检查
囊性子宫内膜增生是母猫生育力下降和产崽数减少的主要原因,不孕母猫应检查是否患病,4 – 5岁不孕母猫中,80%存在囊性子宫内膜增生。
子宫蓄脓常见于中老年母猫发情期及排卵后4周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上升,囊性子宫内膜增生发病率也随母猫年龄增加而升高,表明二者与母猫子宫病理相关。但1 – 2岁未经产母猫也可能诊断出子宫蓄脓,且通常无子宫病理性变化,对药物治疗反应良好。轻症病例可能因缺乏明显临床症状,导致实际患囊性子宫内膜增生的比例被低估。轻症病例可能出现少量阴道分泌物,与胚胎着床失败、产崽少或不孕有关。
该疾病发生率与猫品种有关,斯芬克斯猫发病率高,西伯利亚猫、奥西猫等品种发病率也较高。
临床症状
仅患囊性子宫内膜增生的猫通常表现为产崽减少或不孕,开放型子宫蓄脓的猫可能出现出血性黏液状阴道分泌物,因猫常舔舐被毛,外阴分泌物可能不易察觉,但蜷坐时可在其外阴周围或被褥上发现。发病期间,患猫可能腹胀,宫颈闭合情况更常见。还可能出现厌食、发热、呕吐、嗜睡和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临床症状,但不像犬那样常出现多饮、多尿症状。因临床症状非特异性,任何患病、未绝育母猫都应排查子宫蓄脓。一般来说,犬比猫更易患系统性疾病。
诊断
超声检查是诊断囊性子宫内膜增生的最佳方法,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皱褶突出,病情加重时可观察到子宫内膜内囊肿。
诊断子宫蓄脓需结合病史,包括发情周期分期和临床症状。血液学检查显示非再生性红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和白细胞计数增加,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为特征。血清生化检查可能正常或显示氮质血症,母猫因子宫蓄脓引发肾脏损害的概率低于母犬,脓毒症动物还可能出现低血糖。
阴道细胞学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外阴分泌物细菌培养有助于确诊,但可能分离到正常阴道菌群,药敏试验对确定治疗方案重要。血液中孕酮浓度通常因黄体活动升高(>5 ng/mL),但并非所有病例都如此。
超声检查常用于诊断子宫蓄脓,可区分子宫蓄脓和早期妊娠,液体呈低回声至高回声,可见散布的高回声斑点。子宫内脓性物质呈团块状,类似妊娠但未填满子宫腔。由于药物治疗可能导致流产,必须先排除妊娠,曾有一个子宫角蓄脓、另一个子宫角妊娠的病例报道。X线检查可用于诊断子宫扩张及子宫蓄脓,但结果不能作为确诊依据,因子宫蓄脓和早期妊娠在X线片上表现相似,确认母猫未妊娠至关重要。
治疗
无论选择何种治疗方法,都应在等待细菌培养结果时,先对患猫使用广谱抗生素,可选择氨苄西林钠(11mg/kg,每12h静脉注射1次)、克拉维酸+阿莫西林(62.5mg/kg,每12h口服1次)、奥比沙星(7.5mg/kg,每24h口服1次)或头孢氨苄(30mg/kg,每12h口服1次)。若母猫患有全身性疾病,应静脉输液(乳酸林格液或Normsol R,每天50mg/kg),纠正潜在氮质血症,维持水合和组织灌流。
选择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取决于母猫身体状况和繁育能力。若母猫患有败血症、因休克导致病情危重或身体状况不稳定,应考虑手术治疗,但术前需先稳定基本情况。也可选择对未来生育潜力和高生育率损害最小的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对无需保留生育能力的母猫,卵巢子宫切除术是首选,治愈率高,复发可能性小。但手术并非无风险,败血症是患猫治疗过程中死亡的常见原因,而非手术技术或麻醉方案。处理子宫时需谨慎,因其组织易碎,避免子宫破裂造成腹腔污染,还需确保子宫颈完全切除。在犬中,手术前氮质血症与较高死亡率相关。
药物治疗
PGF2α(前列腺素F2α) 是一种具有黄体溶解功能的催产剂,能够使子宫内的平滑肌收缩,帮助排出子宫内的内容物,并通过溶解黄体降低体内的孕酮水平。宫颈闭合式子宫蓄脓禁止使用前列腺素F2α,因为它可能引发子宫破裂。孕酮浓度降低会促进宫颈松弛,并减少子宫内分泌物的产生。
前列腺素F2α有两种形式:天然形式(地诺前列素)和合成形式(氯前列烯醇)。氯前列烯醇的副作用较少、半衰期较长、注射次数较少;而天然前列腺素F2α可诱导更强烈的肌层收缩,有助于更快速地排出脓性物质。
在使用前列腺素治疗之前,应先评估母猫的基础血清孕酮水平。前列腺素F2α需谨慎使用,其副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包括呻吟、喘息和躁动等,一般在给药后15分钟内出现,1小时内消失,随后的注射副作用会减弱。
对于年长且患病的动物,治疗方案为每天皮下注射0.10至0.25毫克/公斤,分1至2次注射。研究显示,较高剂量(每天2次,每次0.25毫克/公斤)并不比较低剂量(每天1次,每次0.1毫克/公斤,持续5至7天)更有效。在临床实践中,低剂量治疗通常效果良好,且副作用较少。
对于母猫,第一天可每6小时皮下注射10至15微克/公斤地诺前列素,之后可增加至每6小时25微克/公斤,持续到第二天(若母猫对该药物耐受性较低,则可持续至第三天),随后增加至每8小时注射50微克/公斤,持续3至5天,直至外阴分泌物消失、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内无液体,或孕酮浓度恢复至基线水平。
在宫颈闭合式子宫蓄脓的病例中,可使用低剂量天然前列腺素F2α,并逐步增加剂量,以减弱催产作用并降低子宫破裂的风险。一旦观察到黄体溶解和宫颈开放,可根据母猫对前列腺素F2α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剂量,但不应超过每公斤体重50微克。
需要注意的是,母猫对前列腺素F2α引发黄体溶解的反应通常较母犬弱。如果在排卵后不久就开始治疗,黄体可能对其溶解作用产生耐受,导致治疗时间延长,此时需等待血清孕酮浓度降至基线水平。
多巴胺激动剂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前列腺素F2α或孕酮受体拮抗剂,用于治疗母猫子宫蓄脓。与前列腺素F2α联合使用时,可增强黄体溶解作用,使黄体在24至48小时内快速溶解并促进宫颈开放。
卡麦角林是一种常用的多巴胺激动剂,几乎无副作用,推荐剂量为治疗期间每天口服5微克/公斤。溴隐亭可替代卡麦角林使用,但可能引起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等,且其半衰期较短,需更频繁给药,推荐剂量为每12小时口服10至30微克/公斤。
孕酮受体拮抗剂(如阿格列普司酮)可与孕酮受体竞争性结合,其结合能力强于天然孕酮,能够降低孕酮活性并诱发黄体溶解。该药物副作用小,能有效促进宫颈开放,而对子宫收缩的影响较小,因此对治疗宫颈闭合式子宫蓄脓效果较好。建议在使用前列腺素F2α治疗前2天开始使用,以通过逐步打开宫颈降低子宫破裂的风险。
若母猫肝或肾功能异常,不宜使用该药物。推荐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5毫克,分2次注射(间隔24小时),第8天可追加一次注射。由于母猫对该药物的利用率低,建议相较于母犬使用更高的剂量。此药在美国尚无商业供应渠道。
监测治疗反应
在药物治疗后2天内通常可观察到临床症状有所改善,7至10天内症状基本消失。若超声检查显示子宫腔内液体已经排出,仍需继续进行抗菌治疗,至少14天。
治疗开始后前2至4天内,子宫体积可能缩小达50%。超声检查是重要的监测手段,建议每天进行,直至子宫内液体完全排空,以评估治疗效果。当子宫体积恢复正常、子宫腔内无液体、孕酮浓度降至基线水平(小于1纳克/毫升)时,可停止黄体溶解治疗。
随着子宫内液体或脓性分泌物的排出,母猫外阴分泌物的量可能会短期增加,直到分泌物停止并子宫恢复正常大小后,才可终止治疗。每周应检测孕酮水平,以判断黄体是否完全溶解(即血清孕酮小于1纳克/毫升)。单独使用前列腺素F2α可治疗子宫蓄脓,也可在重症病例中帮助确认黄体是否已完全溶解。
治疗效果
子宫蓄脓死亡率为5.6% 。对于宫颈开放性子宫蓄脓且潜在子宫病变不严重的母猫,治疗效果好,不影响生育能力。若治疗后4 – 5天内效果显著,预后良好,治疗时间越长,后期生育能力预后越差。多数治疗后的母猫(95%)可恢复正常发情周期,约85%治疗后交配可妊娠。母猫应在治疗子宫蓄脓后的下一个发情周期或治疗停止后1个月内受孕,因妊娠母猫不会复发子宫蓄脓。对于不需要保留生育能力的猫,应接受卵巢子宫切除术。
肿瘤
猫子宫肿瘤很少见,占所有猫肿瘤的0.29% ,可能是因为美国多数猫进行了卵巢子宫切除术,消除了发病风险。
猫的子宫肿瘤多为腺癌,其他类型包括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淋巴瘤等。猫生殖道恶性间叶肿瘤少见,但有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报道。虽未绝育动物肿瘤常见,但也有切除卵巢子宫的猫在子宫残端发生腺癌的案例。
中老年猫易发病(9岁发病率最高),未发现发病率与品种有关。子宫肿瘤在变大前,患猫临床症状通常不明显。未绝育患猫症状可能包括发情周期改变(如不孕)、阴道分泌物、继发性子宫蓄脓等。可通过腹部触诊、X线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剖腹探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
卵巢子宫切除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因猫子宫腺癌转移风险大,需仔细进行预后检查。一些良性肿瘤,如平滑肌瘤,手术切除预后良好。若肿瘤仅位于一个子宫角,为保留生育能力,可进行部分卵巢子宫切除。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禁止转载。著作权已登记,侵权必究。 作者:ACBA 编委